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权一直支持重用鲁肃,把孙刘联盟工作做好,三国是什么结局?

大马哈鱼12


就算换成是鲁肃在位,当时孙权和鲁肃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关羽真的拿下许昌的,扯点后腿,趁机占点便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要知道孙刘联盟的基础是曹操当时要比孙权和刘备任何一家都要强大,要是刘备占据了优势之后那就不是孙刘联盟了,而是孙曹联盟了。

虽说《三国演义》中鲁肃一直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而且一力支持孙刘联盟,但是鲁肃也不是没有帮孙吴定鼎天下的心思,所以就算孙权一直支持重用鲁肃,鲁肃也不会在关羽占据那么大的优势下,还极力劝孙权帮刘备的。

要知道吕蒙在东吴四大都督中,虽说能力看来是最差的,但是这点天下大势都看不清的话那也太说不过去了。个人还是认为,吕蒙当时出兵没错,当时刘备已经占据了汉中,关羽也从荆州出兵,拿下来樊城,就快打到曹魏的都城许昌了,这会如果再不出手,刘备的势力就要超过孙权,与曹操不相上下了。这种局面不论是孙权还是鲁肃都不愿意看到。三国的结局基本不会改变。

再退一万步,就算孙权就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坐看天下,不给刘备拖后腿,不算计关羽,然后呢,关羽孤军深入其实真的拿下曹操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作为当时天下最大的诸侯,曹操还是有那个实力来两路作战的,毕竟当时已经准备放弃汉中了,全力抵挡关羽还是没问题的,三国的局面就会变成实力来说曹操>刘备>孙权,整体三分天下的局势不会变。-


枫叶0829


孙权所坚持的战略方针,其实也是联蜀抗曹,与刘诸葛亮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也一直得到孙权的重用。周瑜死后,孙权依其遗言,任命鲁肃为肃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鲁肃不仅尽收周瑜四千余士卒,还“奉邑四县,皆属焉”。后来,孙权又拜其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跟随权打破皖城,转任横江将军。

因而,题主所问值得商榷,鲁肃从来就没有遭到冷遇。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孙权不仅为其举哀,还亲临其葬礼。孙权登坛称帝时,不忘鲁肃当初的谋划,对群僚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孙权的意思是,鲁子敬早就预见到了今天的事。自孙策起兵算起,诸多追随者中,还有哪位功臣得此赞赏的?

鲁肃身后,孙权加封其遗腹子鲁淑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孙皓年号)中,假节,迁夏口督。鲁淑死后,儿子鲁睦承袭爵位。可见,鲁肃一家在东吴时代备受重视。

听闻鲁肃死讯,诸葛亮在益州为其举哀。诸葛亮悼念鲁肃,除了私人感情外,更重要的是这两人促成了孙刘联盟,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其实,孙刘联盟在鲁肃没死之前,就开始走向破裂了。那么,为何鲁肃在世的时候,孙刘联盟便趋于破灭了呢?

鲁肃亲手缔结了孙刘联盟

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荆州,立即将矛头对准孙权,大举进兵江南,以完成一统华夏的伟业。大兵压境,孙权集团一片投降的声音。主降派占据明显上风,只有周瑜、鲁肃力主与曹操死战。周瑜年少英豪,主张凭借长江天堑,以一家之力对抗来势汹汹的曹军。唯独鲁肃有不同见解,因为,他早就筹划这件大事了。

公元208年,荆州刘表病故。消息传到东吴,鲁肃向孙权建议,以吊丧之名前往荆州,从中调停刘备与刘表两个儿子的关系,使他们叔侄之间“宜好”。然后,孙刘联手“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孙权采纳鲁肃意见,遣鲁子敬带着书信前往荆州。然而,曹操兵行神速,荆州几乎没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此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三国志·周瑜传》)”。鲁肃前往荆州途中,得知曹操兵马已到,于是,兼程倍道,于当阳见到了刘备。当阳是刘备逃亡途中遭遇曹军追杀,败得最惨的地方,鲁肃前来,刘备果如鲁肃所料,非常高兴。于是,把鲁肃请进了夏口,共商大计。然后,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见孙权。

《三国志·鲁肃传》说:

