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入宫不过是一小贵人,后来如何逆袭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后的?

何子茵


最关键的就是生了儿子。

政治才干也好,发达的大脑也好,心黑手狠也好,这些都是一个政治家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一个没有背景的女子,要走上权力的巅峰,“母凭子贵”是毫无例外的成功条件。

吕后是汉惠帝刘盈的生母,武则天是李显、李旦两位皇帝的生母,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与前辈相比,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治帝是咸丰唯一的儿子。(早夭的不算)

皇位是父子相传的。同治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慈禧是同治的生母。这为这个有头脑、有心胸、有才干、有野心的女人,提供了上位的必要条件。


栖鸿看红楼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一个公公、丈夫、儿子、外甥全是皇帝,自己也实际掌握晚清政权最高权力几乎半个世纪的嚣张女性。从兰贵人到太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嫔、妃、贵妃、皇太后级别升迁,直到成为晚清政权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她依然指定了大清皇帝,明确了自己太皇太后的身份,甚至还渴望继续“垂帘听政”,继续统治这个摇摇欲坠的破碎帝国。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叶赫那拉氏的人生时间节点:

光绪二年,17岁,经“选秀”入宫,获封兰贵人;成为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和云嫔武佳氏的后宫三号人物。

光绪四年,19岁,晋升懿嫔;成为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后宫二号人物,而后后宫“二把手”的位置一直保持到咸丰皇帝驾崩。

光绪六年,21岁,为咸丰皇帝生下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晋升为懿妃;

光绪七年,22岁,晋封为懿贵妃;

光绪十一年,26岁,光绪皇帝驾崩,被继承皇位的同治皇帝尊封为圣母皇太后;

同治元年,27岁,“上两宫徽号。且定嗣后诏书奏牍,皆以慈安、慈禧并称,不复有母后、圣母之分别”,成为“两宫并立”的皇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74岁,光绪皇帝驾崩,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被尊为太皇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崩逝于中南海仪鸾殿。

不可否认,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政权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母凭子贵”的因素绝对不能忽略;但这绝非全部原因,甚至绝非主要原因。

1、天生丽质的兰儿,初一入宫便注定了日后的飞黄腾达

出生于满洲镶蓝旗的叶赫那拉氏,并非出身显赫家族,其父叶赫那拉·惠征在光绪二年仅为正四品道员,基本相当于现今稍高于厅局级正职的行政级别。但其毕竟是官宦家庭出身,“年十五六岁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以至于光绪二年初一入宫便迅速获得了时为康慈皇贵太妃的喜爱,为其以后获得咸丰皇帝恩宠打下了基础。

另外,通过现今传世的慈禧照片和画像,能够看出年轻时的叶赫那拉氏必然是一位不输于明星的娇艳丽人,这必然会让风流儒雅、喜欢醇酒妇人的咸丰皇帝一眼相中。叶赫那拉氏的初封位分虽然仅为贵人,但却是仅次于当时皇后和潜邸旧人云嫔的三号人物,由此足以证明叶赫那拉氏的天生丽质。

可在当时的咸丰后宫中,除了兰贵人,还有9位后妃;咸丰皇帝又时常留恋于圆明园,沉醉于“汉女之侧”,以至于其很长时间都未得到咸丰皇帝垂怜。初入皇宫的辉煌和现今的孤寂,让兰贵人只能想尽办法引起咸丰皇帝的注意。

《清代野史大观》记录了兰贵人争得咸丰皇帝恩宠的办法:

奕詝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闻有歌南调者,心异之。越日复往,近桐阴深处,歌声又作。因问随行内监以歌者何人,内监以兰儿对。奕詝乃步入桐阴深处,盘坐炕上曰:“召那拉氏入。”此即得幸之始也。

自此以后,咸丰皇帝“暇辄至其寝室,旋即有娠”,据相关史料记载,咸丰皇帝对叶赫那拉氏恩宠有加,以至于达到了“文宗宿孝钦所,数日不视朝”的地步。

甚至,因为对叶赫那拉氏的特殊宠爱,再加上叶赫那拉氏“工于书法”的长处,以至于让心力憔悴的咸丰皇帝学起了唐高宗李治,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允许其发表政见。

