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宗室移泉與“南外宗正司”

泉州在南宋年間,來了一批趙宋王朝的皇親國戚,並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出現了皇族事務的管理機構——“南外宗正司”。這些皇親國戚雖然人數不是太多,但對泉州的興衰,卻產生過重大影響。

自古以來,皇親國戚大都集中在京城,管理皇族事務的機構“宗正司”,一般也是在京城。趙宋王朝開始也是這樣。但後來隨著宗室的外居日益增多,北宋時,除了首都汴京設有“大宗正司”外,還分別在商丘和洛陽兩地,設立它的分支機構——“南外宗正司”和“西外宗正司”。以後,因為北方的金國步步進逼,這些宗室及其管理機構也步步南移。就“南外宗正司”來說,它先是由商丘遷到鎮江,到了宋室南渡偏安江南以後,它就由鎮江遷到泉州來了。

為什麼這些趙宋宗室及“南外宗正司”要遷到泉州來呢?不言而喻,在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情況下,宋、金在長江南北形成對峙局面,福建是大後方,在這裡可以苟且偷安;而泉州在當時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素有“富郡”、“樂郡”之稱,“田賦足登,舶貨充足”,在這裡可以繼續過著他們那醉生夢死的寄生蟲生活。莫怪乎在那時,一批批的皇親國戚紛紛移居泉州。開始只有340多人,慶元間(公元1195-1200年)增到1700多人,紹定間(公元1228-1233年)又增至2300人左右。這些增加的宗室中人,有在泉州繁衍的,也有陸陸續續從別地移居來的。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南外宗正司”設在泉州西街舊肅清門外的水陸寺(後為梨園劇團駐地),是管轄泉、漳兩郡趙宋宗室的衙門,最高官員叫“知南外宗正司事”,簡稱“宗正”、“知宗”或“知正”,均由朝廷選趙姓宗室中的“老成更練之人”擔任。內設“懲勸所”、“自新齋”、“芙蓉堂”等,大概含有懲戒和教育的意思,以避免這些皇親國戚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多行不軌,但事實上這是很難做到的。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趙宋宗室帶給泉州的禍害

南渡以後,趙宋宗室大批移居泉州,對泉州來說是禍是福、是利是害?有人認為,宗室移泉以後,香料寶貨及其他奢侈品需求增加,有利於泉州港對外貿易的發展。但是從大量史料來看,它給泉州帶來的卻是禍害,而且是主要的。

首先是增加了泉州人民賦稅的負擔。據史料記載,宋室南移之前,宗子的俸祿,經朝廷批准,由漕司和住地各出一半,朝廷撥度牒或提取舶司的錢加以補助。但是隨著宗子人數的日益增加,這些所謂“補助”便由打折扣、拖欠變為徒具虛名,實際上要由住地人民全力來負擔。紹定年間(公元1228-1233年)泉州僅出俸錢和米價錢兩項,每年就要支出十四萬三千七百貫。此外,還要負擔南外宗正司的所謂“養廉”、“養士”費一萬一千一百多貫,米一千五百石,造成了泉州地方財政的嚴重虧損,迫使地方官吏不得不從老百姓身上打主意,橫徵暴斂,巧取豪奪,無所不用其極。真德秀在回顧他治泉舉措時說:

“宗子之給乃倍多於昔,雖有材健之守,亦無術可為。不過陰縱諸縣探借一、二年之稅,重催已納之錢,而抑勒保司代輸逃閣死絕之賦,甚至無罪而估籍,非理而科罰,無所不為,民之憔悴,為日已久”!

其次是破壞了泉州港的對外貿易。這些寓居泉州的宗室,是一批享有種種特權的吸血鬼,他們仰仗皇室勢力,在泉州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吸食泉州人民膏血還不夠,連外商的正當權益也恣意加以侵害,“抵法冒禁,色色有之”。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吏和舶司官員,往往屈服於宗室的勢力,不但不能對外商的正當權益加以保護,而且往往對蕃舶實行苛徵,從而造成了來泉貿易的外商“破者多而發船者少”的局面,有不少生意“漏洩於恩、廣、潮、惠間者多而回州者少”,因而泉州昔日那種“舶貨充羨”的景象消失了。蒲壽曾感慨地寫道:“泉南昔樂土,畫戟深凝香。今為雕瘵區,鹽米憂倉皇。”!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

蒲壽庚兄弟決定棄宋降元以後,南宋當局尚矇在鼓裡。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包圍福州,知州王剛中投降,迫使景炎皇帝帶著后妃倉惶逃難,登舟出海,來到泉州港,出現了一幕落魄皇帝在泉州城枉吃“閉門羹”的趣劇!

