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共同體:零售業的機遇,更是巨大挑戰


產業共同體:零售業的機遇,更是巨大挑戰

產業共同體是什麼?簡單地理解,就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升級和對社會沉浸式的滲透,經歷了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

互聯網的市場切換後,在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基礎上,產業互聯網可能演變出的產業互聯生態的一種新的形態。從目前看,產業共同體很可能會呈現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產業互聯網生態共同體,共同推進技術要素的加速擴散和行業數字化轉型。

無論把產業共同體看成是互聯網社會新的進化範式,還是僅僅當作產業互聯網的一種延伸,數字技術從產生到對社會經濟的遞進式沉浸化的改變,其外在表現越來越變得有跡可循,特別是傳統產業在大力吸納互聯網新要素並能夠對外輸出產業資源時,正在全面改變生意的整體運作模式。

從 PC 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很快到來的物聯網時代,BAT 分別實現了人與信息、人與商品、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並且業務能力在不到二十年內飛速發展。然而,由於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隨之而來的用戶場景的多元化,簡單的連接已滿足不了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隨著新技術的拓展演變,人與服務之間的連接越來越成為可能,也很有可能成為物聯網時代的重要特徵。

將人與服務連接起來,實現以服務為基礎的新的產業範式或許就是產業共同體生態圈的基礎。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的創新行業和創新物種層出不窮,比如不同樣式的新零售,比如不同呈現方式的新媒體,再比如充斥著各種概念的新金融……

新興的產業物種不斷迭代,而在一些比較成功的新型物種群體背後, 存在著或隱或現的脈絡,就是將這些物種融合為產業共同體的"混血兒",即將產業鏈上各個節點鏈接起來,組成產業共同體,形成基於人與信息、人與商品、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所有的互聯。基於此,產業共同體將實現對用戶的場景和現實的需求進行後續服務,組成客戶需求的全流程服務解決方案生態圈。


不同的世界


基於互聯網技術的迭代正在堅定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永遠是適者生存,而適者, 就是適應環境者。

從世界經濟範疇看,當下整體正在進入更加明顯的存量經濟時代,這一點可能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看得更加清晰。經濟總量將告別粗放的高速增長,絕大部分行業增速都將明顯放緩,很多細分市場的增長甚至已經見頂,存量博弈變得更加重要,產業和市場的重整不可避免。對不同產業而言,如何通過科學管理更加高效整合存量是第一要務,同時還要學會從追求高大上的升維思路轉變為市場下沉的降級思路。

更大變化來自於科技。科技產業化的進程仍在持續,但產業科技化的整體躍進已經讓大家看到了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新路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並不過時,對於傳統產業而言, 商業模式創新是較為容易的,而自身科技創新和及時把握技術的演化並徹底改變自己的運營方式相對更難。目前來看,科技細分領域產業化帶來的創新紅利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成為新經濟的引領者,這些領域也是科技產業新貴和資本的熱土。

科技產業化的下一步,必然是觸角的延伸。既可能是科技企業自己" 操刀"的全面顛覆, 也可能是藉助"賦能"而實現的產業侵略。客觀上,科技產業化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

智能化,並不斷被各種新科技進行全面改造。對於不同產業而言,在高速增長成為過去時後, 追求效率和管理提升成為必然,而且很大程度上與技術密切相關。有研究發現,管理水平與新技術對企業的影響是互補的,管理水平提高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不僅具有持續性,長期來看力度是不斷增加的。而引入新技術儘管也能有效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但並不一定具有持續性。在互聯網科技逐漸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 基於互聯網的產業科技化將會更加快速推進。

世界的變化不會停止,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地升級。對於每一個產業一個很特別的改變, 就是它會重新被定義。比如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未來很可能會沒有虛實之分,而是會融為一體,這放在零售行業似乎更加容易理解。在實體零售和電商融為一體的過程中,這個產業就是在升級。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產品和服務將會完全融合。