也就是说,在尚未确定载淳为独子的时候,叶赫那拉氏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和所学所长赢得了咸丰皇帝的特殊恩宠和信任,就已经注定了其日后的飞黄腾达。

2、咸丰皇帝驾崩,慈禧太后强硬消除“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威胁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皇帝以“木兰秋狝”为名,携带后宫妃嫔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并继续自己“醇酒妇人以自戕”的消极应对计划,并于咸丰十一年七月病逝于避暑山庄。

咸丰皇帝临终,为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安排了“赞襄政务八大臣”,赞襄政务;同时,为压制政务大臣的权力,授予慈安太后“御赏”印章、同治皇帝“同道堂”印章(由慈禧太后代管)并明确规定政务大臣所出政令,需同时加盖两枚印章,方能生效。

但咸丰皇帝驾崩后,以肃顺为代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面对两宫皇太后和年幼的同治皇帝,日益骄横、跋扈嚣张,严重威胁两宫皇太后尤其是“肃顺数次觐言欲废之”的慈禧太后的地位。

为保住自己和年幼皇帝的地位和权势,慈禧太后将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权谋心术完美展现,积极联系留守京城之恭亲王奕訢,偷偷掌握京畿武装力量,并暗自安排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请“皇上冲龄,未能亲政。天步方艰,军国事重,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并派亲王一二人辅政,以系人心”。

在恭亲王奕訢和醇郡王奕譞的绝对支持下,成功发动政变,夺得朝政大权以后,慈禧太后又展现了自己“最毒妇人心”的一面,诛杀肃顺;命端华、载垣自尽;剩余五位,革职、流放。而后,施行“垂帘听政之制”,以两宫皇太后代行皇帝职权,掌握了最高统治权。

自己成功升级为圣母皇太后,在传统意义上已经走向女性人生顶点以后,慈禧太后依然保持着对权力的巨大欲望和追求,以强于男性的权谋心机,一举夺得朝政大权,在权力之路上又进一大步。也就是说,带给慈禧太后巨大权势的并非同治皇帝,而是自己的果敢和权谋。

3、两宫并立以后,慈安太后又成了慈禧太后的最大制约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咸丰皇帝临终为防止日后出现“母后擅权”的不利局面,曾经“秘授朱谕一纸与慈安后”,并明确规定:“西宫若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

《满清外史》对这份密诏有着更为明确的说明:

迨至热河疾笃,始密书遗诏,付东宫钮祜禄氏曰:“西宫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并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全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赐死,以杜后患。”

不管如何,两宫皇太后并立以后,唯一能够对慈禧太后形成制约的就只剩下慈安太后这一位正宫太后。但骄横跋扈的慈禧太后并没有以极端手段除掉这个巨大障碍,而是在其面前“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恭敬有加、事事先禀明而后行。以至于让原本就“优于德”的慈安太后渐渐“不多闻外事,且辄静摄不出”,乃至逐渐出现慈禧太后独掌朝政大权的局面。

对待女人,慈禧太后有着独特的方式,也正是这种变换自如、因人而异的处事方式,才让慈禧太后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巅峰。

后记

不可否认,独子载淳为叶赫那拉氏赢得了咸丰皇帝更深一步的恩宠,也为其提供了夺取最高权力的理想平台。但是同治皇帝,只是慈禧太后走向成功的起点,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没有在“辛酉政变”中的政治手段,没有对待慈安太后的“恂恂不敢失礼”,也绝对无法实现她走向人生巅峰的梦想。

参考文献:《垂帘太后:慈禧》、《清实录·文宗实录》、《清代野史大观》、《翁同龢日记》、《清史稿·后妃列传》


正说清代十二朝


慈禧在大清皇宫里,并不受咸丰皇帝待见,慈禧却煞费苦心取悦皇后,后来,她又瞄准了特殊太监安德海,希望小安子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因为活好,把咸丰给玩死了。有开始勾引恭亲王亦欣,在亦欣的帮助下,得到了政权,成了慈禧太后。



德州小哥寻缘


笔者看来四个原因:

其一:姿色较好



慈禧本身的姿色也是在贵人里面算是比较不错的,咸丰皇帝本就是个好色之人,自然慈禧深得咸丰皇帝的喜爱。

其二:腹有诗书



慈禧不仅仅是外貌不错,也是有才华见识的。俗话说得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慈禧不仅仅是外貌吸引咸丰,内在的东西同样吸引着咸丰。

