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关东书场


商山四皓的记载出自于《史记留侯列传》。当汉高祖意欲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张良出谋划策让吕氏家族请出商山四皓作为太子刘盈的幕僚。当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时,就彻底放弃了废立太子。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是否仅仅因为商山四皓的出山呢?

商山四皓是何许人也?

根据《史书留侯列传》的记载,商山四皓是秦朝设置的七十博士中的四位,在秦末战乱中,商山四皓结伴隐居商山(今陕西商洛)躲避战乱。

再看秦朝设置的博士制度,显然是向齐鲁一带稷下学宫学习。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咸阳设置七十博士官延揽天下贤才。商山四皓能位列其中,必然是博学有才之士。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在《史记留侯列传》中又说,刘邦登基之后多次派人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官,但都被拒绝。而在刘盈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之时,吕后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指出只要请动商山四皓出山就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于是吕后让弟弟吕泽请出商山四皓到刘盈身边辅佐。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史记留侯列传》

正如张良所料,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之后,就告诉戚夫人,太子之位已经不可撼动。于是断绝了废立太子的念头。此后在史书中再无商山四皓的记载。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列传》

商山四皓何德何能?

从上述的史书记载来看,商山四皓就是四个前朝遗老,根据秦朝的博士制度,这些人在秦朝主要的职责是“通古今、辨然否、掌教职”,通俗点讲就是国策顾问和教育官员。这样的身份背景就能让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如此忌惮?

从刘邦的性格个性来看,他出名的讨厌儒生,虽然也会用儒生,但是大体上都是要这些人有真才实干,且不论商山四皓是否有真才实学,他们年逾古稀,无兵无权,常年隐居即使有些名望又能让刘邦有多少忌惮之心呢?

还有一点就是秦朝的博士不止他们四个,而是有几十个之多。就算因为战乱等因素人数有所减少,但也并非就没有其他人。比如早已进入西汉政权的叔孙通就同样是秦朝的博士。所以刘邦手下并非没有这样的人才,商山四皓的重要性还远不到让刘邦放弃废立太子之事的程度。

刘邦的放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公元前197年,刘邦开始公开向臣子们征求废立太子的意见。史书中对这次储位斗争的记载也开始集中出现。

  • 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刘邦意欲废立太子的记载是公元前197年,刘邦因为对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宠爱,加上戚夫人的枕头风。刘邦开始公开讨论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之事。结果大臣们纷纷反对,刘邦态度也很坚决。结果御史大夫周昌干脆来个以硬碰硬,直接了当的表示“不奉诏”。无奈的刘邦只好搁置争议,希望再作打算。

  • 此后在公元前196年,老辣的刘邦给自己的太子刘盈挖了坑。当时英布反叛,刘邦年老想让太子挂帅出征。毫无战争经验的刘盈面对久经沙场的英布,如果战败就很可能要被废黜太子之位,甚至还有被英布斩杀的可能。这时商山四皓建议吕后阻止此事,说服刘邦亲征,而太子刘盈留在长安监国。

  • 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再次提出更换太子的想法,这次连张良劝谏也不听,这时另一位朝廷重臣,也是太子太傅的叔孙通干脆直言刘邦如果更换太子,自己就当场死谏。此后刘邦遇见太子刘盈身边的商山四皓,由此彻底打消废立太子的念头。

综上,刘邦打消废立太子的想法并非单纯的遇见什么商山四皓,而是数次废立讨论都被大臣们激烈反对。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多次尝试都不能改变大臣们的想法,商山四皓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符号或者借口,一方面让刘邦感受到了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借口回应戚夫人。其实真正让刘邦忌惮的是满朝文武都不支持他废黜太子,如果一意孤行很可能让初建的西汉帝国产生巨大动乱,这是刘邦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结果。

围炉品茗人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商山四皓”到底是什么来头?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唐朝诗人李白曾作《商山四皓》一首,诗曰: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这是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傲世隐居在南山之中。