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诸葛亮随鲁肃渡江,一路之上,鲁肃说自己与诸葛瑾(字子瑜)是非常好的朋友,与诸葛亮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史书中的鲁子敬不仅具备了超级战略眼光,还善于利用各种关系,为战略目标服务。《三国演义》说鲁肃是厚道人,这倒没错。

在鲁肃的极力斡旋和细致的策划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前缔结。赤壁之战打响前,孙刘双方共聚集兵力五万余人,抗击曹军近二十万之众。这场历史著名的大战役,前哨战竟然是在刘备势力范围打响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这一仗也鼓舞了东吴士气,曹操到了江南,便不那么强大了。随之,“(孙权)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三国志·孙权传)。”

鲁肃高瞻远瞩,纵观天下大势,料定曹操必定要攻占荆州,然后觊觎江南。而孙权一家尚不足以与曹操抗衡,必须联合刘备,共同对抗实力强大的曹操大军。这样,便为赤壁之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鲁肃的计谋不仅使孙权立于不败之地,为东吴政权的建立赢得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让刘备逃过一劫,也是蜀汉政权建立,形成三分天下的重要决策。因而,诸葛亮虽然有天下三分的计划,但真正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应当是被《三国演义》写得一塌糊涂的鲁肃。

鲁子敬极力维持孙刘联盟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刘备致书孙权,请求总督荆州。东吴群僚对此坚决反对,唯独鲁肃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借荆州事说成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孙权、周瑜还为此深责鲁子敬糊涂。其实,这正是鲁肃的高明之处。

曹操虽然在赤壁吃了大亏,但却没有彻底伤动元气,随时都有可能率兵南下,报赤壁之仇。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几乎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东吴经过赤壁之役,也需要休养生息,隔江守荆州,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暂时交给刘备去守,东吴则选择攻打其他州郡,来交换荆州,赢得战略主动。假如不把荆州借给刘备,被曹操逼急了,弄出了曹刘联盟,东吴就非常危险了。所以,鲁子敬的计划是把刘备锁定在荆州,继续维持孙刘联盟。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说:“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曹操听说孙权把土地给刘备做了基业,大惊,毛笔掉在了地上。于是,曹操暂时打消了报赤壁之仇的念头,孙权、刘备赢得重大战略机遇,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向前拓展了一大步。

但是,鲁肃绝不是《三国演义》中任由诸葛亮摆布的厚道懵懂人,而是一个非常有原则、有胆识的谋略家。在借荆州的背后,鲁肃还隐藏着更厉害的一招,将把刘备稳在荆州,然后,乘机夺取益州。

益州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便劝说孙权兴兵攻占。此时,刘备传来书信,说自己与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愿意前往规谏,请求孙权宽贷时日,如果刘璋不听,便将他发放山林。孙权听信了刘备,暂时罢兵。结果,刘备乘机夺取了益州,留下关羽守荆州而不还。孙权大怒,骂刘备“猾虏乃敢挟诈”。

于是,孙权只得退让一步,请求刘备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没有答应。孙权立即命吕蒙领兵攻取,刘备也从益州来到公安,派关羽争夺三郡。此时,鲁肃驻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为解决争端,罢免战事,鲁肃邀请关公赴会。到了约定地点,鲁肃提议将各自所带军士停驻在百步以外,两人俱单刀相见。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单刀赴会故事的底本,其实,单刀赴会是鲁肃提出来的。

两人见面后,鲁肃义正辞严的责备关羽,说,我们见你家逃亡不易,才将土地借给你们。现在,你们得了益州,不肯归还荆州。这也罢了,我们要求归还三郡,你们竟然也不答应。鲁肃的话还没讲完,关羽身边有一人插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一听,厉声呵斥,辞色更为急切。关羽自知理屈,起身道歉:“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

关羽无话可说,回禀刘备,于是,以湘水为界,东吴赢得了这次外交的胜利。鲁肃据理力争,刘备不得不做出让步,两家罢兵。倘若没有鲁肃的强硬斡旋,孙刘联盟便将破裂,荆州局势也就很难预料了。刘备知道鲁肃的态度,做出让步也是为了稳固孙刘联盟,以腾出手来,解决汉中问题。这件事情,同样为三国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刘联盟为何破裂

三国纷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鲁肃劝说孙权借荆州与刘备,是建立在孙刘两家共同对抗曹操的基础之上的。打败曹操后,利益得重新分配。尤其是经过赤壁之战后的修整与调整,三国雏形已经形成,鲁肃认为,是到了实施当初战略目标,启动争霸天下的时候了。

当初,鲁肃曾经对孙权说: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的计划与诸葛亮“隆中对”不谋而合,都是以荆州为主要战略要地,占据了荆州,就可以称帝而图天下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害,鲁肃肯轻易借给他人吗?

