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冷知识:“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典故冷知识:“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典故,其出处或背后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就拿“一问三不知”来说,问一件事,怎么就变成“三不知”了呢?今天科教授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常用却别有深意的语言典故。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咋开始的?过程啥样?最后咋样?

就像上面提到的,我们经常用“一问三不知”形容一个人啥也不知道。其中,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的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觉得对敌方情况了解不够清楚,所以不可轻举妄动,他对荀瑶说:

“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看来,“三不知”的本意是要提醒大家, 做事情之前看清事情的全貌,全面思考之后再做决策和执行。

除此之外, “三不知”后来还可以指装糊涂。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说:“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嗯……挺考验演技的。

“人不可貌相”中的“人”有谁?

好学的澹台灭明、品德高尚的卖油郎

大家经常用“人不可貌相”来反驳“以貌取人”,却很少有人知道第一个被这么说的人是谁。

《韩非子·显学》中曾记载,春秋末期有个鲁国武城人,复姓澹台,名灭明。他的长相比较特殊,不是帅出天际而是……丑。

他去拜孔子为师,孔子爱答不理。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有些失望,随后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终于,他自学成才后,四处游历讲学,名气传遍各诸侯国。孔子非常感慨,也有些懊悔地说道: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

后来,这句话就成了不要以貌取人、错失人才的提醒。

典故冷知识:“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澹台灭明非常励志了

此外,这个典故还与一个爱情故事有关。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说: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典故冷知识:“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故事讲的是一个没钱又不帅的小伙子秦重,与才女莘瑶琴相爱的经过。莘瑶琴落难之时想要自尽,以往追求过她的富家子弟无人理睬,只有卖油郎秦重肯出手相救,同时尊重并爱护她,最终,二人走到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秦重这个人物,表面上看是朴素平凡,但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品德心性却令人感动。这样的人物形象很好的诠释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小鸟依人”最早用来形容男人?

他是唐太宗的心头好

现在“小鸟依人”一般指女孩子娇小可爱、惹人怜惜, 但这个词最初却是用来形容男人的。

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品评当朝人物,评论到书法家褚遂良时,唐太宗说他“如飞鸟依人”。

其中,鸟指的很有可能是麻雀。《说文解字》说:“雀,依人小鸟也。”古人认为麻雀依人,只要是有人住的地方,麻雀就会找到吃的,所以它需要依人生活。

因为身份不同,唐太宗将褚遂良比喻为栖息在自己身边的小鸟,表示赏识怜爱。经过历史时代的更迭,“小鸟依人”的使用场景有了挺大变化,或许没变的是这份疼爱吧。

典故冷知识:“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汉语博大精深,寥寥数字的典故背后,有历史、有演变......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追溯到千百年前的生动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典故冷知识呢?欢迎留言告诉科教授。

央视科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