高卧在松雪深处,深深隐藏的身世,世人不了解他们的真情。

他们的住所窗外弥漫着青霭,石壁上映着松间的翠色青青。

楚汉似龙虎相斗,正在战争不息,四个老人则躲在这里避世养生。

秦始皇失去了贤明的政治,汉高祖夺得天下,坐上了紫极宫。

吕后像阴虹一样遮住了太阳,太子也被影响得险被高祖除名。

四人此时一起出来辅佐明主,使太子忽然羽翼长成。

功成不居功,自有云水舒卷在胸中。

他们的深意高情与造化相合,这一深意确实渺茫难明。

四皓的名声飞扬,传遍朝廷,也使世人万古景仰他们的遗踪。

由此可见,“商山四皓”的名望极大。

知道了“商山四皓”的来头,我再讲一个小故事。故事说: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闻听“商山四皓”的大名,多次以皇帝之尊征召“商山四皓”入朝为官,给自己脸上贴个金。可人家死活不尿,不给刘邦面子,拒不奉陪。刘邦本来就是给自己装个门面,来不来无所谓。

后来,在宠妃戚夫人的枕头风下,刘邦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太子刘盈,想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换掉刘盈,吕后非常担心和害怕,哭着请教张良,张良心一软,就给吕后说:“你这么这么做”。吕后于是就绞尽脑汁,终于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见了以后,吃惊不小,暗想:“老子是皇上,左请右请,就是不来。儿子一请,他们屁颠屁颠的就来了,而且表明就是来辅佐刘盈的。看来,我儿刘盈已成气候了罢了!不换太子了。”

故事讲完了,我的问题也回答完了。


吴建彬626


他们所代表的是人心向背。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嫡长子的继承权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容质疑的。虽然说刘邦内心深处也想过要更换太子的想法,但当他发现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竟是如此之强大的时候,这种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法了。


刘盈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长,而且也没有突出的作为,但这个人绝对是可以算一个仁君的

1、刘盈是个好兄长,在冷酷无情的帝王之家,刘盈称得上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人物。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的原因,他的原配夫人吕后心生嫉妒,在刘邦死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吕后还把毒手伸向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有谋害刘如意的想法,但他既不想也没有能力与吕后斗,同时也不愿意弟弟被害。于是,在刘如意被吕后诏进宫后,就天天守着刘如意,防止刘如意遇害: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虽然刘如意最后还是遭遇了不幸,但这丝毫不妨碍刘盈是好兄长这个事实。想必,刘如意死后也不会怨恨刘盈的。

2、刘盈不仅对弟弟关心,他同样也热爱自己的百姓。在刘邦晚期,为了与匈奴作战,曾经一度提高过税收。到了刘盈登基之后,匈汉两方因为和亲的关系而战乱平息。于是刘盈把税收降低到了十五税一,这个做法为汉朝早期的休养生息做了很好的典范。不仅如此,刘盈还鼓励生育,在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战乱之后,人口大幅度下滑。为了恢复人口,促进生产,刘盈规定,适龄女子如果不出嫁的话会增加税收,这一做法,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的增长。

3、刘盈时代的政策是对汉高祖刘邦时代的延续。刘盈登基后,曾对相国曹参的不作为有过恼怒,但是他在曹参解释之后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与刘邦相比,刘盈的能力不及自己的父亲;而与萧何相比,曹参能力也有所不及。刘盈能够认清这一点,所以他延续了刘邦、萧何时候的政令,这才有了后来“萧规曹随”的美谈。


历史的迷途人


前言:在刘邦日渐宠信戚夫人之后,吕雉母子的处境也日渐走下坡路,最明显的特征是宠爱不如之前,甚至连太子之位都有易主的可能。面对这样的困局,吕雉显然不会坐以待毙,在慌张之余请张良出出主意,张良则是建议请商山四皓前来,后来刘邦果然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那么,吕雉请得商山四皓前来,真的是因为刘邦不敢把太子废了?笔者以为不是刘邦不敢,而是刘邦默许的结果。

刘邦为什么想改立太子?

《史记·外戚世家》:“汉兴,吕娥姁为高祖正后,男为太子。及晚节色衰爱驰,而戚夫人有宠,其子如意几代太子者数矣。”

意思是刘邦初定大汉天下后,觉得吕雉已经年老色衰,而比吕雉年轻许多的戚姬,此时在边上服侍,正好可以彰显自己的英雄气概,对于和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刘邦也是爱屋及乌,甚至有了改立太子的念头。那么真是史书所载的那样,刘邦想改立李如意为太子是因为像他?难道他与吕雉的儿子刘盈不像他?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说刘盈的,孝惠为人仁弱。这样的塔子有什么不好的吗?打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正好需要怀柔之策,刘盈显然符合这样的要求。为什么刘邦要改立刘如意?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这段话中的重点在:日夜啼泣。简单地说,就是戚姬接着宠幸的机会,对刘邦轮番洗脑轰炸,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欲立其子代太子。

刘邦真的想改立太子?