以诸葛亮所言,“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其中,“东连吴会”正戳中了东吴的肺管子。一旦诸葛亮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必将形成以益州之兵沿江而下,荆州之兵直捣“吴会”的战略格局,东吴将无险可守而望风归顺。

所以,孙权痛骂刘备使诈取益州是非常有道理的。孙权假若得了益州,便可据益州以固守长江天险。即便是荆州一时难以索回,也避免了门户大开的危险。假若益州、荆州都掌控在手,东吴便有实力与曹操一决高下。所以,刘备占据了益州,孙权必定的要夺回荆州。

荆州就是孙刘联盟的死穴,没有任何调和余地,联盟破裂是迟早的事情。

鲁肃一直都对荆州虎视眈眈,这件事情可以从他与吕蒙的一段交往讲起。鲁子敬一向很轻视吕蒙,代周瑜守陆口时,有一次经过吕蒙的驻地,部下劝他,吕将军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您可不能故意这样对待他,应当前去探望。鲁肃听劝,便进了吕蒙的军营。

吕蒙当时问鲁肃,对面的关羽如何对付。鲁肃的态度依然还是看不起吴下阿蒙,敷衍的回应了一句。吕蒙便非常认真的讲了自己的想法,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于是,为鲁肃“画五策”。鲁肃一见,立即离席,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吕蒙的表现令鲁肃刮目相看,于是,鲁子敬前往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

鲁肃死前,专门向孙权推荐了吕蒙。吕蒙接任后,收鲁肃之兵,屯住陆口,继续执行鲁肃的计划,结好关羽,暗中时刻准备夺取荆州。

由此看来,鲁肃的孙刘联盟是有计划、有条件的联盟,因时而异,是一个非常长远的战略谋划。然而,刘备在夺取西川后,竟然对荆州之事有点忽视了。诸葛亮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孙吴以荆州为攻守的要害,争夺天下,图谋霸业的重要基地,岂能长期为刘备所掌控。荆州的争夺是迟早的事情,孙刘联盟也肯定要破裂。没有利益的联盟,是极其不稳固的,尤其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诸葛亮轻描淡写的“联吴”,当不及鲁子敬的深谋远虑。

所以说,孙权无论如何重用鲁肃,鲁肃都不会把孙刘联盟永久的维持下去。假若鲁肃活得再久一点(鲁子敬四十六岁去世),夺取荆州之功便轮不到吕蒙、陆逊,鲁肃将亲自挥兵杀进荆州城。也就是说,鲁肃缔结了孙刘联盟,也将亲手毁掉这个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上的极不稳定的联盟,除非刘备、诸葛亮能够主动归还荆州。

荆州失守,关羽授首,原本还可以继续实施孙吴联盟。但是,鲁子敬已经作古,东吴再无此能人为这个王国绘制新的帝王蓝图了。尽管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孙刘两家没有大的冲突,但联手对敌,相互支援的历史却早已作古。


绿野萍踪01


这个问题即使孙权始终重用鲁肃,孙刘联盟也不会长久。因为荆州问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弯儿。孙权认为荆州地区是他的地盘无可争异。赤壁大战之前,刘表领荆州牧辖理荆州地区,刘表死后,二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又被杀死,部分地区归了曹操。大儿子刘琦早期投靠了刘备,所以刘琦以合法的身份继承了刘表的荆州牧。赤壁大战之后,曹操败北。刘备乘周瑜攻打江陵之机,打下了荆南四郡。不久刘琦病死,刘备以宗亲名义继领荆州牧,含周瑜占领的江陵二郡。孙权当然不会答应,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谈判不能达成一致,拖到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仍然悬而不决,但在北方强大的曹操军事阵营虎视下,孙吴两家还是保持了克制,形式上联盟仍然存在。

