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崗453天后晉升,產品助理的協作能力最重要

產品思維是認知用戶,創造價值,並且落地迭代的工作方法論。就像自己轉崗產品經理時的想法,認知用戶 + 落地迭代,可以加強商業敏感度,更好追本溯源,做出有用戶價值的產品。

转岗453天后晋升,产品助理的协作能力最重要

從事互聯網金融產品工作453天了,前天和領導進行了轉正前面談,晉升流程已審批通過,從產品“助理”晉升為產品“經理”了。

從不知道產品經理崗位,到工作過程中瞭解產品經理,再到轉崗從事產品經理職業,不懂技術和心理學相關知識,半路出家並且很幸運能夠跨入這個行業,相關感受如下:

一、產品助理最基本的能力是協作能力

自己想轉產品經理崗,主要是在運營過程中,覺得產品經理:主動權大,不停有各部門同事懟著幫忙完善需求文檔從而建立自己的思考架構,迭代過程中可加強自己的商業敏感度。

入職前,也找了一些相關學習資料並報了一個班學習Axure軟件,逐步深入瞭解過程中,也幻想著:產品經理是最接近CEO思考的人。

從事產品助理的453天中,我很肯定各種培訓資料對我幾乎沒什麼用,因為各個生命週期的用戶維護,各個板塊業務,都有相應的產品經理負責。

自己剛在公司是通過基本的執行來“補課”,互聯網公司會有產品、運營、市場、設計、前端(APP、H5、web)、後臺(根據各公司業務不同而不同)、法務、商務等部門同事,互金行業也有風控同事,一開始通過簽到、客服icon位置優化等小功能,來訓練自己對產品工作流程的熟悉,對埋點數據的瞭解。

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反饋幾乎是來自公司內部打交道的同事,自己所體現的是推動事情完成的“協作價值”。我看到新同事都可以負責創新類項目,給我的貌似是一些邊緣的邊邊角角工作,偶爾也懷疑,是不是領導覺得我不太行,對我放棄治療了。

實際上,回看自己每個項目的覆盤,會覺得大量的基本訓練很有必要。453天裡,推動了大大小小20來個項目,踩的小坑比如:UI切圖是合作方做還是公司同事做沒有溝通清楚導致互撕,有企業微信群又拉了微信群讓有些同事覺得打擾了自己的生活;踩的大坑,比如邏輯不嚴謹導致上線後出了生產事故,把某個主流程給堵塞了,導致公司損失了我好幾年工資的數目。

(自己項目覆盤的表格)

隨著對業務的熟悉以及對技術的粗淺理解,推動項目也越來越順心。對於一個不懂技術想從事產品經理的同學,我覺得:可以找一些“產品經理該懂的技術知識”相關書籍瞭解,不需要會寫SQL或Python。產品助理在公司,輪不上來分析需求,從公司角度,是希望你發揮“協作價值”,把交待的事情做好,這樣才不會被公司開除,“先生存了,才能後發展”,而懂一些技術知識,可以讓你從技術視角看待問題,更快推動項目,更好發揮協作價值。

二、產品經理最基本的能力是認知用戶

市場同事:小歐,我們的用戶主要是哪些人呢?

產品小歐:這個,額,我也不知道。

市場同事:你不是產品經理嘛,如果用戶都不知道,那你做的東西給誰用?

有次真的是上面的場景被市場同事問的啞口無言,這倒不是市場小姐姐為難我,她也是想更好了解用戶來優化市場投放客群。不過,這也暴露出我的問題:作為產品經理,我居然不知道我的用戶是誰。

於是,我和同事以及認識的產品經理探討,發現不止是我,大家貌似對“用戶是誰”不太清楚,但是,這些同事平常做出了很好的用戶留存,也很好支持了其他部門的創收啊,為什麼對最基本的“用戶是誰”,卻也不太瞭解呢?

直到在《俞軍的產品方法論》一說中,看到對於產品經理變遷的敘述,我推測產品經理不懂用戶的原因,是:互聯網時代可以快速做 A/Btest 來迭代,讓產品經理可以通過方案來完成業績目標,但是,完成了業績目標並不代表創造了用戶價值。

如果不在意用戶需求,做的是基礎簡單的決策,普通用戶都能做出來的話,產品經理就沒有體現出自己在產品或者用戶方面的價值,還是停留在前面說的“協作價值”階段。只不過是公司已經有了業務方向和相對規模的用戶量,所以在這個崗位做出了一些價值,這類產品經理的不可替代價值,很難判斷。

正如《產品思維》一書所述:產品思維是認知用戶,創造價值,並且落地迭代的工作方法論,晉升產品經理後,小歐在繼續更高效展現“協作價值”的同時,也需要建立認知用戶、落地迭代的方法論,就像自己轉崗產品經理時的想法,認知用戶 + 落地迭代,可以加強商業敏感度,更好追本溯源,做出有用戶價值的產品。

小聲比比:產品經理是一個“非標”的職業,小歐在互金行業的想法不一定適用其他行業,“我不一定是對的”。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