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

这是张良推荐的商山四皓说的话,被吕泽转述给吕雉,其后有吕雉复述给刘邦的,意思很明确,要平定英布的谋反,得有镇得住的统帅才行,如果让太子统帅,那些老兵未必肯服他,万一再碰到有异心的,太子就危险了。此时的刘邦有说过太子身为储君,得以身作则,统领全军的话吗?没有!而是带着自己的年迈之躯,御驾亲征平定英布去了。在平定英布之后,刘邦想改立太子的念头似乎有冒出来了,张良劝了半天还是没能让刘邦改主意,反而叔孙通的一番死谏,让刘邦佯装答应了。张良作为汉初三杰,其功劳不言而喻,居然抵不过后来的叔孙通的话有用?显然不是!这是一个缓冲的台阶而已。

商山四皓是解开太子稳固的钥匙

作为继位人选,刘邦的决定肯定是慎重的,要不作为大汉皇帝的刘邦,自己拍板就行,还需要跟下手的大臣商议?那么是什么彻底让刘邦不再纠结太子之位的关键,正是张良建议吕雉请得出山的商山四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刘邦可是请他们多次都没能如愿,如今自己的儿子刘盈居然能请得出山,而且商山四皓的回答是: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那么这么一来的困局就解决了,理由很简单,作为刘盈的父亲自己都请不动的人,儿子刘盈居然能请得动,仁孝恭敬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朝中的支持力量可见一斑,从张良的劝谏,叔孙通的死谏,还有就是患有口吃的周昌,也站在太子这边,甚至是商山四皓都愿意在高寿之龄,出山替太子说好话,这样的局面刘邦只能对戚姬母子说抱歉了,因为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

结语:刘邦当初有改立太子的念头,可能是出于对戚姬母子的宠爱所说无心之言。平定英布之乱回来之后,刘邦的身体状况显然不如之前,尽快结束这太子谁属之争便是当务之急,既得对戚姬母子有交代,也得对大汉的未来有交代。于是商山四皓的出山正好是个解决之方,当然了,有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刘邦不敢,而是诸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刘盈为太子实至名归。


相关史料:

《史记》


农夫说历史


刘邦宠幸戚夫人,因为架不住枕边风所以就想将太子刘盈废掉。但是有一天刘邦举行宴会的时候,太子后面站了四个白发老人。刘邦立刻改变主意,不再提废除太子的事了。事后还做了一首《鸿鹄歌》聊以自慰。这四个老人就是商山四皓,那么为什么他们一出面刘邦就不再废太子了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商山四皓是秦末的四位博士,他们不愿意做汉朝的官。所以相约到商山隐居起来,由于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商山四皓。刘邦在称帝之后曾多次派人去请他们出来做官,但是他们就是不答应。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力挺太子刘盈呢?我们还得从刘邦废太子这件事开始说起。

我们都知道,刘邦非常宠幸戚夫人。对她的话是言听计从,由于是枕边人所以刘邦就有些昏昏然。再加上自己与吕后的儿子刘盈比较懦弱,但是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却十分聪明伶俐,所以他才有了废太子的想法。这个话题一出,大家都惊呆了。首先是吕后和她的家人,其次是大臣们。尤其是以叔孙通为代表的文臣,他们坚持立长不立幼。但是刘邦却是铁了心要立如意为太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吕后派人求助张良。张良想到了商山四皓,他让太子十分恭敬的写一封信给他们,请求他们出山相助。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刘邦看到自己请不动的人都来帮助太子,心里很沮丧。他认为太子的仁义之名已经天下皆知了,有商山四皓这样的贤能之士出山辅助,说明太子比自己要强多了,自家的江山在刘盈手里一定会更稳固。因此他当时就把更换太子的念头抛之脑后,所以刘盈才能继续做太子,在刘邦死后做皇帝。

至于商山四皓后来的故事我们已经不能考证了,但是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可以想象商山四皓绝对会愤然离去,继续归隐山林。但是他们出面帮助刘盈保住太子的地位这件事广为人知,让后世人称道不已。


