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又一年春至,明前茶冒頭,在靜水深流的中國茶文化中,我們說說禪茶的故事。

提起禪茶,必然想到高山古剎,伽藍大殿,梵音陣陣,一盞清茗霧氣繚繞,僧侶們靜坐飲茶,禮佛參禪。禪茶,顧名思義,專指由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僧人們用茶供奉神佛,招待客人,自己飲用,贈送他人。隨著茶飲在寺院中的蔚然成風,以《百丈清規》為標誌,佛教寺廟內形成一套系統化的、有章可循的茶禮。禪茶文化在唐宋發展至巔峰,明清之際漸漸式微,卻並不曾斷流,直到今日。

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茶之源頭是道,其內核為儒,而最終歸於佛(即禪)。禪宗是漢傳佛教的精要所在,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下承當",是植根於日常生活的佛法。所謂人間佛教,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因此,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的修行道場。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寺院多建於山水秀麗之處,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因此,茶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禪門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佛教以坐禪修行為主,加上僧人"過午不食",長期打坐容易疲勞,茶味清淡如水,又富含營養成分,可以提神生津,醒腦止睡,為僧人補充營養,抑制妄念和慾望。茶,便成了佛門最清淨也最適宜的飲品。

禪茶,是禪和茶的碰撞,傳說中的"禪茶一味",是將禪的精神與茶的況味,進行精神和物質的連接,達到眼觀鼻,鼻觀心,心與茶相印,心與心相印的目的。在禪茶的精神中,滲透著"正、清、和、雅"的傳統文化氣質,因此,飲茶的意境,也是修道、學儒、禮佛的過程。

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天人合一

禪茶,借國人飲茶之風氣,淵源數千年,最早源於巴蜀,與七棵茶樹有關。

西漢時期,四川雅安的貧苦山民吳理真終日攀蒙頂山割草拾柴。一天,他在拾柴時口渴難耐,便順手摘了些樹葉(野生茶)咀嚼,沒想到,這些樹葉嚼起來雖苦澀,但在很快就止渴了。吳理真想種植該茶樹以救助更多病患。自此,茶樹種植從雅安向整個川西地區蔓延,吳理真被敬為茶祖。

也有一說,吳理真本是道士,道教隱逸,自然的理念和茶的屬性極其相似。佛教進入中國後,接收了道教和儒教的思想,禪與茶交融的脈絡也頗為清晰。

講禪茶,另一位必須提及的是"茶聖"陸羽。《全唐文》記載,陸羽一生鑽研茶樹培植、品茗和茶道,隱居江南,著有三卷《茶經》。陸羽的三卷《茶經》,之於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有發軔之價值,但很少有人知道陸羽和禪的淵源。據說,陸羽三歲時被遺棄。當時,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之濱撿到他,給他取名時,智積禪師在《易經》中佔到了一個"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得名"陸羽",以"鴻漸"為字。

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雖然在《茶經》中,找不到記述禪茶文化方面的具體文字,但是可以看出關於茶的歷史、種植、加工,茶品的製作和品茶習俗,都受到禪的影響。

《茶經》無異於中國茶道的《史記》,字裡行間能找到不少禪茶的痕跡。據記載,兩晉之時寺院的僧人們就用敬茶作為寺院待客禮儀。唐代,南禪有了禪堂,僧人一邊喝茶一邊參禪。北禪也同樣用茶道修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

陸羽之前,神農嘗百草,認定茶是一種草藥,茶在當時被看作"荼"。陸羽之後,"荼"才成為"茶"。而且,陸羽也一眼看出了茶的自然屬性,他認為,茶道就是"人在草木間",出自天然,從自然之道過渡到茶之道,符合道家思想。在《茶經·七之事》中,他寫過自己眼中的茶之起源——《神異記》中"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的故事。

有一段"吃茶去"的禪林公案,之所以流傳千年,被後世許多祖師和學人沿用,正是因為趙州禪師以"吃茶去"這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打消"禪機是什麼高深之物"的妄念和妄想,一視同仁,不受外物影響,真正做到迴歸平常心。

趙州禪師做到了禪不離茶,茶不離禪,茶風與禪風合二為一。"禪茶一味"初見端倪。"禪茶一味"思想的真正成形是在宋代。當時,著名的禪門領袖——圓悟克勤禪師受澧州刺史邀請,於宋徽宗政和年間入住湖南夾山靈泉禪院。

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入住夾山靈泉禪院期間,克勤禪師在碧巖室中集錄雪竇重顯禪師的頌古一百則,並在此基礎上寫成《碧巖錄》十卷,該書又被稱為"禪門第一書"。此前,佛門不立文字禪,六祖慧能講究"不立文字",而圓悟克勤禪師的頌古和《碧巖錄》則大大助推了文字禪。

當然,對於禪和茶的修行,克勤禪師做到了不改初心。他從禪宗觀念入手,試圖解釋和品味茶的奧妙,深刻地體會著禪與茶的關係。有一日,他終有所悟,揮毫寫下"茶禪一味",永續流傳。

禪師所謂的"茶禪一味",頗具文字禪的特色。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境界,可虛可實,可以在茶事、茶道的實踐中去感受,也可以在茶詩、茶聯中參悟。

