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所有逝去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應該逝去的,而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要去留存它,才導致了它們的消失。”懷抱初衷,2018年,獨立音樂人小河發起了“尋謠計劃”——記錄和留存住即將消失的老童謠,挖掘、新編國內不同地域內的老童謠,並把找到的老童謠繼續傳承下去。

2020年初,快手推出了“快手守護瀕危音樂計劃”,在此背景下,小河與快手聯合舉辦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線上音樂會——“童年的迴響”童謠音樂會。他的老朋友們,也獻出了人生第一次直播彈唱和連麥。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從線下到線上,小河“尋謠計劃”以音樂為通道,來到民間,重現記憶深處的旋律。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小河與低苦艾樂隊主唱劉堃

“子彈在鏡頭面前的表現好自然,小孩兒真是太可愛了。說實話,我現在其實挺緊張”。3月14日晚在快手線上音樂會直播間,獨立音樂人小河在與首位表演嘉賓劉堃父子連線時如此感嘆。

這是小河第一次坐在直播間裡彈唱、主持以及連麥,難免會有一點緊張。因為疫情,他和團隊被困在上海的一個小區中自我隔離,工作人員臨時培訓成直播技術操作人員,配合小河當晚在直播間裡的演出。

過去兩年,小河在奔波於各個城市尋訪童謠,走街串巷,從老人口中打探他們記憶深處的歌聲。尋訪是一趟艱難之旅,常常有驚喜,也同時意味著需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他開始思考與線上平臺合作的可能性。

作為日活超過3億的國民短視頻平臺,快手天然地與民間文化連接在一起,並且快手也一直致力於在站內推廣非遺文化傳播,在2020年初推出了“快手守護瀕危音樂計劃”。小河團隊與快手團隊接觸下來,雙方合作“一拍即合”。

為了做好這一場雲音樂會,小河很快集合了民謠界的“半壁江山”,邀請到他的好朋友龔琳娜、莫西子詩、安娜伊思·馬田、老狼、鍾立風等,一起接力彈唱了《盧溝橋》《四鳥歌》《山浪有隻老虎》《秋柳》等“尋謠計劃”中的童謠。和小河一樣,他們中的大多數音樂人,也是第一次在直播間裡彈唱和連麥。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前兩年,“尋謠計劃”進行到一個階段,便會在線下空間舉辦一場小型沉浸式的音樂會,每一場到場不會超過50人。而這一次,快手以專題頁面和站內流量支持等傾斜性扶持“尋謠計劃”,“老童謠”第一次被推到了超過數百萬快手用戶面前。昨晚的直播音樂會,實時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50萬,收穫超過百萬點贊紅心,感動了無數直播間裡的觀眾。

正如小河在直播間裡所言,“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

1

民謠老友們,為即將消失的童謠發聲

14號當晚的線上音樂會嘉賓名單一經發布,行業人士紛紛轉發,這一次民謠音樂人的陣容可見一斑。

創作過《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流浪歌的情人》等優秀的音樂作品之外,這些年來,老狼也在不斷提攜新的民謠歌手為中國民謠音樂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被媒體稱為“民謠鼻祖”。

在這次童謠音樂會上,從未做過直播的老狼彈唱了芬蘭童謠《卡吉德洛森林裡》和北京童謠《我們又長大一歲》這兩首歌曲。老狼的聲音就像是一個時空隧道,老鐵們恍惚間又回到了純真的80年代。

在連麥中,老狼感嘆道,很多人不瞭解老友小河以前是一個做實驗音樂的音樂人,沒想到現在竟然做起了童謠音樂,他感受到時光在老友身上的改變,也被小河對“尋謠”堅持的精神所打動。老狼說,“我希望以後自己也可以加入到尋謠計劃中來,問問我母親看她記憶中有沒有可記錄的童謠。”

身為中國新民族音樂創始人的龔琳娜老師則在直播中帶來了一首流行於四川的巴語童謠《螃蟹歌》,唱畢,她更是現場擔當起“文化普及者”的角色,向網友們解釋這首方言童謠的歌詞與寓意,讓更多人瞭解到民族音樂和童謠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回顧人物:龔琳娜的委屈)