多尔衮爱新觉罗


刘邦从内心就不想换太子,嘴上叫唤的厉害说换太子,哪其实是做给戚夫人看的,如果刘邦真的想换太子,哪谁也挡不住。从这件事上看出刘邦是用的一种计谋。

第一,刘邦非常疼爱小三戚夫人,当她提出要换掉太子刘盈,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刘邦就意识地试探一下刘盈的能力,真没想到刘盈在母亲吕后的帮助下,请出了刘邦请不出的商山四皓,刘盈又得到众臣的拥护。刘邦不是不敢,而是内心非常高兴,知道自己创建的基业有了延续和稳固。



第二,刘邦通过试探也看出儿子刘盈和吕后的实力,众臣都拥护他们,而自己宠爱的戚夫人确无人拥护。刘邦内心也担心,一但自己去世了,真如果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去世了,戚夫人母子也命不保,甚至出现夺权大乱,所以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地也不叫唤地在换太子了。有众臣拥护和吕后,刘邦就非常放心了。


第三,刘邦知道吕后的能力,在自己病重期间,还交待了他死后国家大事。从这里看出刘邦还是很信任吕后和刘盈的,至于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这对刘邦来说就是找到了借口,这样就能应服戚夫人了,说明了刘邦从心里就没有下定决心废太子。

总之,刘邦废太子只是个借口,心里根本没有废太子的意思,在说刘盈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有了人脉,也有了治国策略的经验,也是成年之人。刘如意没有治国经验,也没有人脉年龄也小,刘邦心里明白,不过嘴上说说哄哄戚夫人高兴而已。


趣谈汉史


导语:

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所以想废掉太子另立戚夫人生的刘如意为太子。此举遭到以张良、叔孙通为首的许多大臣的反对,张良为吕后献计,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以此打消刘邦废太子的念头。果然,商山四皓出山,刘邦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我认为,刘邦之所以打废太子念头,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认识到太子羽翼渐丰,以文治天下成为可能。而且商山四皓的归附,会让天下之人都愿意臣服太子,难起不臣之心。



鸿门宴之后,刘邦受封汉中。刘邦在汉中时遇到定陶人戚姬,从此爱慕难舍。戚姬是周王室被封戚地的后人,也算是名门望族之后。戚姬族人多在周王室任高官,她的父亲名叫戚鳃,在秦朝出任将军。刘邦攻入咸阳之后,她的父亲便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刘邦初见戚夫人时,传说是在一个宴会上。刘邦大宴群臣,歌舞声中,他的目光被一名莺歌燕舞的妙龄女子所吸引,这名女子就是戚姬。或许是命运的注定,也或许是戚姬族人有意的安排,刘邦就和戚姬不期而遇。

刘邦蜗居汉中时的苦闷,被戚夫人的歌舞一扫而空,他一改进入汉中时的愁容,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自从遇见了戚夫人,刘邦对吕后的态度便急转直下,这也引起了吕雉的嫉妒。

如意出世,刘邦欲立

一年后,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出生,这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刘邦对这个儿子很是宠爱,为他取名“如意”,意为“如我所意”。传说如意与母亲戚夫人长得很像,小时候非常漂亮。公园前202年,刘邦称帝,刘邦称帝后虽然政务繁忙,但是依然十分宠爱戚夫人。刘邦在位时期与戚夫人相处的时间比其他妃子都多,因为宠爱戚夫人的缘故,刘邦也非常宠爱刘如意。有一次,吕后去找刘邦,刚进大殿就发现刘邦抱着戚夫人。吕后怒不可遏,但也只好暗自隐忍。多年的冷落更加重了吕后的妒忌之心,这嫉妒之心转化为满满的恨意。


刘邦对刘如意越来越喜欢,他甚至当众说如意最像自己。这样的话在平常人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吕后和太子来说,不亚于打了他们一个重重的耳光。戚夫人原本是一个善良的女子,但是面对吕后,他也不得不长点心机。戚夫人看吕后十分恨自己,于是怕刘邦百年以后,吕后会对他们母子两不利,于是也想参与太子之争。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哭泣,诉说吕后对自己的不好,劝刘邦立如意为太子。刘邦虽然十分喜爱如意,但国家大事面前岂能儿戏,刘邦也只能推脱。