其三:排忧解难



当时的清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叛乱,鸦片战争等”咸丰也是焦头烂额,好在慈禧陪着他,为他分忧,甚至帮他批阅文书等。

其四:母凭子贵



咸丰在世时间很短,体弱多病,慈禧为他生了唯一的儿子“载淳”,后其子登基,自然慈禧的身份也水涨船高,与慈安一起被尊为“皇太后”。

以上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希望能帮到你


史努比行走历史


有才艺

宫里美貌女人太多,慈禧入宫很久连皇上面都未见到,更不要说皇上翻她的牌子。不过她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既然见不到皇帝,总要想个让皇帝见到的机会。因此,慈禧经常在宫里花园处唱一些江南小调。宫里能唱这种曲子的女人很少,除非专业学习过。

有一天咸丰皇帝在园中乘凉游玩,听到慈禧的江南小调,连忙寻着歌声走来,咸丰被慈禧美貌打动,当即翻牌,并赐慈禧为兰贵人。从慈禧被咸丰翻牌的史料记载看,慈禧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能想办法让咸丰发现自己,这就是本事。估计咸丰什么时候到园里,慈禧不买通太监恐怕连见面机会都没有。

慈禧不仅有唱歌才艺,还略懂文墨,能写会画,这在清朝里很少见。清朝女人并不像唐朝、宋朝女人那般开放有本事。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在宫中也存在。而慈禧由于有些文采,因此在伺候咸丰皇帝时,还代咸丰皇帝批阅奏折,后来甚至参与军机大事。这样有能力的女人皇帝能不喜欢。因此,慈禧才艺也是她受皇帝宠爱的一个重要因素。

遇到心善的女人

历朝历代,皇帝后宫地位高的除了太后,就是皇后。慈禧被封为贵人,以至于被封为懿贵妃,此时她并不是皇后,皇后是慈安的。两人地位悬殊很大,但比慈禧小两岁的慈安并不是一个吃醋的女人,也不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而且慈安心地善良,这是慈禧的万幸。如果慈禧遇到一个吃醋的皇后,两人地位悬殊大,那慈禧就不可能继续走下去。

慈禧很有心计,她不断讨好慈安皇后,皇后对慈禧印象特别好。当然慈禧讨好慈安的目的还是让她继续在皇帝面前替她美言。而慈安的确没少在咸丰皇帝面前说慈禧的好话,这也是咸丰宠爱慈禧的一个因素。如果在宫里,女人之间争风吃醋,宫里女人没人说慈禧好话,那慈禧想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很难。当然皇后作为皇帝正妻,说话最有分量。因此,慈禧命好,遇到一个心善的皇后,才有了自己上升的机会。

生下皇帝独苗

慈禧受咸丰皇帝宠爱还有一个硬件因素无人能比,她为咸丰生下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而且同治皇帝还是紫禁城内出生最后一位皇帝。母以子贵,慈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咸丰帝生前不少奏章便让慈禧代阅,因她书法不错,有“端腴”丰采,又“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慈禧于权力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兴趣与敏感,她津津有味地做着这一切,为咸丰帝出谋划策。日子一长,就对最高权力机构的一套运转模式了解得一清二楚,为日后的垂帘听政提供了便捷与基础。咸丰驾崩之后,慈禧用计谋,联合慈安、恭亲王发动政变,除掉了八大顾命大臣,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朝中大权。也开始享受宫中奢侈的生活。


小幽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她有着清朝后妃最长的封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刚入宫时只不过是一个贵人,她是如何一步步逆袭成为晚清的统治者的呢?下面,我简单的梳理一下。

咸丰时期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1853年晋封为懿嫔;

1856年她生下了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帝,所以晋封懿妃,1857年晋封懿贵妃;


同治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即将攻入北京之际,叶赫那拉氏跟随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后又给皇后和皇太子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能够相互牵制。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诛杀了赞襄政务王八大臣,夺取了政权,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此时的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光绪时期

1875年,同治帝崩逝,叶赫那拉氏便选择了她的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承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岁,官方说法为脑溢血,民间野史认为是慈禧所害,为把权利集中到自己手中。

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真正把所有大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


1889年,退隐颐和园,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廷所有用人行政,仍然是她说了算。

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宣统时期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当天被尊为太皇太后,第二天的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中国彻底结束了太后执政。




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跟小磊看历史


其实,慈禧当太后不算逆袭,是顺理成章的。

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慈禧入宫第四年就生了个儿子,而且还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在那个时代,不要说皇家了,就算普通地主家也是妥妥的地位猛涨啊!