小河所在樂隊“河樂隊”的成員安娜伊思·馬田也參與了此次直播。來自法國的她不僅用法、英、中文三種語言演唱了法國童謠《Donna Donna》,而且也帶來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童謠,由小河創作的《森林裡的一棵樹》。

可能很多人不太瞭解,為什麼一場民謠圈的音樂演出會邀請演員劉燁的妻子安娜?其實在安娜的人生經歷裡,還藏著一段民謠音樂人物質窮困但精神富足的黃金年代。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2001年,只有22歲的安娜在北京留學,她常常出沒於後來被稱為中國民謠發源地的“河酒吧”。小河笑著回憶安娜,鮮為人知的是,安娜音色特別,其實也是一位民謠歌手,她常常在河酒吧,“免費”為觀眾演出。萬曉利、小河、野孩子樂隊、張瑋瑋……那是回憶中的青春年華。後來,非典來了,河酒吧倒閉了。

如今,因新冠病毒疫情在線上演出的小河與安娜,吟唱著的童謠中帶著溫暖、純真與愛。

“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這首《秋柳》,據傳由李叔同填詞。2019年,小河在杭州再次遇見了它,從一位名叫梁文海的老人口中。1935年,彼時11歲的梁文海通過音樂課上的歌曲尤其是這首《秋柳》,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後來因此與音樂結緣的他也成為了合唱團的一員。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梁文海爺爺

住在良渚的梁文海爺爺已經85歲,他把《秋柳》教給了下一代,下一代又繼續傳唱給下一代,代代口口相傳。這就是童謠的生命。

昨晚,小河坐在快手直播間裡,將童謠的種子撒向四面八方。臨近深夜,在直播間裡氤氳的燈光下,小河再次彈唱起《秋柳》。聽者感受到來自音樂穿透時間的情感,感動不已。

這場雲音樂會所選取的曲目,來自蘭州、四川、彝族、北京、杭州,皆有深意。方言童謠中所哼唱出的旋律與歌詞,並不只是將記憶中的童謠送給已被時光逐漸模糊的自己,同時也是使自己在這個善於遺忘的世界裡,回憶起被時光掩埋的歌聲和人生故事。

從線下到線上,小河“尋謠計劃”以音樂為通道,來到民間,重現了記憶深處的旋律。

2

從衚衕尋謠到線上尋謠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這首名叫《盧溝橋》的童謠,是2018年小河在“尋謠計劃”第一站北京老胡同中收集到的第一首童謠,也是整個計劃的起點。

“尋謠計劃”所要尋找的並非是所有現存於世的童謠,而是指目前年齡大約在65歲到90歲之間,還記得住一些童謠的老人。因為與其他已存在於互聯網上的童謠相比,這些存在於老人記憶中的童謠更加需要被及時記錄。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盧溝橋》的傳唱人何大爺便是一位如今已81歲高齡的老人。被“尋謠計劃”找到時,為了讓小河更好地感受到這首童謠所要表達的意境,頭髮花白的何大爺帶著小河一同回到了他兒時記憶中的那座盧溝橋,在橋上講述了這首他在上世紀50年代學會的童謠《盧溝橋》中所記錄的往事,“當時這裡真的有駱駝,專門從門頭溝拉煤往城裡送”。

《盧溝橋》是被“尋謠計劃”成功尋找到並記錄的第一首童謠,因此在直播中,發起人小河特地以這首歌曲的演唱作為開場,向所有人介紹了這首歌和整個“尋謠計劃”,開啟了當晚的音樂會。

當晚雲音樂會所選取的老童謠雖然都來自於不同的地區,但皆是經小河團隊實地到北京、杭州、長沙、浙江等地尋訪而來。光是在2018年7月到9月期間,“尋謠計劃”團隊就走遍了杭州城區、泰順、金華、紹興、安吉等地。