就零售業而言,一切都正在數字化,這是一個顯著的改變。而當一切轉化為數據的時候, 有兩個東西實際上有了徹底的改變,一個是效率提升,另一個是模式創新。

以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盒馬為例,產業數字化就是一個明顯的特徵。盒馬不再是簡單的貨的概念,而是延伸到物流、支付、配送、會員等多個維度。當數據進行組合後,會發現零售業的底層不再是簡單的客流,而是數據流。數據流決定了盒馬業務的創新方向,其價值也完全改變了。當然,任何行業其實都有機會去做數字化創新,在這之後,每個行業之間的距離將因此而被調整。

另外的巨大變化可能是協同和連接。當在各行業能夠和更多人進行更大範圍的合作時, 它就更有可能去迭代和尋找新的機會。產業、

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處理好供給與需求、企業與企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等關係,這些關係正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變得易於解決。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智能產業等的出現,就是解決這些關係的重要途徑,因為它們正讓世界變得簡單。在這樣一個完全變化、顛覆性創新的時代,產業進化很重要的一個視角就是和更多人連接在一起。但這種更易聯立起來的聯繫也在打破舊的價值鏈的傳導方式。

比如騰訊。騰訊說自己將是一個"連接器",未來這個連接器會賦能給所有的傳統行業,當它這麼做的時候,就意味著騰訊會融入這些行業當中去。騰訊已經以資本的方式進入了數百家各個行業的企業,並把在各個行業所形成的新業態賦予了"連接器"概念,進行資源和技術的輸出。

當然,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商品的要求也變得更需要靠創新和技術來驅動,更多消費者開始追求產品的更高品質和深度體驗,製造業面臨又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與此同時,消費互聯網的狂歡告一段落,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又面臨不少問題,仍缺少真正的成功樣本,消費需求的滿足對產品供給端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的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產業轉型新的語境。


產業互聯網升級


產業共同體:零售業的機遇,更是巨大挑戰

在產業共同體成為一種新的概念前,消費互聯網發展多年併產生一定瓶頸後,產業互聯網越來越受到重視。可以看到,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是不同的,它因產業鏈而生,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借用互聯網的形式來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如果說產業互聯網初始時主要是"互聯網 + 產業",主要包含商品的真正流通、整合線上線下的資源、產業孵化、產業鏈升級 等一系列工作,那麼當下產業互聯網的進化已 經在向著基於數字化而對商品組合、對供應鏈 的重組、對供應鏈合作模式的重組等方方面面 的全面重構。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通過產業互聯網可以實現整個產業鏈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服務流等的合而為一,將傳統的製造企業升級換代成為智能製造,將傳統的零售企業升級換代為智能零售,通過自動化、柔性化、個性化等, 讓企業的"微笑曲線"變得更加陡峭,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客觀而言,人類的進步,包括一個產業、一個業態的進步,基本上是依靠組織能力來衡

量的,組織能力越強,發達程度就越高。在產業互聯網層面,這種組織能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單個企業、單個行業的範疇,成為跨越地理位置、跨越組織架構的生態圈,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產業的共同體。

零售服務業和生產製造行業相比較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如果說零售業相對於上游的生產製造業是"消費端",那麼,對於實際的消費者, 零售業仍是供給端。對於傳統的實體零售而言, 前期更多關注的是電商這一以新渠道為主的消費互聯網領域帶來的競爭,並希望通過種種與消費者聯結點的改變來保住原有的銷售通路並戰勝電商。而從產業互聯網的角度看,儘管零售業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管理的現代化一直在推進,但更多還是停留在產品、營銷等市場操作層面和內部管理的提升上,真正從產業互聯網層面的推進應該說才剛剛開始。

曾經很多領先的零售技術或者零售商都已經消失或者沒落,如果現在的零售商還認為競爭僅僅來自同行,那麼這種看法是狹隘的、危險的。事實上,所有佔用消費者時間和金錢的商家都是零售商的競爭對手。從產業互聯網或者產業共同體的角度去看,製造商為王、零售商控制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有能夠和最終用戶形成接觸點的那一方,都有可能隨時隨地成為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因此,消費者也成了產業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消費者需求將定義新的產業邊界。消費對應生產, 消費側的改進方向在於提升消費體驗,生產側的改進方向在於提升生產效率。