孙刘联盟的破裂是鲁肃死后,孙权为收复荆州不惜破坏前盟向曹操示媚。並由一向反对出借荆州的吕蒙接替鲁肃。实行强力接管荆州的战争,杀死了驻守荆州的关羽父子,占领了全部荆州地区。为荆州之争划了句号,同时也宣告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因此鲁肃虽然在巩固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策略上,



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但仍然无法改变三国的走势,唇亡齿寒,弱者终难逃被逐一吞噬的命运。


用户李森


孙刘联盟极度脆弱,他们之间的联盟关键点在于抗击曹魏,因为他们双方单对单谁都不是曹魏的对手,所以只能抱团取暖。但蜀汉和东吴本身就存在着竞争关系。在有曹魏威胁的情况下,他们会互相帮助,但没有了曹魏的威胁,他们两家斗的比谁都凶。说白了,他们只是一个利益联盟罢了。想要让他们之间坦诚相见,这基本上上不可能的。历史上双方是既和对方合作,又时时刻刻防着对方。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介意互相阴一把手放。否则关羽为什么会死?刘备又为何要对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呢?

鲁肃确实是孙刘联盟的坚实捍卫者。因为他明白合则两利,分则两败。曹魏的实力太强了,不合作就只有灭亡一途。历史上第一次孙刘联盟就是在鲁肃的撮合下实现的。荆州之主刘表死后,鲁肃就上表孙权说“荆楚之地与我们江东邻接,顺水而往可达北方,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块地盘,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如今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加之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们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就可以平定了。”之后在鲁肃前往荆州的时候得知刘琮投降,刘备战败的消息。所以鲁肃就前往刘备处表达了联盟的意愿,之后双方更是一同在赤壁击败了曹操。

而后,刘备和孙权“借荆州”时,也是鲁肃一力促成的。鲁肃表示刘备实力强大对于我们联合抗曹是有帮助的。所以孙权才答应了刘备“借荆州”一事。但鲁肃极力维护联盟关系,换来的却是刘备的背叛。刘备拿下益州后却拒绝归还“荆州”。这就让东吴上下感觉到了被欺骗。至此孙刘联盟名存实亡,因为荆州导致刘备和孙权撕破了脸。鲁肃一直在尽力维护双方关系,但刘备就是厚着脸皮不还荆州。由此导致了后来的关羽战败丢失荆州,而刘备征讨东吴又大败的事情。

所以说,不论孙权如何的重用鲁肃,鲁肃也不可能维护好孙刘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刘备言而无信,你说东吴还怎么相信刘备。双方之间没有了信任感,那么这个联盟还有什么意义?由此也导致三国的结局还是会回归历史。问题的关键点不是孙权和鲁肃的关系,而是在蜀汉的刘备一方。刘备太过于贪婪导致了孙刘之间关系的恶化。虽然在夷陵之战后双方联盟关系又恢复了,但破镜难以重圆,三国之中,蜀汉和东吴还是难逃被灭的命运。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导语:

即使孙权一直重用鲁肃,把孙刘联盟工作做好三国结局也不会改变。孙刘之间的联盟必须保持在一强一弱的情况下才能够同心抵抗曹魏。

孙刘联盟的弊端

孙刘联盟最大的弊端,必须是一强一弱联盟才是铁板一块。而如果孙刘两家实力不相伯仲时,那么两家必然会刀剑相向。参考于刘备在荆州失利奔江夏依附孙权时的状态,孙权一方强大刘备一方弱小,两家齐心协力赢得了赤壁之战。

在刘备成功取得西蜀之地后实力与孙权不相伯仲。表面上虽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冲突,但是孙权多次派遣使者向刘备讨要荆州之地,刘备也因隆中对的计策不肯归还荆州之地。而后发生了曹魏和东吴同盟的情况,关羽攻击襄樊时孙权在背后袭取了荆州,还斩杀了关羽、关平等武将,削弱了刘备的实力。