不久,刘邦在解决黥布叛乱时,受了重伤。刘邦意识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于是对另立太子之事思前想后。刘邦对于太子刘盈的懦弱越看越生气,越看越觉得不像自己亲生的。后来在一次朝会上,刘邦抛出了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顿时间,很多大臣吓得面面相觑,不敢吱声。留侯张良出来力劝刘邦,但是刘邦不听,太子的老师叔孙通以死相比,劝说刘邦不要另立太子。这次朝会的气氛,让刘邦十分烦恼,刘邦看见了大臣们对于另立太子都持反对态度,但是仍然没有打消另立太子的念头。

张良献计,吕后求贤


听到刘邦在朝会上,打算另立太子的消息后,吕后十分惊恐。假如真的另立太子,刘邦百年之后,非但自己的生死难以保障,太子想活下去都很难,历史上有哪个废太子能够安度余生呢?吕后情急之下,立即前往求见留侯张良。张良对吕后说:“我极力劝阻都没有用,我还能怎么办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只有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皇上才会打消废太子的念头。商山四皓是皇上一直想请,却请不到的高人,他们如果下山,事情一定有转机的。”

吕后听了张良的建议立即照办,太子准备了很多珠宝,又亲自恭恭敬敬地写了邀请信。并且派出很多有声望而且能言善辩的人,前往商山请商山四皓。终于,商山四皓被太子请下山来了。

四皓出山,太子位稳


一次宴会上,刘邦宴见群臣,突然发现太子身边出现四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举动儒雅颇具仙风道骨。刘邦转念一想,原来这四位是商山四皓,自己请不动的高人现在却在太子身边。刘邦上前询问商山四皓:“多年来朕一直寻找四位,您为何避而不见,如今却追随我的儿子,这是为何?”老人回答说:“听闻陛下不喜欢儒生,对于儒生经常打骂侮辱,我等这把年纪不堪忍受此等屈辱。听闻太子宅心仁厚,礼贤下士,普天之下莫不钦佩,我等皆愿追随太子。”刘邦听后脸色大变,此后再也不提另立太子之事。

那么,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废太子了呢?


商山四皓分别有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商山四皓是战国晚期有名的博士儒生,他们信封黄老之学,在百花齐放的战国晚期享有很高的名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天下思想,从六国招募得道的70名博士,商山四皓就在这70人之中。刘邦打下天下之后,为了能够寻找贤才治理国家,刘邦四处寻找商山四皓,但是商山四皓却隐居不愿为官。如今,商山四皓在刘邦刚刚想废立太子的时候出山辅佐太子,着实让刘邦大吃一惊。那么,刘邦因何放弃废太子的念头呢?真的只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1.治世以文

刘邦知道,打天下需要武力,而治理天下需要文人。他曾经利用武力取得了江山,却不能再用武力治理江山,治理江山还得靠文人。商山四皓是文人的代表,他们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名声。如果连商山四皓都能够辅佐太子,那么太子也会受到世人尊敬,太子的江山将会坐地更稳。

2.太子羽翼渐丰,如意朝中没有根基

商山四皓的出山,使刘邦发现太子已经站稳了脚跟,羽翼渐丰。如果此时另立刘如意为太子,那么刘如意的太子也会不稳当,只有自己一个人支持如意,自己百年以后,刘如意的江山肯定会动荡。


从古至今,另立太子江山大多发生动荡。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很好的例子。赵武灵王因为宠爱自己的妃子,所以对她的儿子十分喜欢。赵武灵王执意废了太子章,另立太子,而废太子毫无过错却被封到边疆,心里十分不快。废太子此时的羽翼已经丰满,于是废太子赵章发动叛乱,想要推翻新王。太子章兵败后逃到赵武灵王的行宫,但是带兵的大臣却包围了行宫,活活饿死了赵武灵王。这样的先例刘邦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刘邦很可能因此缘故,打消了另立太子的想法。

3.立嫡不立幼的传统

太子傅叔孙通给刘邦讲过秦始皇的例子,秦始皇建立了不朽功勋,但是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问题。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向来都是立嫡不立幼,扶苏是长公子而秦二世胡亥是幼子,胡亥继承皇位之后秦朝便以极快的速度奔溃,秦朝的例子刘邦是很清楚的。

叔孙通还给刘邦讲了晋献公的例子,晋献公因为十分宠爱郦妃,而废了太子申。这样的举动导致了晋国陷入几十年的内乱,晋国从此衰落。叔孙通说,如果陛下不听我的话,我愿意以血污地,以死相逼。