產業互聯網的驅動力來自於企業、來自於顧客,但企業的互聯網轉型絕不簡單等同於提升生產率,對於零售業而言,重塑消費者體驗更是優先級極高的轉型選項。因此,消費升級、消費體驗將是產業互聯網的重要驅動力,但是這其中零售企業並不具有天然的優勢,在無數觸達最終消費者的觸點中,很有可能會出現家電生產企業比家電大賣場更加容易取悅消費者的情況。

當然,不同行業實施產業互聯網的邏輯應該是一樣的。目前來看,相對成功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本質還是圍繞產業供應鏈展開的,並更多借助了互聯網的工具,因此,對於形成高效的產業互聯網而言,產業資源、IT 技術和資金這三種資源缺一不可。此外,產業互聯網將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解決生產效率以及重構傳統產業的問題。根據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 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各個產業進行打通,並開放共享給產業鏈上的所有用戶也是一個關鍵要素,這樣最終才能實現全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


產業共同體:零售業的機遇,更是巨大挑戰


當然,在產業互聯網向產業共同體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以下幾個很長時間可能都無法解答的問題:

其一,對產業互聯網而言,傳統產業是否能夠有足夠的創造性?有觀點認為,傳統行業越鞏固,越能顯示其創造性。特別是科技企業近年來越來越傾向於對傳統產業"賦能",體現的不僅是目標客戶群的轉變,更是這一取向的轉變。這是一種通過吸納傳統行業的生產過程進而形成產業互聯網生態共同體的路徑,很容易說明傳統產業的固有生命力。

應該說,從科技企業的視角看,與消費互聯網的短鏈不同,產業互聯網是長鏈,因此科技企業並不能很輕鬆地通過"顛覆"來重塑一個產業,事實上這麼做也是不經濟的。從要素到價值,較長的產業鏈是形成生態共同體的前提,產業互聯網要素被科技企業集成整合為解決方案提供給傳統企業,以此推動傳統產業互聯化,進而呈現給最終客戶個性化的服務體驗。然而,從現實看,對產業理解更深,掌握更多上下游資源和長期形成的對產業的理解,往往使得產業內佔有相對主導地位的企業更有可能成為產業共同體的主導者,甚至其會慢慢從產業生產者蛻變為單純的共同體的組織者或生態主。這樣的例子已經出現。

其二,傳統企業多大程度上能夠適應產業共同體的複雜性和動態性?產業共同體體現在各種商業邏輯和商業價值鏈的交織滲透中。傳統行業強調價值鏈邏輯由供給側規模經濟主導 ;消費互聯網強調平臺邏輯,由網絡效應即需求側規模經濟主導 ;產業互聯網服務由解決方案邏輯主導,強調整合資源,幫助企業客戶解決個性化的複雜問題。這三種邏輯,可以形象地理解為,規模經濟驅動的一對多,網絡效應驅動的多對多,以及不論經濟性但求解決問題的多對一。顯然,基於不同的立場和博弈關係,傳統企業存在適應科技企業價值取向的必然性,也必須要吸收互聯網的合理因素,改造其傳統的鏈式生態系統。

產業共同體的複雜性和動態性,同樣體現在企業站位的不確定性。把產業共同體涉及的所有環節拆解為若干角色,企業可能佔據其中一個或多個。同類企業完全可能選擇不同的角色站位。比如,在新零售領域,阿里一方面是零售商角色(既有線上電商又有實體商業),也要扮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甚至還要延伸到諸如物流服務商的角色 ;而騰訊主要扮演助手和賦能者角色,百度則似乎直接扮演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傳統企業中也不乏希望自己成為對其他傳統企業輸出經驗的角色,像紅領、海爾、徐工、富士康等都在積極謀求產業互聯網的賦能輸出,扮演先進要素提供者的角色。

其三,誰將是產業互聯網的主力軍?整體而言,主力軍是價值創造的核心來源。產業互聯網初級階段的傳統組織處在動態學習的過程, 各方所具備的要素和知識相互滲透、融合,不斷改進具體的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而傳統組織中的佼佼者可能獲得很大提升,從而克服生態協作門檻並進入高級階段。

