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马毓宝

马毓宝(公元1894年—1918年),字善楚,回族,今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讲武堂、南京军官学校毕业。一战中唯一参战的中国军人,参战原因:不能让世界以为中国无人。又是一战中唯一在法国战死的中国军人。

马毓宝自幼聪明伶俐,遇不平事总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幼年就崇拜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人。书写了岳飞的“还我山河”挂在书桌前,作为座右铭。

1909年人省立高等学堂实业科,后便投笔从戎,后考入云南讲武学校。1912年因学习成绩好,作为优秀生提前派往南京军官学校学习。

1913年爆发“二次革命”,前往江西湖口参加革命起义,在起义军中任营长,在“江西之役”中初立战功。“二次革命”失败后回滇,为陆军第2师8团候差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亚国家中,日本看中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第一个主动投入到战争,与德国在青岛开战,青岛也是一战中东亚地区唯一战场。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派遣了20万华工远赴法国为协约国军队提供后勤支持,但是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而是干了一系列苦活累活。战争期间唯一一个以军人身份,并且真正到战场上作战的就只有一个人——马毓宝。

1915年袁世凯在北京称帝,滇省组建护国军准备护国讨袁,护国军第2军总司令调到杨益谦部任副营长,驻守广西桂林。不久奉调回省担任募兵委员,后调蒙自(今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任保安团教练官。马毓宝熟悉法语,在蒙自任职期间,经法国驻蒙自领事多方联系,经法国政府特准,前往欧洲战场参战。1916年12月到河内,经法国总督面试后,送到安沛法国军营服役。1917年2月随军开赴非洲,先后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法国驻屯军中服役。时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闻讯后,马毓宝立即从非洲写信给云南省当局“吾当效绵力以战德,德苟败,中国亦去一毒”;“德残忍国,天下人应共诛之,而中国名加入协约,无一人与德战,吾甚耻焉!诸公爱吾,吾何敢自爱,而使人疑吾为怯耶”。拜托滇军将领为之说情参战,得滇督唐继尧鼓励。云南省当局即以正式公文致中国驻法公使,照会法国陆军,遂被编入法国陆军外籍志愿军团义勇挺进团(直到牺牲一直保留中国军衔),开赴法国北部旧庇卡底省前线作战。出发前受到中国政府派驻法国的观战团团长、陆军中将唐在礼的接见,并要求他在前线逐日将战情写成日记,转告中国政府。

1918年3月在法国北部旧庇卡底省索姆河大战中头部中弹,伤势严重,幸得及时救护治疗,才度过险情。伤愈不久又投入战斗。6月在瓦兹河左面的色尔河前线大战,又受了重伤,中瓦斯毒甚剧,不省人事,后及时送往巴黎医院治疗调养。法国政府以其功绩,颁发法国国家荣誉十字勋章,并把一切战功记进战功簿,送报法国陆军最高当局以资鼓励。秋天立即重返前线,参加旧庇卡底省的第三次大战。

1918年9月2日,在索姆河上亚眠城东面的哈姆省东南的哈姆前线,经过艰苦顽强的血战,在突击进军追击敌人时,不幸中弹在阵地上壮烈牺牲,终年仅24岁(后被广州政府追赠陆军步兵中校军衔)。

遗体由法国政府按穆斯林礼节,葬于法国埃纳省苏瓦松专区埃纳河畔维克城的法国陆军公墓。在花岗石的巨大墓碑上刻着“1918年9月2日为法国而阵亡的外籍志愿军烈士马毓宝”。云南省昆明准备为其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1920年春北京政府派特派员到云南,筹备公祭大会。大会在昆明忠烈祠举行,由靖国联军总司令兼云南省省长唐继尧主持。中央政府各部院、各省重要军政人物、各国驻华使馆、各界社会知名人士敬献挽联或祭品。孙中山亲书挽辞“黄胄光荣”、前总统黎元洪也书写“邦家之光”的大幅横额、云南回教俱进会敬“中国有人”巨型木质漆金匾额,配联“天地四方,有志有士;勋名万里,无古无今”。公祭结束后,在忠烈祠安放灵位。同时还用多种文字编纂《马毓宝纪念册》,将其英雄

业迹在全世界传播。滇南硕儒陈荣昌写有《马毓宝传》。


云南近代名人——马毓宝

马毓宝像


云南近代名人——马毓宝

位于法国埃纳省苏瓦松专区埃纳河畔维克城的法国陆军公墓——马毓宝墓


云南近代名人——马毓宝

孙中山亲书挽辞“黄胄光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