起初,蒲壽庚為了麻痺南宋當局,當船隊開到泉州港時,作為閩廣招撫使的蒲壽庚,還假惺惺地登舟“進謁”,請皇帝在泉州“駐蹕”。但是護送皇帝來泉的張世傑卻認為不可;有人主張把蒲壽庚留下來,要動用海舶就可以“不令自隨”了,張世傑也不同意。結果把蒲壽庚放回去了。後來,元兵迫緊,舟師無力以對,出現了船舶不足、軍費不夠的局面,張世傑又作出了“掠其舟而沒其貲”的錯誤決定,終於激怒了蒲壽庚。在景炎帝登陸,想在泉州避一避時,蒲壽庚便“閉城拒命”了,迫得這位落荒而逃的皇帝,只能在城外稍事停留,就南奔潮州,最後到了廣東惠州才住下來。於是,蒲壽庚便與泉州的州司馬田真子一起,投降了元軍。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蒲壽庚降元,在泉州的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轉折。元朝統治者因為蒲壽庚在這方面功勞不小,於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授給他昭勇大將軍(正三品)的頭銜,以後又任命他為閩廣大都督兵馬招討使,最後當到江西省參知政事(從二品)和福建省中書左丞(正二品)的大官兒。所以,泉州在元軍佔領的第二年就開港了,海外交通貿易發展勢頭未受破壞,並持續發展成了“東方第一大港”。

張世傑到廣東以後,將皇帝安頓下來,兵威稍振,又帶領淮軍及漳州的陳吊眼、許夫人諸洞畲軍圍攻泉州。蒲壽庚派了得力將領孫勝夫到杭州向元軍將領唆都求援。張世傑攻城九十天,蒲壽庚奮力抵抗,最後在元軍的援助下,張世傑不得不棄城而去。一年半以後,張世傑又與元軍大戰於崖山,因軍力不支敗績,連同皇帝一起跳海自盡,宋朝就這樣滅亡了。於是,元朝便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統一了中國。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正當南宋的景炎皇帝倉惶來泉、蒲壽庚閉城拒命之際,在泉州城內,發生了一起有史以來聞所未聞的屠殺宗子事件。據記載,蒲壽庚在這個事件中,共殺死南宋宗子3000多人,不僅男性宗子,連女子幼童也未能倖免,血雨腥風,“備極慘毒”。

蒲壽庚之所以這麼殘酷地對待南宋宗子,決心把他們斬盡殺絕,除了適應當時宋元交戰形勢和他本人政治態度急劇轉變之必要以外,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這些留居泉州的南宋宗子,仍然迷戀於過去的豪華生活,忠於南宋王朝。當他們得知景炎帝來到泉州,蒲壽庚閉城拒命時,他們糾集了大批的宗子,企圖迎接王師。這對於業已投降元朝的蒲壽庚,實在是必須堅決拔除的心腹之患。

第二,蒲壽庚降元以後,南宋的勢力並未最後崩潰。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南宋王朝主戰派的代表,仍然在江西、廣東和福建等地,組織力量,堅持鬥爭,企圖恢復。他們對這些寓居泉州的南宋宗子,抱有極大的希望。

第三,也是最直接的導火線,是張世傑在泉州,將蒲壽庚的大量海船和貨物強掠而去,使蒲壽庚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蒲壽庚為了尋求報復,就把氣通通發洩於仍然掌握在他手中的南宋宗子身上,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

蒲壽庚在大量屠殺南宋宗子時,還焚燬了建在泉州的規模巨大、富麗堂皇南外宗正司與睦宗院等,使這些司院府第,頓時化為廢墟。

但是,南宋宗子是不可能全部斬盡殺絕的。那些倖免者,特別是宗室中的外姓人家,他們隱姓埋名,或逃出泉州,或遁跡民間,或被迫北遷。當然,朝代已經改換,宋室已經滅亡,大勢已去,恢復無望。在局勢穩定下來以後,有的人便得到寬赦。在更長一段時間以後,有的人還出而仕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不足為怪的。

落魄皇帝枉吃“閉門羹”,南宋宗子的悲慘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