實際上,傳統組織已經開始對外輸出先進經驗。這種輸出通常以平臺的形式出現,基礎是行業技術積累、產品及用戶基礎以及上下游資源等。一些企業甚至直接進入工業互聯網技術領域,成為技術提供商。另一些企業與現有產品、用戶結合起來, 對外賦能的同時也擴充自身產品內涵、提升用戶體驗,比如下面會舉例的海爾。

但也應該看到,無論是要在產業共同體生態中做產業領袖企業,還是要沿著"專精特新" 方向發展,成為特色品牌和市場渠道要素的供應者,有三點已經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互補合作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前提。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互聯網化後的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從而提高效率、減少環節、優化人力,形成線上線下深度結合趨勢下的多維度對接。

第二,推進產業互聯網"人"的因素尤其重要。因為產業和互聯網的結合是必然,那麼人才的融合也是必須。

第三,產業互聯網不僅是營銷和渠道上的創新,更是打通企業所在行業的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聯網化。因此,產業互聯網是企業內部以及整個產業鏈(研發、生產、交易、流通和融資等各個環節)的生態化,從而達到提升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產業共同體樣本


在產業互聯網發展一段時間以後,一個比較"可喜"的現象是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出現了稱呼各異的產業共同體的"產品",可能在不經意間會看到蘋果種植產地打造了一個"蘋果共同體",生產玻璃的也會有"玻璃共同體",等等。大家並不會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些"共同體",因為如果仔細去研究一下,這些共同體確實是在試圖通過對產業鏈上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而希望能對現有的行業進行一些有益的改變。

如果要介紹一些產業互聯網或者產業共同體比較公認的範例,筆者以為以下這幾個一定是值得進行細緻研究的。


| 樣本一 :零售商進階生態主的 7-11

在零售行業,如果想要很直觀地理解一個產業互聯網的成功例子,非 7-11 莫屬。其所形成的產業共同體,團結了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用戶, 通過產業路由器模式,共同打造了"免費"的產業高速公路,並在產業鏈上形成了利潤壁壘。

人們將 7-11 定義為日本社會的神經末梢和基礎設施。8000 人,卻經營 7 萬個店,創造了鉅額的利潤。7-11 作為一家線下便利店公司,卻展現了類似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強勁的財務成果。研究認為,這樣一家公司本質是一家大數據公司, 具備極強的產業互聯網屬性。

7-11 全球有 7 萬家門店,只有 500 家是直營店,是做新產品、新流程、新模式測試用的, 其他全是加盟店。但不賺差價,不賺通道費,不賺廣告費,而是通過總部把在日本每一個商圈裡頭部的、碎片化的需求連接起來,並與這些小店約定按毛利分成。為什麼能做到這一切?因為它構建了重度賦能體系。它大量投資在 IT 系統建設上,對整個產業重度賦能,對小店主進行聯合創業,共享未來巨大的收益。它根本就不是一家傳統商業模式的零售公司,而是將自己打造成為產業路由器平臺,將這些小店與物流中心和所有工廠實時連接起來,通過共享採購、共享配送、共享製造、共享研發、共享庫存,共享供應鏈, 為小店、小工廠和小的DC 賦能,並讓大家的投資都得到較高的回報。

從形成機制或後臺技術看,7-11 產業共同體更多是通過一種長期的供需關係,基於效率和分 工而逐漸融合生長起來的。而從運行模式看,這 種共同體存在"共享"的特徵。7-11 體系把 57% 的毛利分給了體系中的小店,自己留了43%,這相 對於整個產業共同體而言是一種較為公平的分配 方法。新的分配製度,激勵產業鏈上的"用戶" 一起努力,通過共享價值觀、共享客流、共享產 能和共享配送體系,相互賦能,最終形成全鏈條 "用戶"的共生髮展,形成一種"大壩效益"。


| 樣本二 :基於核心品牌的跨界 MUJI

MUJI( 無印良品) 自 20 世紀 80 年代成立至今已有近 40 年的歷史,從日本到全球,MUJI一路高歌,在全球開發 700 家門店、7000 多種產品,成為全球零售業標杆。

