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朋友家有兩個娃,哥哥陽陽今年7歲,已經上小學了,妹妹妞妞今年4歲,還在上幼兒園。朋友吐槽自家娃,尤其是妹妹妞妞,像一個“尖叫雞”,只要沒順著她,就地崩潰給你看。

陽陽已經上小學了,離家遠一點,但是離朋友丈夫上班的地方比較近,每天朋友的丈夫就承擔起送陽陽上學的職責。妹妹上的幼兒園就在小區門口,平日裡收拾差不多就會步行送女兒去上幼兒園。

可有一天早晨,女兒妞妞突然就崩潰了,原因是為什麼爸爸每天都開車送哥哥上學,不送自己,那天早晨朋友照常送兒子和丈夫出門,沒想到穿著拖鞋的女兒突然掙開自己的手跑到了車的旁邊,然後開始表演什麼叫做“梨花帶雨”、“蠻不講理”、“大喊大叫”。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伴隨著一聲尖叫,朋友一眼就看到了站在車門前不肯離開的女兒,試圖安撫女兒的情緒,一聲聲尖叫讓她以為孩子是不想爸爸上班。

孩子口中蹦出了幾個不字,兒子上學和丈夫上班眼看要遲到,女兒妞妞怎麼哄都不好,朋友問女兒妞妞,到底想幹嘛?妞妞邊哭邊說道:“為什麼爸爸開車送哥哥上學,不送自己”

朋友萬萬沒想到是這個原因,試圖和4歲的女兒講道理,她告訴女兒,“哥哥的學校離爸爸上班的地方近,週末可以讓爸爸開車帶著你出去玩”女兒沒有善罷甘休的意思,兒子陽陽已經在旁邊煩躁了起來:“媽媽,我一會就遲到了”孩子爸只有撓頭的招。情況進入白熱化,朋友說,那天女兒臉都哭紅了,最後讓她硬抱進屋子裡去,才結束戰鬥。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孩子在學齡前,生活中任何她想不通的事,不高興的事都會成為情緒失控的點,“輕者”淚眼婆娑,“重者”滿地打滾,面對這樣的“作精”家長也無計可施,更是不能理解,只能勸說自己,大人不和小孩子一般見識,多數情況下像上面案例中的朋友,自己被孩子的情緒帶了進去,用這種被激化的情緒解決問題。

小孩子突然情緒失控,兒童“Brain C”有三個基本原則,家長可能會走出那種簡單粗暴的情緒化安撫,更高效的去管教孩子,還會讓孩子學會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Brain C”第一個原則:大腦不斷變化中(Changing)

寶寶在母體中大腦是不斷髮育的,出生之後,孩子的大腦其實依然在發育,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平時要陪孩子做各種有益於大腦發育的遊戲。

如果把寶寶的大腦比作房子,那麼腦幹和一些邊緣的系統也就組成大腦的“地基”。尤其是腦幹部分,在寶寶出生的時候就很活躍,這個取悅負責人類最基本的神經和精神的活動,比如一些比較強烈的情感,自我保護能力,還有一些基本的呼吸、消化、起居的身體機能。

這部分系統讓初生嬰兒直接學會扔東西,或是咬人,有意思的是baby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個是人最基本的一個反應。所以很多孩子這部分一旦受到刺激,第一反應就是“開火”。

就像妞妞得知爸爸又開車送哥哥上學,而不是送自己的時候,她崩潰的反應就是大腦的底層在作祟。

父母應該瞭解,對於小孩子而言,這個時候底層大腦雖然掌握著原始功能,但是也掌握話語權。那負責更細緻和更復雜思考的上層大腦呢?的確上層大腦負責

思考、情緒、交際、共情、決策等功能。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可對於初生孩子而言,這部分還沒有發育好,這個部分發育最為關鍵也最為漫長,一個人到25歲的時候才能基本長成。所以家長不能用自己發育成熟後理智的上層大腦去分析孩子下層大腦做的決定。

比如一個四歲的小朋友突然伸手打了旁邊3歲妹妹一下,你問他為什麼,可能孩子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並不是因為討厭,他的上層大腦都沒發育,那有那麼多想法呢?