丢失荆州后刘备并没有立刻起兵发动夷陵之战,而是在荆州丢失后两年,刘备在蜀汉站稳了脚跟得到了短期修养生息后,借东吴杀关羽之举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却以刘备的惨败告终。刘备去世后蜀汉、东吴又恢复到一强一弱的状态,诸葛亮派遣使者和孙权修复联盟,孙权就答应了。

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孙刘之间的联盟,必须是绝对强过另一方才可以保证联盟的牢固性,而实力在伯仲之间时,两人就会刀剑相向。


重用鲁肃对孙刘联盟用处不大

鲁肃只是最早提出孙刘联盟的人,而孙刘联盟的产生是因为刘表的去世、刘琮投降。孙权怕曹操大举起兵讨伐东吴,所以才会和刘备形成联盟之势。

赤壁之战结束后,孙刘联盟虽然在短期内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适合长久发展。刘备一旦做强做大,那么孙刘联盟就意味着将要产生闲隙或互相提防之心,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联盟就变得不可靠。

假如鲁肃和诸葛亮二人将孙刘联盟做的非常牢靠,那么是有希望改变三国历史的。但是孙刘两家一旦合力将曹魏覆灭,那么也就意味着孙刘两家即将展开统一之战,到那时两家一样会刀剑相向。

总结:两个不同的势力,很难真正的结成同盟。除非两家同时面对生死存亡的困难,否则两股势力即使是联盟也不会放任另一方做大。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鲁肃把孙刘联盟工作做得再好,也仅是联盟能多维持一段时间罢了,最终还得走向破裂,原因只有两个字“利益”。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三国演义》第一句话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也适用于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的起因

曹操平定北方后,凭借其余威,立即南征。刘备兵败,暂投荆州的刘表。刘表和刘备都是汉室宗亲,所以刘表待刘备还不错。可是刘表不长寿,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临终前他把爵位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刘琮(庶子)。曹操大兵压境来犯荆州,刘琮见曹操势大,不战而降,把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刘备跑到江夏,和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嫡子)共同驻守。这时,曹操把矛头指向了江东的东吴。孙权也被曹操的阵势吓坏了,是降是战也没有主意,这时鲁肃提议他去刘备那里打探一下,看能否联合刘备。于是鲁肃去江夏,见了刘备和诸葛亮,结果双方一拍即合,然后诸葛亮随鲁肃来到江东商谈双方联盟之事。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使孙权下决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共同倡导下,孙刘联盟开始,双方合作的还是比较愉快,都积极备战。

孙刘联盟产生裂痕

在东吴大都督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主要是东吴军)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操。但随后,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占据了荆州。这也就导致了孙刘联盟出现了裂痕。

孙刘联盟开始就取得了大胜,但这场胜利却没有给东吴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胜利果实荆州让刘备窃取。要知道,这场战争主力是东吴军,他们的人、钱、粮、物投入巨大,损失也非常巨大,但却没捞到什么好处,孙权心里能平衡吗?于是,孙权就派鲁肃去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自知理亏,说现在自己无立足之地,先暂借荆州,待攻下西川再把荆州还给东吴。就这样双方签属了暂借荆州的协议。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荆州就像根针一样时刻扎着孙权。孙权等不急了,为索回荆州,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结果没成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荆州这道“伤疤”深深伤害了孙权。

孙刘联盟的破裂。

然而刘备攻下西川后依然没有把荆州还给东吴,鲁肃多次讨要无果。而且镇守荆州的关羽对东吴态度蛮横,还严词拒绝了孙权要和他做儿女亲家的请求。这让孙权很恼火,决定夺回荆州。

机会终于来了,就在刘备和曹操在汉中作战,关羽从荆州出兵配合刘备北上攻曹,这时候荆州空虚。由于周瑜和鲁肃已先后去世,大都督换成了吕蒙。吕蒙轻松偷袭荆州得手,夺回了荆州,并杀了关羽。这下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双方成了仇人。

鲁肃虽然倡导孙刘联盟,但如果此时鲁肃还在,我相信鲁肃也会赞同此时夺回荆州,因为荆州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刘备占据着荆州,对东吴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刘备失去荆州,要想统一天下将困难重重,如果伐魏,只能兵出祈山一条路。