無印良品的經營理念—"有理由的便宜",以低三成的價格,為顧客提供與百貨店同品質的商品,奠定了無印良品在商品開發上的根本思路。

作為一家被人關注的企業,隨著它的產品範圍的擴展,今天人們已經無法簡單地界定這家企業的行業屬性。很多人仍把無印良品定位為服裝公司,但事實上,這一描述已經被其自身的實踐所推翻。

2015 年,無印良品開始銷售書籍,將主題圖書和產品進行了功能匹配 ;2016 年 6 月,無印良品全球第一家餐廳MUJI Diner 在上海營業, 把零售和餐飲結合起來,讓消費者逛累了可以有一個地方度過閒暇時光 ;同年 11 月,無印良品把自己的業務拓展到整個住宅領域—無印良品小屋,貫徹了其極簡風格,並且可以進行私人訂製;2018 年 1 月,全球首個無印良品酒店 MUJI

HOTEL 在深圳正式開幕,實現了"店鋪 + 酒店 + 餐飲"的完美結合。

可以看到,無論無印良品做什麼樣的改變和突破,都是以無印良品的商品為中心。基於核心品牌的打造,無印良品通過跨領域的價值融合, 把自己的競爭力持續地擴展到彼此之間相互不連接的領域,進行著全產業生態的開發。

很難預測無印良品下一步將進入哪個領域。但是,其背後的生態邏輯已經較為明顯,即通過與不同的合作者組合,構建一個提供高品質的、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服務的生活需求產業生態。


產業共同體:零售業的機遇,更是巨大挑戰


| 樣本三 :搭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的海爾

海爾經歷了不斷的調整,2015 年,海爾提出了"人人創客,引爆引領"的發展主題,這意味著, 整個企業從管控型組織變成投資平臺,員工從被管理的執行者變成企業的創業者,企業從傳統企業轉型到了互聯網企業。這一改變使全球大型家電品牌的海爾,從傳統家電製造企業轉型為面向全社會孵化創客的平臺。

海爾選擇打開企業平臺,由原來封閉的企業變成開放的創業生態圈,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企業外部,都可以為企業提供能力,幫助企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海爾打造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首家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 COSMOPlat 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海爾工業互聯網體系中,工業互聯網平臺向上承載應用生態,向下接入海量設備, 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載體。海爾 COSMOPlat 通過社群交互,用戶可以全流程、全週期參與到產品創意、研發及製造中,實現了供給端與消費端的並聯,解決了大規模製造與個性化需求的矛盾, 實現大規模定製。

目前COSMOPlat 立足山東輻射全國,圍繞衣食住行康養醫教等構建了15 個行業生態,憑藉開放的平臺架構與技術資源的深度融合,跨行業賦能更多中小企業,有力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工程。例如,作為COSMOPlat 生態賦能的樣板, 海爾COSMOPlat 為建陶行業打造了首個工業互聯網生態品牌—海享陶,旨在賦能建陶行業轉型升級,做精做透,創造建陶行業物聯網時代的第一生態品牌。下一步海享陶的目標是將自身經驗模式進行跨行業複製,生活陶瓷就是其接下來的規劃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COSMOPlat 日漸壯大的生態系統建立在平臺創新的基礎之上,並不是簡單的設備鏈接,而是把整個全要素鏈接起來,更重要的是把人、產品、工藝鏈接起來,實現了一個全要素、全生態的鏈接平臺。COSMOPlat 也不是一個工廠端的運營平臺,而是一個用戶全流程參與的體驗平臺、一個增值分享的多邊生態平臺。


更多的還是挑戰


產業共同體:零售業的機遇,更是巨大挑戰


產業互聯網的成功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還有筆者同樣認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找鋼網和匯通達,但在這些例子背後可能是無數不那麼成功的平臺和還不具備正真生態效應的產業共同體。目前比較成功的生態體大多具有很多先天的優勢,比如品牌、資源、行業積累等,產業界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產業互聯網初級階段將可能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相對於消費互聯網近二十年的起起伏伏而完成了要素的積累, 產業互聯網目前還處在技術擴散的起步時期, 離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關係調整仍有漫長距離,特別是形成產業共同體的價值全流程還存在明顯瓶頸,要素大規模擴散的條件仍不成熟, 對於希望藉助產業互聯網機遇實現騰飛的企業而言,挑戰更大於機遇。

