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中的三种人生境界

《论语。宪问》里有一章

子路问什么才是君子。

孔子说:“修己以敬。”

子路接着问:“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

这就是孔子心中不同的三种人生境界

孔子心中的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种:修己以敬

通过修身,让自己安定,这种人孔子称为君子

第二种:修己安人

通过修身,让他人安定,这种人孔子称为仁人

第三种:修己安民

通过修身,让百姓安定,这种人孔子称为圣人

第一种境界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但能做到的就是少数了

有几人能做到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定呢

第二、三种就更难了

不但自己安定,还要让身边的人安定,让天下百姓安定

孔子心中的三种人生境界


不但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还需要有“位”

孔子认为只有尧舜,文王这种人才具备

这三种境界,正好对应了《大学》中的三种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穷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使自己获得人生的智慧,然后再让自己的心端正,让自己的意念诚实,这样才能达到修身的境界,从而让家庭和家族得到治理、再进一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这三种境界的人

也正好对应了《易经,乾卦》中的三种人

修己以敬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整天勤勉做事,到了晚上也像白天一样磨砺自己,严肃严格地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免于出错。

修己安人

孔子心中的三种人生境界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经过潜心的修炼以后,君子可以出来做事,让自己为更多的人服务。但因为位子还比较低,服务的人稍微少一点。

修己安民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时的君子,已经身在高位,其光大的德性,能泽被天下,所有人都能因为他而安居乐业。

孔子德性修养是极高的

但一生四处碰壁,不得重用

惶惶如丧家之犬

只好退而讲学教书育人

所以,孔子自认最多只能算是君子

远远不是仁人,更不是圣人

后世那些把他请上圣人神坛的人

远远降低了孔子对仁人、圣人的要求

孔子心中的三种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