4.吕氏有功,吕氏有权


叔孙通给刘邦说过,皇后吕雉对于大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功劳的,废了太子就等于废了皇后。太子和皇后有功而被废,这样会导致天下臣民对大王有怨言。而且吕氏一族,在汉朝建立以后是位高权重的,如果太子被废,极有可能引发动乱。就算刘邦在位时候吕氏不作乱,刘邦百年之后,吕氏也会反对刘如意。

结论:

以上是我对于“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废太子”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我认为,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对于太子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太子羽翼渐丰,而且治天下要靠文人,商山四皓归附太子,天下也会归附太子,太子的天下就会很稳定。但是我认为,导致刘邦打消废太子的念头,也不全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功劳。刘邦不废太子,还有可能因为立嫡不立幼的传统,还有吕氏一族的功劳和在汉朝权力。

我是一观澜,一个用心写作的90后,我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我!

一观澜


引言

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从表面上看,无非是太子多了几个人辅佐,但他们所代表的是人心向背。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嫡长子的继承权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容质疑的。虽然说刘邦内心深处也想过要更换太子的想法,但当他发现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竟是如此之强大的时候,这种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法了。


分析

  • 浅谈刘盈其人

刘盈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长,而且也没有突出的作为,但这个人绝对是可以算一个仁君的

1、刘盈是个好兄长,在冷酷无情的帝王之家,刘盈称得上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人物。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的原因,他的原配夫人吕后心生嫉妒,在刘邦死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吕后还把毒手伸向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有谋害刘如意的想法,但他既不想也没有能力与吕后斗,同时也不愿意弟弟被害。于是,在刘如意被吕后诏进宫后,就天天守着刘如意,防止刘如意遇害: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虽然刘如意最后还是遭遇了不幸,但这丝毫不妨碍刘盈是好兄长这个事实。想必,刘如意死后也不会怨恨刘盈的。

2、刘盈不仅对弟弟关心,他同样也热爱自己的百姓。在刘邦晚期,为了与匈奴作战,曾经一度提高过税收。到了刘盈登基之后,匈汉两方因为和亲的关系而战乱平息。于是刘盈把税收降低到了十五税一,这个做法为汉朝早期的休养生息做了很好的典范。不仅如此,刘盈还鼓励生育,在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战乱之后,人口大幅度下滑。为了恢复人口,促进生产,刘盈规定,适龄女子如果不出嫁的话会增加税收,这一做法,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的增长。

3、刘盈时代的政策是对汉高祖刘邦时代的延续。刘盈登基后,曾对相国曹参的不作为有过恼怒,但是他在曹参解释之后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与刘邦相比,刘盈的能力不及自己的父亲;而与萧何相比,曹参能力也有所不及。刘盈能够认清这一点,所以他延续了刘邦、萧何时候的政令,这才有了后来“萧规曹随”的美谈。

  • 刘邦为什么想要换掉刘盈

天下爹娘爱好的,虽然都是自己的儿子,父母也有自己的偏爱,即便是刘邦也无法避免

1、爱屋及乌是人的共性,刘邦把对戚夫人的爱延续到了刘如意的身上。吕雉虽然说是刘邦成功路上的最大助力之一,但成功后的刘邦对这个性格强势,人老珠黄的原配夫人失去了兴趣。原本就好色的刘邦这下更有条件发挥自己好色的本质了。在刘邦众多的后宫佳丽中,他最宠爱的当然要属戚夫人,这样一来,他自然也会宠爱戚夫人生的孩子: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在刘如意像刘邦这件事上,我是怀疑的。毕竟刘如意那个时候那么小,怎么能表现的出来呢?所以爱屋及乌应该是根本。

2、刘盈确实是不像刘邦,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刘盈性格仁厚、宽爱,甚至说还有些懦弱。这与大汉的开国之君刘邦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一生都不认输的刘邦,正是凭着自己敢打、敢拼、够狠、够阴才取得了大汉天下,对这个,个性上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儿子刘邦不喜欢也是情理之中。

  • 刘盈为什么能够继续坐太子呢

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盈又加了分,但真正的原因这绝非这么简单

1、封建社会,嫡长子的继承权是相当稳定的。这一点,即便刘邦贵为天子也无法逆转。刘盈作为嫡长子,他的太子身份早已确定。而且他当太子也当了多年了,本身没有犯过任何的错误,刘邦很难凭借一己好恶就把太子给废掉。从礼法上讲这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