當前看,互聯網科技企業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並不容易,仍缺乏必要的產業基礎,這一點從 BAT 向線下發展受阻轉而提出融合思路就可見一斑。這其中很大程度上並非它們不具備 toB 的能力,而是互聯網技術對不同行業的滲透擴散存在要素融合的巨大門檻。事實上,互聯網技術要素轉化為傳統企業生產力本身就是一個較為複雜的系統工程,科技企業更缺乏相應的生產要素和商業運作經驗。反過來看,傳統產業則缺乏頂層設計以及整合科技與產業要素的能力。在新零售領域,互聯網公司大多采取資本開路的策略,希望與傳統零售商緊密合作,充當整合者和賦能者。但目前來看, 這一路徑的成功與否仍有待商榷,就產業互聯網整體而言,產業互聯網要素由誰去整合將更為有效目前也還不明朗。

此外,一個潛在的困難是,數據通常是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重要價值要素,解決方案的實施是更大的瓶頸。產業互聯網化進程通常會伴隨兩種變化 :其一是商業模式的變革,這顯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通常要求組織上的適應性調整。其二是數字化帶來的問題。在消費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公司積累了大量的可使用數據,這些數據通常也是產業互聯網化的重要價值要素。但如何使其能在產業互聯網生態中實現商品化整合,目前看既存在法律風險, 也存在價值評估的難點,更何況數據操作邊界客觀上也會制約數據可集成性的實現。

從產業互聯網連接和協同看,首先會涉及新舊商業模式並行導致的利益衝突、文化衝突、能力差距等問題,行業和企業架構的變革、流程的再造通常是必要的。其次會涉及企業邊界之外的主體,比如用戶、供應鏈和渠道,乃至更廣泛的跨界互補,整個體系面臨需要協同各個環節同時發力的難題。第三是很可能存在一定的監管制度和政策安排障礙。

那麼,是什麼驅動了產業互聯網的成長呢? 從現階段的零售業看,訂單、規模和產品改造都將成為主要的推動力。

產業互聯網可以看作是訂單倒逼的,原來很多的 toB 平臺主要起到了連接交易的作用, 而大多數情況下,鏈主驅動行業改變,訂單就是主發動機。從前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到,7-11 是先吸引人(小店)加入,是有了規模,再去做產業路由器,而不是先做了產業連接再吸引小店加盟。如果做一下引申,也可以說明在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千萬不能簡單地認為把工廠、產地連接起來就能變出產業互聯網生態來,在沒有真正控制生態鏈中的某一端時貿然把對應的要素連接到一起,很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其次是改造產品的能力,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產業互聯網很大的使命是參與產品設計和升級改造,形成產業共同體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會涉及產品的改造,這一點在海爾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 7-11 的產品生產中都有特別好的體現。產品進行了改造,會形成相應的品牌紅利,比如無印良品的跨界。

結語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在正在發生更為深刻的改變。對於中國產業鏈效率仍然較為低下的現狀,包括零售行業在內的所有傳統產業都值得去用互聯網的方式再重做一遍。

悲觀者看到問題,而樂觀者看到機會。目前,產業互聯網仍處於從萌芽期到導入期的過程,無論是產業鏈覆蓋還是產業鏈的升級都處於這樣的階段。但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必將是生態圈和共同體之間的競爭。企業必須要有發展的眼光,善於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重新構造整個產業鏈條,瞭解用戶, 創新場景,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隨著 5G、VR、AR、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發展,未來的產業互聯網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而束縛企業和個人未來發展的只有想象力。

當然,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有三點非常重要 :共建共享、深度溝通、總結經驗形成行為規範。從這個意義看,在一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進程中,目前還處在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的時刻,必須要有一兩個企業站出來承擔更大的責任,驅動著整個產業鏈動起來,給上下游產業鏈以信心。

因此,產業互聯網不僅是把原來低效、分散的生產、銷售、服務連接,而且是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進行產品改造,並行成規模。這樣也就完成了效率的提升,首先是從用戶需求出發,可以實現以銷定產 ;其次是實現了規模效應 ;最後是產品改造。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石基零售(id:Shiji_Retai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