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對有無的見解(上)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道家思想貫穿始終,如果說誰是中國最早的道家思想抱有者,那一定是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了,要不然後來的道家思想也不會被稱為黃老之學,而後來道家的創立者只是在圖書館中把道家思想整合了一下,創立了中國思想流派中最為玄妙的道家。道家思想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範疇,今天僅以有用和無用這兩個概念來看一下。

老子和莊子對有無的見解(上)


在道德經第十一章有過這樣一段含義的描述。車子之所以能運轉,在於實心的軸中間是空的,所以它靈活。盛東西的器物之所以能裝東西,在於實心的物質材料裡面騰出了空間,所以它空盈。而窗戶之所以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於其在整個實心的牆壁中鑲嵌,因此才有了用處。關於上面三個比喻,老子想表達有和無,也就是實和空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而正是這種相互成就的組合使得一些物件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推而廣之,得到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結論。由於老子寫文章都比較言簡意賅,關於上面三個有用,無用的例子還不足以很好的說明問題,我們還可以拿天氣來做例子,天空無用時即萬里無雲,這種無用會帶來晴朗的天氣,然而一直如此無用也會出問題,乾旱會到來,於是天空有了有用,即下雨,不僅僅生活中所見到的事物,大自然更是有用和無用的結合。說到了上面其實有人會疑惑了,有用,無用的標準在哪裡,物質層面空和實容易區分,而推廣到更廣闊的的領域,那有用和無用的界限豈不是很模糊了,同一件事所認為的有用和無用是否因人而異呢?

老子和莊子對有無的見解(上)


這裡就要引出來道家思想另一位哲人對這一概念的進一步引申了,莊子外篇的第十三篇山木一開頭就直接引向了這個話題。莊子帶著學生到山上看到人們伐樹,那些有價值的樹被人伐了去,而那些說彎不彎,說直不直的樹,伐木的人懶得看一眼。等到了山下莊子和他的弟子們在友人家中寄宿正在糾結這個問題時,有一個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主人把不叫的鵝殺了燉鵝肉喝鵝湯,美其名曰會叫的鵝還有用留著看門。此時莊子的弟子們就很鬱悶問莊子,我們道家思想向來尋求規律,而沒用的樹被保留能安享天年,但無用的鵝卻死於刀下上了我們的餐桌,這不科學呀,然後莊子一本正經的回答有了關於有用無用的另一個解讀。

老子和莊子對有無的見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