如今,“尋謠計劃”與快手達成合作走到線上,在小河看來,快手與老百姓之間有著較好的連接基礎,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民間音樂都會沉澱在這裡。

在童謠音樂會舉辦之際,“尋謠計劃”的線上徵集活動也在快手平臺同步上線。小河在直播中表示,因為受疫情影響,2020上海站的實地“尋謠計劃”不能及時開展。而在快手的幫助下,建設了一個線上尋謠的通道。

從衚衕尋謠到在線尋謠,“尋謠計劃”走到線上,這在小河意料之中。他認為,線上線下已經密不可分。喚醒更多人參與到老童謠的採集、記錄中,是“尋謠計劃”的初衷,哪怕是年輕人喚醒父輩、祖輩的記憶,都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尋謠”。

而快手就是撬動年輕人、撬動大眾參與的木板。

3

連接民間的非遺之聲

不久前在快手,坂本龍一因在直播音樂會中使用武漢樂器演奏,不僅刷爆了社交網絡,更是直接給萬千中國聽眾帶去了溫暖與力量。


而這次的線上音樂會中,快手則是讓一個一直在社區村落中尋找和記錄童謠的歌者走到線上來,與遠在大涼山的彝族孩子們所組成的“拾光者合唱團”連麥,跨越千山萬水,共同讓童謠的聲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事實上,在這次音樂會之前,拾光者合唱團便早已與快手結緣。家境貧寒但卻熱愛音樂的他們,靠著在快手上發佈短視頻、進行直播將自己的歌聲傳到了大涼山之外,收穫了快手家人們的支持,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為了拯救瀕臨消失的民族音樂、童謠等音樂形式,快手推出了“快手守護瀕危音樂計劃”,以保護多元音樂物種為目的,通過流量扶持、品牌聯合、明星跨界合作等方式探索“音樂+”的新形式。在關注到“尋謠計劃”後,快手便直接對該計劃給予了大力支持。

近年來,隨著快手用戶量的增加與平臺生態的不斷完善,不僅有越來越多像拾光者合唱團一樣生活於大山深處的人通過快手與外界產生了新的連接,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因快手而獲得了保護與傳播。

在#快手有非遺#,老鐵們能夠看到多元化的非遺音樂,藉助短視頻的力量,逐漸煥發出新的活力,恣意生長著。

黃梅戲戲曲人“黃梅戲大彬彬”、彝族合唱團“瑪薇少兒藝術團”、“拾光者合唱團”、“涼州非遺藝術團”以及平臺生態內的雲南蘆笙、涼州的雜牌曲調、藏族的六絃琴彈唱、蒙古族的馬頭琴、秦腔音樂,也能夠看到寺廟音樂、長笛、勞動號子、嗩吶……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快手用戶潘漢秋在生動地演繹著戲曲故事

各種各樣的賬號與多元化的民間音樂文化,得以獲得關注,在非遺文化的傳播上,快手有著天然的傳播能力。

在快手,每三秒就會誕生一支非遺視頻。2018年快手非遺報告顯示,2018年,快手累計出現了1164萬條非遺視頻內容,獲得了超過250億次的播放量和5億次點贊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非遺內容發佈前十名的內容裡,僅秦腔就有94萬多條,秧歌有79萬多條,豫劇有43萬多條,在一條拍攝甘肅隴南鄉村戲臺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當時臺下只有2名觀眾觀看,但該視頻在快手上的播放量卻超過了百萬。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的137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快手所涉及的非遺項目多達989項,比例高達72%。

在“尋謠計劃”快手賬號發佈的老人家唱童謠《蘭花》的視頻下方,也有老鐵評論道“小時候總唱,終於聽得到完整版了”、“陶醉了,歡迎老師來蘇州,我們這裡的蘇州童謠作為吳文化傳承一直在做延續和創新”。

快手企業社會責任部負責人張帆表示,“快手本身的算法機制並非中心化分發,我們希望快手能夠讓每一種生活被看到”。當平臺對用戶干預較少時,非精英化的內容,民間原生態裡的音樂才有機會浮現出來。

