《资治通鉴》告诉你:秉公执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奖

一、背景介绍

公元前177年,通过花钱捐官、默默无闻做了十年骑郎的张释之忽然时来运转,在汉文帝红人袁盎的推荐下,提拔为谒者仆射,能够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后来因为向汉文帝陈述秦朝的政治得失,再次被提拔为公车令。

公车令这个职位,“秩六百石,掌宫南阙门(司马门),及夜间徼巡宫中。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所属有丞、尉各一人。丞掌知非法,选择通晓避讳者任职;尉主阙门兵禁,以防非常 “。换言之,张释之是皇宫的传达室主管,负责待人接物、安全保卫等职责。

《资治通鉴》告诉你:秉公执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奖

二、事件还原

有一天,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车入朝,经过司马门,二人也未曾下车示敬。于是,张释之追上太子和梁王,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马上劾奏太子和梁王“经公门不下车,为不敬”。薄太后也得知此事,汉文帝为此专门向太后免冠赔礼,承认自己教子不严的过错。薄太后于是派专使传诏赦免太子和梁王,二人才得以进入殿门。由此,汉文帝更惊奇张释之的胆识,升他为中大夫。

事情的经过就是如此,咋一看是张释之秉公执法、皇帝提拔任用的正能量故事。但是本着皇宫无小事、官宦深似海的原则进行探究,这个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资治通鉴》告诉你:秉公执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奖

三、张释之的利益算计

张释之作为司马门的公车令,秉公执法拦住太子、梁王不进入殿门,就已经完成了本职工作。为什么还要马上将这件事上报给薄太后呢?

试想一下,我们普通人去市政府办事情,直接开车闯入了市政府大门,被传达室主任拦住,说我们不懂规矩是情有可原的,可以理解。但是传达室主任居然越过他的分管领导,直接打电话给市长进行告状,这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太子和梁王是汉文帝刘恒的亲儿子、薄太后的亲孙子。两个孩子(当时太子刘启11岁左右,梁王年纪更小)不懂规矩、驾车闯入司马门,但本着年纪尚小、不是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也应当酌情考虑,小不为例。而张释之偏偏将这件事情直接捅到薄太后那里,那就不仅仅是“小题大做”这么简单了,而是“嫌事不够大”的政治操作,有其厉害的算计在里面

《资治通鉴》告诉你:秉公执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奖

张释之非常清楚,之所以他的职业生涯前十年一直都默默无闻,而最近一年却连提两级,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好的靠山。显然,汉文帝是当朝最大的靠山,只要紧紧围绕着汉文帝,就能一直进步、一直获益

所以当发生了太子梁王乘车闯司马门事件时,他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利益点,不仅没有小事化了,反而越闹越大,显然是有着明显的政治投机味道,为的就是达到“直达天听”的目的,在汉文帝、薄太后那里树立了秉公执法、无所畏惧的正直形象。

实际上,张释之通过这件事情向汉文帝递交了“投名状”。果然,“帝由是奇释之”(由此,汉文帝更惊奇张释之的胆识)。

当然,这个事情可能会得罪太子。但是张释之管不了这么多,太子年纪这么小,,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后续:显然张释之这次投机出现了重大失误。太子刘启成为汉景帝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曾经“过司马门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资治通鉴》告诉你:秉公执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奖

四、汉文帝的提拔考量

汉文帝得知太子梁王乘车闯司马门的事情后,估计也是一肚子火:

皇宫是我家,也是太子的家啊,你张释之守好门、管好外人不就行了,我们家的内部事情你还来掺和!但是没办法啊,进出皇宫的规矩是老祖宗定的,张释之执行的皇家的规矩,总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于是,汉文帝只好专门向太后免冠赔礼,承认自己教子不严的过错。通过这个事情,汉文帝也看懂了张释之的忠心、胆识。

但是,为了防止张释之在公车令的位置上继续作出犯傻行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汉文帝提拔张释之为中大夫,调离了现岗位。

所谓中大夫,是西汉文臣中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顾问,也就是给皇帝提供意见建议的官员。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岗位,属于明显的明升暗降。

《资治通鉴》告诉你:秉公执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奖

所以说,历史总是那么地蹊跷,非黑即白的思维永远不能看懂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