後來,圓悟禪師在東南一帶傳授碧巖宗法和碧巖茶道,石門夾山的禪與茶因此天下馳名。日本著名的榮西禪師也是他的弟子。榮西禪師一面潛心鑽研佛法,一面刻苦學習茶道。他還手捧圓悟禪師親筆所寫的"茶禪一味",回國傳法。

榮西禪師將中國的禪法與茶道在日本推廣。他寫出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二卷,獻給了鎌倉幕府。這部《吃茶養生記》與中國醫術養生許多理論暗合,成為日本國民健身法的鼻祖。

至今,圓悟禪師手書的真跡依然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禪茶一味"之說就是從這而來。

中國的禪茶文化中,"禪茶一味"指的是"正、清、和、雅",這恰是文字禪愛好者時常推敲咂摸的。

禪茶的"正",可以理解為佛法修行中的"八正道"。泡茶、喝茶與"八正道"一致,需要以正念、正覺、正定的心境,專注於泡製,才能得到純粹、純淨的茶色、茶香和茶味。佛道對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一是世間的八正道——指導世人如何正確地生活。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指導出家人如何修習智慧,達到解脫之道。無論出世入世,八正道都需要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禪定),嚴格地自律、自省和自愛。具體表述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

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禪茶的"清"指的是清淨心,六根清淨,追求"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心靈寧靜平和。

禪茶的"雅",指的是清雅脫俗,不囿於世間的紛擾,也指茶道、茶藝、茶人和茶品的風雅。

茶道禮儀

"茶禪一味"中的禪機,還包括在宗教茶藝之內。茶道禮儀在唐代已經出現,有位關鍵人物——禪宗六祖惠能三世徒百丈懷海和尚。

唐朝,中國禪宗剛剛形成,在當時的佛門內,各個寺院都還沒有出現完整的制度和儀式,也沒有一套完整的僧侶行為規範。許多遊方僧寄身在律宗寺廟內,出現了諸多理念衝突和矛盾。

懷海和尚根據禪宗的特點,以及大小乘佛法中原有的戒律,制定了一套清規,對僧侶的制度和禁忌做了明確規範,這套清規被後世稱為《百丈清規》或《古清規》。

《百丈清規》規定了很多內容,包括:僧人坐臥起居、長幼次序、飲食坐禪和行事,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佛門禮儀,肅清了佛門的秩序。

禪茶的故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這套8萬多字的《百丈清規》中,多次出現了茶的記錄。其中"茶"字325個,"茶湯"65處,"請茶"21處,"吃茶"15處,可謂名副其實的處處見"茶","禪"與"茶"不分家,茶禪一味。

9章91節的《百丈清規》,能看到關於茶道禮儀的很多記錄。其中4章25節涉及茶禮。禪茶茶禮能做到禪門茶禮和世俗茶禮的高度融合。

僧人飲用的茶分不同種類,有供奉佛祖的"奠茶",有按照受戒年限不同,依次飲用的"戒臘茶",還有全寺僧人共飲的"普茶"。大型茶事上,住持親自參與,面向信眾的則是巡堂茶。

一些大的寺廟,為滿足僧侶對茶事的需求,會專門開闢茶園,大量種植,加上茶事繁多,必須有專人處理茶事,"茶頭"就出現了。茶頭專事燒水煮茶、獻茶款客。除了對內打理茶事,還有為信眾和遊客發放茶水的"施茶僧"。

佛前供茶也是必要的儀式。到了重要的日子,如聖節、千秋節、國忌日、佛誕日、佛成道日、帝師涅槃日、達摩忌日、比丘示寂等,還會舉行茶禮儀式。

"梵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說的是寺廟另一大特色——茶宴。及至兩宋,浙江餘杭徑山寺更新了禪茶的面貌。別具一格的徑山茶宴以茶代酒,成為茶道的重要源頭。

自唐宋以後,茶文化日漸融入儒釋道思想,並加入許多中國傳統的文藝美學。由於士人階層的追捧,茶道的儀式感和形式感在這一時期凸顯。宋代,帝王好禪風,大興土木修建禪寺。對於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往往會欽賜袈裟、錫杖。在欽賜慶典或祈禱會上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茶代酒,款待賓客,而參加茶宴者通常為寺院的高僧及社會名流。

茶宴的過程中,住持要按照茶禮程序進行。法堂設兩鼓,一為"法鼓",一為"茶鼓"。

事茶者衝沏香茗,分發到列席者手中,由參與者共同觀賞。他們會對茶的香味、顏色、器具一一點評,切磋佛法、作詩吟詞、抒情敘事,有文人茶的氣質,做到了禪茶一體,氛圍高雅。

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僧人先吃齋、沐浴、頌佛,泡茶、分茶,有一整套需正襟危坐的茶道儀式,這些程序不是偶然出現,每道都源自佛典,在禪茶儀式中承擔著昭示佛理禪機的功用。

明代,佛教文化和茶文化在武夷山永樂禪寺進入新高峰。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樂禪寺,同時封天心寺茶為"大紅袍"。大紅袍耐沖泡,七八泡仍有香味,與"茶禪一味"的意境相合。大紅袍所代表的烏龍茶,其製作工藝由天心茶僧結合"松蘿製法"創制,農禪一體的養生茶種植進一步名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