咸丰帝这个人历来评价就不高,他是体弱多病,还贪恋美色。身子骨不行,还瞎折腾。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贪恋美色的咸丰,还就只留下一个儿子。母凭子贵嘛,慈禧能权倾朝野,儿子是第一大功臣。


除了儿子之外,慈禧还有没有其他优势?

当然有,比如美色。我们从慈禧老年的照片推测,她入宫时17岁,长相应该也是很标致的。清末民初冒出来的众多野史,也是无一例外的夸赞慈禧的美貌。比如那个英国军官埃德蒙·拜克豪斯,还言之凿凿的说自己是慈禧的情人,各种夸(十有八九是为了卖书)。再比如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算是近距离观察过慈禧,她就明确表示慈禧皮肤保养很好,有贵族气质,看起来仅仅像40多岁的人(其实已经60多了)。

至于裕德龄还有一些宫女的回忆,基本上都是一片赞叹。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认定,慈禧年轻的时候,长相还是很不错的。


个人认为,咸丰的后宫当中,慈禧还有一个大优势,就是善于权术。

(影视剧剧照)

这一点除了家庭教育因素外,肯定和天分有关。我们从后期两宫太后主政时期,她和慈安的不同表现就能看出来。都说慈禧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望,而她这种权力欲望的底气从哪来?肯定是自己真的善于权谋。

慈禧和慈安是同一批被选入宫的,可以肯定的说,咸丰更喜欢慈安。所以,慈安才在半年时间内,连升四级晋升为皇后。如果真的她能再生个皇子,那就真的没慈禧啥事了……

慈安成为皇后的时候,慈禧还是兰贵人,地位上肯定没法比。更为关键的是,此时的咸丰不仅钟情于自己的皇后,还有同一批选进来的其他嫔妃——慈禧的竞争对手又多又强大。

慈禧咸丰二年入宫,两年后才升了一级,成为嫔,应该是例行升迁,看来最初并不受宠。所以,必须想办法讨咸丰帝的欢心,才能有机会往上爬……这其中做了多少工作,咱们就不知道了,但是讨好皇上身边的太监,应该是少不了的。结果,咸丰四年升为嫔,第二年就怀上了皇子,第三年生下了载淳……

所以,绕来绕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生下咸丰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同治帝,才是慈禧最大的优势。


七追风


一个普通的女人进入皇室,然后进入皇权中心。离不开皇帝的帮助。慈禧也不例外,一开始慈禧入宫,只是一个贵人,算不得多高阶。



有一次,咸丰在院子里玩,看风景很开心。安德海知道皇帝心情很好。他暗中通知兰贵人。

安德烈海慢慢地把皇帝领到了兰贵人居住区附近。她唱了一首优美的江南曲调。原本心情不错的咸丰听到了这首歌,感觉很好。慈禧长得不错,还会唱歌,咸丰召幸了兰贵人。后来生下了皇子,她就离成功就差一步了。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的儿子被立为继承人。同时,第两位太后和八位大臣共同辅佐皇帝。咸丰认为他的权力已经得到了平衡。然而,慈禧劝说慈安太后一起推翻了八大臣。咸丰苦心孤诣的安排被打破了平衡。慈安太后不想太多地参与政治事务。所以大部分权力掌握在慈禧手中。


奇葩历史大观


清朝后期。皇帝的后代并不是很多。不像清朝前期和中期。而慈喜为咸丰生了一个儿子便是同治皇帝。所以地位就不一样了。再加上慈禧能够把握住机会,帮咸丰处理朝政,批阅奏章。又能吃苦。他的聪明才智在一定程度上为咸丰皇帝解忧。所以说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让她成为日后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统治中国半个世纪。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郭子的生活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慈禧,叶赫那拉氏,1852年入宫伺候咸丰皇帝的时候仅仅是一个贵人,1861年咸丰驾崩,入宫才9年的慈禧成为了皇太后,自此开始了其弄权的一生。

1、清朝后妃制度

《甄嬛传》、《延禧攻略》等等清宫剧将清朝后宫的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和前朝一样,后宫也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大一级压死人!