如此一來,便捷、易保存、易傳播的短視頻,和快手平臺所具有的社區屬性、連接屬性,便會在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不管是擁有著數千年底蘊的傳統文化,還是幾十年前的老童謠,這些或隱性、或顯性的文化內容,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我們該如何利用現有的技術與網絡去將這些重要的傳統文化保存下來、傳承下去?先後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人”、“快手守護瀕危音樂計劃”、“線上尋謠計劃”……等傳統文化保護計劃的短視頻平臺快手,正在用一系列實際行動給出自己的答案。而從此前的快手UCCA良樂音樂會到昨天的直播童謠音樂會,快手顯然也在不斷用直播形式,探索更多一線優質內容的傳播和傳承。

4

對話:有旋律的童謠,是時光波動的痕跡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小鹿角APP:您五年前才開始使用微信,日常生活中較為遠離互聯網,是什麼時候您覺得應該親近互聯網?

小河:2015年的時候,我重新開始做“音樂肖像”,我朋友說你需要去和這個世界交流,不能躲起來,那時候我才開始用這些軟件。

小鹿角APP:您入駐快手以來的感受如何?

小河:雖然我入駐不久,但基本已經變成日活用戶了。因為它確實有人會給你反饋,雖然反饋的不一定是你喜歡聽到的聲音,但確是真實的。比如上次有人說‘你假髮套不怎麼樣,幹嘛染白髮’,就很有意思。不會像大家平時那種恭恭敬敬的,特別爽。

小鹿角APP:你曾說,童謠不是老東西,老物件、老文化,那童謠代表什麼?童謠作品又在與短視頻結合之下如何更好流傳呢?

小河:有人評價童謠是非遺,或是我們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我們感到欣慰。但我們並不是把一個老東西挖出來,而是覺得它重要。音樂是通道,當音樂奏響時、被唱出來時,音樂已經產生了百分百的價值。

當我們去找被大家忽視的童謠時,是重新喚起一種意識和覺醒。有些事物的失去,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的留存,失去了這份關注甚至保護的意識,老童謠才漸漸消失。

童謠只是通道,而不是目的,不是所有人的重點,它只是一個通道。當所有人通過這個通道,他們會到達想去的目的地。

在短視頻平臺合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快手也是一個巨大的時空通道,把所有的人、事、物連接在一起。

小鹿角APP:這一次,您對掌控一場線上音樂會的直播會感到焦慮嗎?

小河:焦慮倒是沒有,因為我現在已經多年不焦慮了。但是我可能會急,比如說這個事情馬上開播了,還沒弄好,可能有急,但不焦慮,不是那種發愁的。因為焦慮只會更影響你跟外界的溝通互動,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老童謠在快手的傳承之旅,150萬人觀看一場跨越時空的演出

△楊奶奶

小鹿角APP:在《火螢蟲》這首童謠中,有網友評論表示,“喜歡原始的調子,改了之後失去了原來的味道”,您認為呢?在童謠歌曲的改編中,以《火螢蟲》為例,您的思路是什麼?

小河:其實我們想的是最好別改變,但有時候也沒辦法,因為當音樂經過你以後,畢竟會有你的感受在,但你又不能模仿楊奶奶,這會變得很假。

但我們做改編的目的不是要讓大家知道我有多牛,而是通過我們來讓別人知道有這首歌,僅此而已。所以我們改編的時候都是從簡的,第一,少改動,第二,配器簡單、耐聽、不要花裡胡哨。

小鹿角APP:之前在北京、杭州都有舉辦線下小型音樂會,這一次做線上音樂會,融合了各種地方的童謠,您的感受是什麼?

小河:我們祖國真的很大,有不同的文化融合在裡面。

其實浙江就已經有很多不同文化了,甚至縣和縣的語音都不一樣,有的都聽不懂對方說啥。特別是為什麼我們要找有旋律的童謠,因為旋律就是非物質裡的非物質。

因為音樂是人心情感的波動的痕跡,所以有旋律的童謠旋律其實就是特別強的文化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