這並不是說孩子這種行為不需要管教,孩子的上層大腦也正在發育中,上層大腦雖然可以給孩子的行為內在約束,也需要家長進行外在的約束,如果孩子上層大腦沒發育完全,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充當還的上層大腦。幫助孩子的大腦慢慢擁有上層大腦所具有的那些功能。

這就是兒童大腦的第一個C——變化,孩子的大腦在變化,在成長,底層大腦簡單粗暴的決策,父母需要調整自己的期待,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引導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的大腦慢慢形成正確的反饋。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Brain C”第二個原則:大腦可以被改變(Changeable)

我們的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雖然會自然生長,可每個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經歷改變自己大腦的,科學家把這稱為“神經可隨性”。比如鋼琴家,負責雙手的大腦皮質就會比一般人的面積大。因為他們通過日常的鍛鍊以及學習,大腦已經發生了改變。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可能是正向發育,就像學習鋼琴或是跆拳道等,也可能是負向發育,比如從小受到家暴,孩子大腦中的海馬體發生改變,長大後容易變抑鬱等。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所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東西,都會對他們的大腦起到作用,甚至會改變大腦的結構。

加拿大神經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說:人們在對自己所遭遇的體驗做出反饋時,神經元也會被激活,他們會互相連接起來,組成網絡,一遍遍重複的時候神經元連接被加強加固,被遺棄激活,就會連成網絡。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寶寶在學習走路,

有的時候就會舉著手說“抱抱你”,其實寶寶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因為平時當他聽到抱抱你的時候就會得到擁抱,所以才會這麼說。這說明寶寶的這個神經元被激活了。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瞭解了神經元也就瞭解了為什麼孩子的大腦會被改變,所以家長能做的是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儘可能的讓孩子經歷好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經歷一些富有挑戰的事情,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抗壓、抗挫能力。家長也可以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傾訴自己的感受,提高孩子共情能力。

既然孩子的大腦是能夠被改變的,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用情緒化安撫孩子,只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因為這一切會被孩子大腦串聯起來。

“Brain C”第三個原則:大腦是複合的(Complex)

大腦有很多個功能區,比如語言區、記憶區,還分上層和下層,大腦具有複合性,家長可以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利用不同的分區去刺激孩子的腦回路。

比如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如果家長用威脅的手段試圖讓孩子安靜,這樣的方法只會觸發孩子下層大腦阻止,讓它把你這種行為判定為“威脅”。那麼接下來孩子的反應只會更激烈,比如滿地打滾或是逃跑等。

孩子的上腦就像一個懂事的孩子,自控能力強,善解人意,下腦就像個叛逆的小孩,一個大腦兩種人格。家長應該做的是依靠孩子的上層大腦來控制下層大腦,而不是通過自己的行為控制孩子的下層大腦。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那這個時候家長該做什麼呢?首先不去刺激孩子的下層,比如孩子情緒崩潰,不要威脅、辱罵孩子,其次是安撫孩子,調動孩子上層大腦,最後孩子被激活的上層大腦自然會控制下層大腦的情緒。

如果家長能夠做到以上三個步驟,那麼孩子大腦上層和下層的連接會越來越緊密,孩子情緒失控也會變少。

具體該如何應用兒童大腦的“3C”原則呢

首先降低期望值,安撫自己情緒

比如開篇的案例中的妞妞,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和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就像對牛彈琴,但是“3C”原則中第一個就是變化,孩子的難熬是在變化的。也就是孩子大腦還沒發育好,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下層大腦在控制孩子的情緒。

瞭解到這些後,家長不應該要求4歲的寶寶講道理,降低對寶寶的期望後,安撫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情緒被孩子的情緒帶進去。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其次不要帶著情緒化安撫孩子

大腦的第二個C就是被改變,也就是孩子的大腦發育會受到家長行為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大腦接受刺激的時候。比如前面的妞妞,情緒失控的時候,一開始朋友的做法是對的,耐心的問孩子為什麼哭,朋友嘗試溝通無果後,面對兒子和丈夫雙雙要遲到的壓力,無奈只能“硬抱”女兒回房間,這樣強硬的態度直接把前面的努力都打碎了。

顯然這個時候朋友在壓力和女兒的“無理取鬧”中已經有了情緒,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簡單粗暴的管教孩子。這種做法雖然迅速,但是對於孩子大腦發育已經形成了不好的印象。

當孩子突然失控時,瞭解兒童大腦“3C”原則,走出情緒化安撫

最後幫助孩子達到“半個目的”

家長安撫孩子情緒,孩子通常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比如妞妞要爸爸送自己上學,如果僅僅讓妞妞坐一下爸爸的車,甚至陪著哥哥一起去,不會起到什麼安撫情緒的作用,因為這不是她的目的,調動不了孩子大腦的其它區域。

所以家長可以半滿足孩子,比如妞妞的爸爸平靜的安撫孩子,並給孩子一個承諾,週末開車帶著她出去,或是某一天送她上學等。這樣算是達成了半個目標,也調動了孩子上層大腦。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長不要帶情緒,給孩子她渴望的情感和陪伴,才能真正的達到溝通的效果。

孩子的上層大腦在發育,並不代表沒有,很多區域需要家長去激活甚至做出好的改變,然後家長才能利用孩子這個區域來阻止下層發出情緒失控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