后宫最尊贵的当然是皇后,皇后之下是皇贵妃,魏璎珞最后就是皇贵妃;

皇贵妃之下是贵妃,注意皇贵妃和贵妃地位有着巨大的差异;

接下来依次为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所以兰贵人初进宫时位于第六级,其实能一下子做到贵人还是得益于她的姓——叶赫那拉氏!

2、母凭子贵

母凭子贵这个词用在慈禧身上最为贴切!

从嘉庆皇帝开始,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进入了直线滑坡阶段,乾隆生了17个儿子,到了嘉庆一下子变成5个,再到咸丰,竟然只有2个儿子,其中1个一出生就夭折了,只有爱新觉罗·载淳长大了,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而他的母亲就是慈禧!

同治出生后,慈禧马上被册封为懿妃,第二年又被册封为懿贵妃,从后宫的底层人物一跃而成为中层领导,而且随着其他妃嫔迟迟无法生下皇子,慈禧的地位越来越尊崇,因为如果没有其他皇子,那么慈禧生下的那个儿子必定是未来的皇帝,而慈禧必定是未来的皇太后。

咸丰也对给自己生下唯一儿子的懿贵妃相当宠爱,甚至还允许她对政事发表意见,从此时开始,慈禧接触前朝政治,慢慢培养起独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手段。

3、两代帝王的不争气

除了不能生育儿子,嘉庆之后的皇帝还有一个特点,都是英年早逝。

想当初康熙活了61岁,雍正也活了58岁,乾隆更是活了89岁,嘉庆也有61岁,那么咸丰呢?只活了31岁!然后只留下6岁的同治皇帝和野心勃勃的慈禧!虽然说他给同治留下了8位顾命大臣,但是这8个人的战斗力在慈禧以及恭亲王奕訢的联手下,瞬间灰飞烟灭,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咸丰驾崩时,正牌皇后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慈禧因为是同治的生母,所以加封为皇太后,虽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是按照礼法她的地位是在慈安之下的。

但是慈安太后个性仁厚,没有心机手段,所以名义上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大权都掌握在慈禧和恭亲王手中。

随着同治皇帝年岁渐长,16岁之后也开始亲政,虽然无法完全摆脱慈禧影响,但是只要有足够时间,大清的权力还是要交还到同治手中的,毕竟后宫干政历来被朝堂所反对。

但是同治也不争气,只活了19岁便驾崩了,一下子又出现了权力真空,慈禧乘虚而入,立了4岁的光绪皇帝,于是两宫太后顺理成章继续听政,慈安太后暴毙之后,慈禧大权独揽,此时的慈禧已经树大根深,光绪就算长大了也是她的傀儡。

4、巾帼不让须眉的慈禧

上面都是说的外在影响因素,慈禧本身的政治能力不容忽视。

从咸丰皇帝驾崩后,面对着8位顾命大臣,慈禧就想着夺权,她迅速找到了政治盟友恭亲王奕訢,用议政王的名头顺利拉其入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辛酉政变,诛杀肃顺等顾命大臣,然后搬出慈安太后,以两宫太后共同的名义宣布垂帘听政。

四年后,慈禧就让心腹弹劾奕訢,最后免除了其议政王的身份,于是朝中大权独归两宫太后。

在垂帘听政时期,慈禧重用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支持开展洋务运动,通过对新人的培植,朝堂上原有的势力被清楚,慈禧最终实现了大权独揽。

所以慈禧依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培育自己的势力,最终将朝堂变成她叶赫那拉氏的朝堂,到了光绪后期,慈禧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甚至在朝堂上听不到一点反对的意见,足见其手段。

所以,慈禧能从小小的兰贵人成长为大清帝国老佛爷,既有上天给她的恩赐,也有她自身的努力。女人轻易不玩政治,一旦玩起来全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其对手,武则天如此,慈禧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