刘备复仇

刘备的结义弟兄被东吴杀害,刘备称帝后立即伐吴,要为关羽报仇。实际刘备是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晃子要吞并东吴。诸葛亮当时是不赞成这么做的,因为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魏强,吴蜀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样,魏国当然高兴。但刘备坚持己见,出兵伐吴。开始刘备打得很顺,孙权及时启用陆逊为大都督抗击刘备。结果陆逊火烧连营,取得夷陵之战大胜。刘备败退到白帝城,气得大病身亡。

这次吴蜀交兵,双方都损失惨重,这让曹魏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希望。

吴蜀重新联合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他和孙权都意识到,如果吴蜀继续处于敌对状态,他们很快将被魏国消灭。于是吴蜀重新修好,再次结成联盟,抗击曹魏。魏国虽强,面对吴蜀的重新联手,也没什么好办法,三足鼎立继续。

假如吴蜀不重新联合,魏国将迅速统一全国。

秦始皇的启示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呢?当时秦国最强,其他六国采用“合纵”结盟的方式对抗秦国,秦国开始也一愁莫展。但随后秦国采用“连横”的手段瓦解了六国联盟,也就是单独和各国许以利益为诱惑,从而达到了离间目的,这样秦国才逐一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结语:

鲁肃再有大局观,也不是完全能看懂“大势”的人,在现成的利益面前,有多少人能够抵住诱惑呢?况且“天下大势”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的,所以,鲁肃工作做得再好,三国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博超讲堂


在鲁肃一出场,周瑜把他推荐给孙权时,孙权与鲁肃曾有过一段对话。鲁肃在其中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这里,鲁肃一方面准确判断了天下大势,一方面为孙权谋划了夺取荆州,进而谋取天下的规划。可以说,这是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

在赤壁大战前后,鲁肃先是两边奔走,牵线搭桥,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建立。在文臣力劝孙权投降时,鲁肃先是对孙权说“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然后解释“如肃等降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进言,不但让孙权有了信任感,还一下子击中了他作为君主的痛点,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但是,孙权的战略思想和鲁肃是不一致的。他并没有太想与曹刘两家争天下,而是抱着“不得荆州,不足以据长江;不据长江,不足以保江东”的态度,心心念念只想着荆州。在他带领下,东吴作战半径北不过合淝,西不过襄阳,始终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活动。

孙权奉行这种保守策略,对东吴造成了两大弊端。一是战略误判。夺取荆州,从保护江东安全的角度不能说错,但孙权只看到了荆州的重要性,而没有意识到,在三国鼎立的局面里,曹魏采取的是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江陵之战和随后的夷陵之战,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正是为曹魏战略的顺利实施打开了窗口。

二是军队建设。因为以保护江东唯一目标,因此东吴军队以水军为主体,缺乏陆地作战力量。而在三国时期,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和步兵为主的力量,想要逐鹿中原是不可能的。因此,东吴每次长江作战,可以打败曹魏主力,而一旦纵深向北,却屡屡败于张辽统率的偏师。这样只擅长打防御战,主动进攻能力不足的状况,也让合淝成了东吴北上的天堑。

其实,从北上的机会看,无论是曹操赤壁退兵还是征伐汉中,以及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远征辽东,都是东吴向北拓展的机会,但是,孙权都一一错过了。

所以说,因为战略思想的出发点不同,孙权不会选择一直维持孙刘联盟,也不太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完全采用鲁肃的意见。


闲聊三国


孙权重用鲁肃,维持“孙刘联盟”,三国局面能稳定么?

我也来聊聊吧,我觉得“孙刘联盟”不易维持。

孙权即使与鲁肃一起维持“孙刘联盟”,三国局面有可能会多稳定一小段时间,而后依然会是走向三国纷争,最后统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如当孙仲谋”,不过聊以宽慰而已)


“孙刘联盟”是三国鼎立的绝对基础

“孙刘联盟”,想必知道的人不少,这里就简单说两句。

“孙刘联盟”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刘备南逃后,曹操对孙权也形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弱小的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抗曹操。在孙刘联军经过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双方因荆州归属问题产生分歧,最终以孙权发兵击败并杀死驻守荆州的关羽为标志,“孙刘联盟”算是从内部瓦解了。其后虽然东吴与蜀汉关系曾有所缓和。但实际上,“孙刘联盟”也再不能产生赤壁之战时的合力了。

