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醫院“發熱病區”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的故事

在易縣醫院,有這樣一處“臨時抗疫”陣地,它是自2月10日我縣發現確診病例後,作為全縣定點救治醫院,“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而改造出來的“易縣方艙病區”,從籌備組建到正式啟用接收病人,只用了短短2天時間,而這種高效、有序的工作節奏也是抗擊疫情以來易縣醫院始終堅持的工作狀態,這裡雖然是臨時改造的,卻在疫情發展的形勢下,保證了發熱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收治,也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贏得了更多的時間。

王洪濤,是第三批進入發熱二病區工作的護士長,在這裡,隔離的不僅僅是患者,還有醫護人員。3月1日王洪濤和她的團隊接過了抗“疫”接力棒,早早的來到病區,每人都帶著些許激動,王之俊護士長有條不紊的把各項事宜一一和她交接。“如果有不清楚的隨時和我打電話,24小時開機”,就這樣九個人的小團隊信心滿滿的開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县医院“发热病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田小玲,是第一個進入病房的護士,她也是第一次進入病房。見她眼睛彎了彎,給大家比了個加油的手勢,便大跨步地走進了病房。應該每個護士在進入病房之前都會有些忐忑和緊張吧。

“我是田小玲,第一個進入病房的護士,我穿好防護服,在大家的加油聲中進入了汙染區,雖然心裡有點兒小緊張,但還是鼓足勇氣推開汙染區的門,堅定的邁了進去。裡面的同事在等我交班,從病人數量、病人基本信息、病區環境、工作流程等方面,詳細給我介紹,特別是自己工作中總結的經驗,通通毫無保留的告訴了我。‘哪裡還有不明白的,或是想問的,你再想想’這個問題問了我好多遍,‘如果有問題隨時聯繫我。’聽了這句話,我更加勇敢,因為我知道身後有強大的後盾。”

县医院“发热病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3月2日,這天忙碌工作的開始,縣醫院陸續收治了4個發熱留觀的患者。當天上午的工作由劉勵銘開始的,90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護士,活潑、朝氣、幹勁十足,護士們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扛起來也真是...劉勵銘從進病房開始不舒服,但也不捨輕易浪費一套防護服,一直堅持到下午兩點接班。

“我是劉勵銘,忙碌的工作從為患者發飯開始,然後輸液、消毒、收拾衛生等等,在輸液時,一病房是位八歲小患者。‘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阿姨好,我叫小新(化名)’‘我們開始輸液啦’,‘好’她放下手中的筆,收拾好桌子上的書本。在與她媽媽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小朋友每天都堅持寫作業、上網課,住院以來從未間斷過,輸液的手始終都是選擇左手。從交談中我發現小朋友很樂觀,也很堅強,最讓我欽佩的是他的學習態度,相信他將來定是一位出色的少年,願他早日康復!”

县医院“发热病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崔維傑,有雙會說話的眼睛,小小的個頭,卻蘊藏著無限的力量。當夜由他來值班。有位患者較重,接班後一直在給他做各項治療操作,一刻未休息過。忙碌中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夜間兩點半。期間問過她幾次“還好嗎?能堅持住嗎?不行換人”,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沒事兒,沒事兒,我能堅持”。這次得到的回答依舊如此,可是已經6個多小時了,時間有點長了,必須換她出來。

“我是崔維傑,我之所以一直堅持,是因我知道防護服是我們抗‘疫’的‘鎧甲’,是很珍貴的,我能多幹一會,慢慢的就能省下一套防護服,雖然裹得我嚴嚴實實的,密不透氣,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額頭開始冒汗,護目鏡有點視線模糊,護目鏡可謂全花,尤其是當我這個小個子拎著水桶拖地時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雖然如此,但依然充滿了力量拖著重重的膠鞋奔走在病區。”

县医院“发热病区”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第三天大家在勞累中度過了三分之一,大家仍然有條不紊的做著每項工作。接到電話,會來一位發熱留觀的患者,大家蓄勢待發,醫生進入病區問病史後,得到護士彙報讓大家很揪心。患者不知為何脾氣暴躁,出語傷人。見到醫生後,患者情緒才逐漸平復,突發狀況的發生並沒有磨滅醫護人員工作的熱情,調整狀態,繼續第二天的工作。

還有性格相反,做事卻一樣細緻的兩位姐妹。張曉寧性格溫和,是位默默工作,言語不多,但會照顧其他人的大姐姐。李春和爽朗的性格,做事卻帶著溫柔與細膩,每次穿防護服,他倆都會幫著檢查,每道程序不能有絲毫錯亂。

陽光家庭成員

之前在電視上、手機上曾瞭解醫護人員很辛苦,可沒經歷過就沒有那麼深刻的體會和感動。每個人來自不同的科室,在工作中迅速培養出感情,大家互相關心,彼此團結,組成陽光小家庭,他們微信群就叫“陽光家庭”。用他們微小之力帶給患者陽光般的溫暖,願患者早日康復。

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當然在易縣醫院還有很多故事發生著,疫情還未結束,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監製:劉稱心 劉新傑

▎總監製:吳小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