2、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意识到,刘盈的地位有多么的稳固。所谓的商山四皓其实无非就是四个隐士,没有尺寸之功,仅仅凭借他们的影响力如何能逆转刘邦的想法呢?可是他们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他们本身的意思,这里面还蕴含着朝中重臣的想法,他们也无非是形式上的代表。民意民心不可违背,为了稳固统治,不让朝中出现混乱,刘邦再喜欢刘如意都不能让他取代刘盈: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3、同刘如意相比,刘盈的背后还有着“后派”势力的支持。刘如意的身后只有一个戚夫人,戚夫人就是一个人,凭着美貌而得到宠幸,但她的身后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可是刘盈不同,他的身后是吕后,吕后的身后又有着吕家一族,还有着很多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对刘邦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头脑发热的刘邦可能会因为偏爱而支持刘如意,但冷静下来的刘邦只要一思考就会发现,刘如意根本不具备当太子的条件。

4、假如真的让刘如意做了太子,刘邦死后刘如意能坐稳皇帝么?以吕家的势力,要是想推翻刘如意而立刘盈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到时候,等待戚夫人与刘如意的只有死亡。刘邦之所以不立刘如意为太子,而把他封为赵王,还让周昌辅佐他,其实也是想让刘如意远离朝中的纷争,是在保护他。只可惜,刘邦最终还是没有能保护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他们两个人最终还是被吕后谋害了。


结语

在古代,立太子一事,既是皇帝的家事,可同时也是国事。不可能只凭借皇帝一人好恶就决定太子的归属。虽然有些比较昏聩的皇帝会弃民意于不顾,但刘邦毕竟不是昏君。冲动下的刘邦的确有过废掉太子刘盈的想法,但理智后的刘邦自然会意识到,一旦废掉刘盈对国家的稳定统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一国之主,刘邦只能选择放下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更适合继承皇位的人。


再言春秋


来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刘邦要废掉太子,当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啊,他的发妻吕后再后方支持刘邦,好不容易等刘邦成了皇帝,儿子成了太子,但是又出来一个戚夫人,人家年轻貌美深得刘邦喜爱,戚夫人就想刘邦吹枕边风人她的儿子当太子

这风声传到吕后耳朵里,那是很慌张啊,就去求张良让他帮忙想个办法,张良啊就让你吕后去想办法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这样刘邦就不会废掉太子了,而后酒宴中刘邦看见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就灭了废掉太子的想法。


这是因为刘邦自己当初都请不到商山四皓,但是太子却请来了商山四皓,可见太子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刘邦不得不放弃废太子,再说了刘邦与吕后十多年的夫妻,自然是很了解对方的从废太子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吕后的态度和立场。吕后是特别强硬的女子,是不怕刘邦的,若刘邦真的废了太子,吕后会彻底跟他翻脸。吕后的家族势力是很大的,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刘如意给除掉,然后让自己的儿子继位。


木偶戏8956


怎么听都像是武侠小说。

四大高手隐居深山,刘邦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用早了)去请,就没有出来做官。

他们已经看淡人生,在深山了此一生。

忽然有一天,有人请他们出来当群众演员。

他们就屁颠屁颠去了,然后给刘邦说:“哎呀太子是个贤人,我们来辅佐他”

你们四个家伙千年的修行,怎么就一下子破功了呢?

再说了刘邦的智商就那么不在线吗?

刘邦是什么人?

他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什么人有用我就用什么人,光会夸夸其谈的儒生,他一把摘下帽子,就往里尿尿的。

但是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能为他攻城略地,他立刻转变脸色。

读书人给他讲什么礼法,他的回答是:“乃翁马上取天下”——你爷爷我这天下是马上得来的。

但是读书人说:“马上取之,能马上治之。”

他一听有道理,马上换脸子。

他讲的就是实用,讨厌的就是这些什么藏在山里玩深沉的沽名钓誉之辈。

四个隐居的老头,世外高手,却整得跟TFBOYS一样,组团出现。

你以为刘邦会信吗?

按照他以往的做法,早就去拽四个老头的白胡子了。

所以这个事,要么是假的,就是个传说。

要么是刘邦和太子演了个双簧,太子找来四个老头,刘邦被那边枕头风吹得正烦,回去跟戚夫人说:“你看太子都请来了四大高手,我也没法啊。”他压根就不想换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