在北方的袁绍被曹操消灭后,已经没有任何一方军阀可以单独对抗曹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为了所谓的“三足鼎立”,或者是“N足鼎立”,弱小势力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不管是诸葛亮,还是鲁肃,都认为,必须联盟才能首先立足活下来,然后才能徐图大事。

而选择与谁结盟就是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诸葛亮“隆中对”就说的很清楚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剩下的诸路军阀,其实势力都不够强,而且关键是距离中原太远。好比张鲁、刘璋这样的,孙权就算跟他们结盟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刘备虽然新败,当然败之前实力也不怎么样,但是不管曹操还是孙权都认为刘备是可成大事之人。而且危机当前,孙权也只能选择与刘备结盟。

(马连良 《借东风》)

虽然刘备“借荆州”不还,但是他西并刘璋之后,能够从西南方向威胁曹操,其实也是能够缓解荆州以及东吴方向的威胁。在这种态势下,其实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这种相互制衡状态下的“孙刘联盟”是三国鼎立的绝对基础。


“孙刘联盟”不能长久的外因——曹、刘均志在统一

“孙刘联盟”是三国鼎立的绝对基础,但是孙权即使重用鲁肃,自己想维持“孙刘联盟”,也没法凭一己之力稳定三国局面。

为什么呢?因为,三足鼎立的局面需要三方力量的互相制衡以及相对的稳定局面。可是不管曹操还是刘备,他们的志向都是一统天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就是以皇帝为幌子,平定全国诸侯,否则他打败袁绍之后,已经是全国最有势力的一方,自己完全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他还是不停的东征西讨,为的是什么?就是一统天下。

而且,在吕布偷袭刘备后,刘备投奔曹操,程昱等人劝曹操借此机会杀了刘备。可他却说: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这不也是他想一统天下的证明么?

所以从最强的曹操一方来说,他肯定不希望三国鼎立的局面长期稳定,不管是去打刘备,还是去打孙权,曹操总会找机会打破平衡的。

(“大爷姓刘名备字玄德,家住大树楼桑”——传统相声《八扇屏》)

从刘备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大家想想刘备的故事吧。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记录了,刘备家住大树楼桑,小时候就跟小伙伴说: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自幼就梦想当皇帝了,他能同意三足鼎立一直这么干耗着么?肯定是不能啊!

再后来,虽然有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是由于起步太低,也没有谋臣,所以只能颠沛流离的,不过他却没有忘记当皇帝的梦想,所以才会从徐庶那里一听说诸葛亮是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才会迫不及待的“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希望能够辅助他统一天下。

诸葛亮更是希望遇到胸怀天下的英主,因此在家苦苦打造自己的IP,“待价而沽”。

上文中说到“隆中对”,“隆中对”之所以能打动刘备,不是诸葛亮能看出“天下三分”,而是他对刘备说的: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说诸葛亮怎能少了骂王朗)

他能给刘备规划一条成就霸业的战略路线图,这与刘备的志向完全契合。也正是这样,刘备、诸葛亮才一直照着统一的路线图不断地尝试。

那么,刘备一方也绝不因为自己实力弱而放弃统一的念头。三国中两国均不希望长期分裂,这样的外因,也必然会影响到三国局面的稳定与否。


“孙刘联盟”不能长久的内因——孙权与鲁肃目标不同

那么,从东吴的角度来说,孙权会重用鲁肃,且维持“孙刘联盟”么?其实也是不成的。

因为从根本来说,孙权和鲁肃的目标是不同的。

首先要说,孙权是很重用鲁肃的,周瑜带鲁肃去见孙权,孙权高兴的啊,等所有人都走了,给鲁肃拉回来,跟炕头儿接着喝酒聊。

在这时,鲁肃对孙权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愿景以及他给东吴的战略路线图。他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刚去江东,就希望孙权称帝进而统一天下。赤壁之战之时,曹操劝降孙权,他也表达了,就算投降曹操,他鲁肃也就是个省级干部而已,但要是以后孙权称帝统一全国,他也就跟着显贵了。所以从这些地方也能看出,鲁肃和诸葛亮其实一样,他们都希望辅佐能够统一天下的英主,从而使自己成为姜太公、张子房这样的开国名臣。

(白展堂版孙策)

可是孙权呢?素无大志!孙策临死的时候就说了,弟弟,要说平定天下,东征西讨,你不如我;但是要说据守江东,保咱们全家在江东过小日子,我不如你。

在孙权跟鲁肃卧榻畅谈的时候,孙权自己也说,我就是想做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一方豪强,这就是我的愿望。即使鲁肃托出战略规划后,他也还是坚持说:

“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说白了就是,我就图个一方平安,您别跟我说那些没用的了。

而且,孙权掌权后都干了啥呢?除了在重压之下,联合刘备打了赤壁之战一个漂亮仗之外,剩下他去打黄祖,打刘表什么的,都是去打完人家,直接把当地老百姓和财物抢回江东而已,从来不想占据土地,扩大发展的事儿。

刘备耍赖占了荆州,但是其实对孙权来说,最大的好处是维持“孙刘联盟”的同时,能够帮他挡住曹操。

(关二爷单刀赴会)

不过,在关羽进围襄阳之时,明明可以坐收渔利,他却惦记占小便宜,主动跟曹操说,我去打关羽吧。

最后,关羽是打败了,但是荆州最终归了东吴么?并没有!同时还破坏了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孙刘联盟”。孙权自己还假意委身于曹丕继续想占便宜,但是却被曹丕识破,并且很不留情面地直接给孙权指出来了。相比周瑜,这才真叫“赔了夫人又折兵”呢!

这样看来,只图偏安一隅的但却天天爱占小便宜的孙权,就算重用鲁肃,也并不能维持“孙刘联盟”和三国局面的稳定。


因此,在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下。三国中的任意一方都不愿或无法维持局面的稳定,“孙刘联盟”的合力也就无从形成。那么,不管孙权是否重用鲁肃都是没有用的。


恬然说历史


这个问题还真不太好说。个人感觉鲁肃偏君子风,虽然也曾经做过诱杀关云长的举动,但整体而言还是更偏温和,没有周瑜和鲁迅的机诈。对东吴开疆拓土而言不会有太多的建树。

另外,鲁肃是一个守城的将领,诸葛亮曾言“伏路把关有子敬”。这句话就很说明鲁肃的擅长领域。所以,如果他一直执掌东吴三军的帅印,很有可能不会出现吕子明白衣渡江,关羽毁败的历史事件。吴蜀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稳定关系。

最后,鲁肃的才能远逊于诸葛亮,在刘备立住脚跟以后,很难保证其不会被诸葛亮吃掉。


老胡读历史


如果孙权一直支持鲁肃将孙刘联盟的关系做好,那么他们共同灭了曹魏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赤壁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孙刘联手打败了曹操。但是可能性不大,为什么这么说,赤壁之战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曹军大多来自北方,不善水战,要是两家联手北伐,曹魏铁骑最拿手的便是平原作战,这个优势完全碾压两家,同时虽然当时刘备刚在汉中打败了曹操,关羽也率军北进,连战连捷,形式一片大好,但里面突出的问题更为显著,曹操掌握北方九州,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远超孙刘两家,这也就是为什么赤壁和汉中两大败仗都没有对曹操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刘备就不一样了,他仅仅只有益州和半个荆州,为了攻下汉中,可谓是放上了全部身家,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了,而且曹操在撤离汉中前将其人口迁出,所以说刘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不过是一座空城。

而且孙权也不是傻子,他和刘备结盟并不是为了什么锄奸剿贼,光复大汉,他知道凭自己不足以和曹魏对抗,只得和刘备结盟联手抵抗曹操。要是他们联手伐魏,不说能不能成功,假设成功了那又怎么样呢?刘备是皇室正统,灭了曹魏,他扶持汉皇掌权,自己功成名就,那孙权呢,说到底孙权也只是一个地方军阀,只有在乱世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假如大汉重新统一,那么刘备还能容得下自己吗,保不准哪天刘备就会以谋反的名义率军将自己灭了,父兄三代的基业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上,所以说到底,孙刘可以联盟,也能联手北伐,但就是不能成功,现在三足鼎立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说即使孙刘联盟关系再好,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因为两家从根源上就存在着分歧,三国终将还是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