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造长城扫平百越,而且还平定了六国焚书坑儒。他是伟大的帝王还是残酷的暴君呢?

金刚玻璃心


从秦始皇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出生在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就是靠打仗为生。而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是一个讲究军功的国家。如果普通百姓不打仗不耕田,就无法在那个乱世存活下去。而秦始皇的出现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所有规则。使得百姓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存活下去。今天我们看那段历史。要把历史放在当年来看,不能用现在的目光去看。

秦始皇大一统的影响。

秦始皇是全国的君主。当时的秦国是处于一个分裂时期。而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是处于一个扩张的阶段。秦国历代君主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从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算起,到秦始皇,已经经过了七个皇帝。这七个皇帝或许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但他们对于整个秦国或者说整个天下,有着巨大而非凡的影响。他们统一天下的梦想没有完成,但在秦始皇的手上完成。

秦始皇从十几岁就开始当秦王。前面秦始皇因为年纪小不懂事,经常被野心家掌握朝权,就像是吕不韦和嫪毐发动的叛变。他们是秦国对外发展停滞了一段时期。秦始皇从成人之后就开始评定这些判断。将吕不韦流放到四川,将嫪毐杀死。彻底结束了秦国权臣执政的历史阶段。使得秦国有机会向外扩张。


秦始皇平定叛乱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平定六国。首先他决定要灭亡赵韩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阻碍了秦国东出的道路。王翦率领大军先是使用反间计,灭掉了赵国的李牧。而韩魏两个国家则相对较弱。使用的水灌的战术,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和韩国的都城。

楚国对于秦国来说还是比较难缠的。他们地方5000多里。拥有的土地十分广袤,人民十分多。从春秋时期就和秦国是大敌。秦国和楚国的国战也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信率领的20万大军,但是被项燕打败了。还是靠着王翦的60万大军。燕国则在灭亡韩赵魏之前就已经被李信消灭了。齐国已经陷入包围之中,自然不是秦军的对手。秦始皇就这样轻易地完成了统一天下的梦想。

焚书坑儒并没有历史那么残暴。

老年的秦始皇也曾犹豫过。毕竟太平时期和乱战乱时期不一样。和平时期的秦国需要和法家不一样的治国思想。秦始皇当时对诸子百家一一进行了考察。他觉得儒家挺适合秦国的。但是儒家又看不起秦始皇的嗜杀。在这种情况下的秦始皇也很犹豫。他决定用封禅泰山来考验他们。

封禅过程中的儒生们欺骗了秦始皇。他们没有多少才学。只是想着从秦始皇身上复仇。或者说是谋取钱财。这样的行为被秦始皇看在眼里。回到咸阳之后的秦始皇便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而被坑杀的那些不是儒生。那些都是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他们说能让秦始皇不老。结果却一个个的拿着钱财就跑。秦始皇对他们处以死亡之行。这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

修筑长城和扫平百越的历史功绩。

修筑长城并不是秦始皇开始的。这是从春秋时期就开始的防御北方戎狄的事情。秦始皇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各个国家的长城连成一片而已。刚说在当时死了很多人。刚说在当时死了很多人。但它的历史功绩却远远大于死亡人数。长城极其有效地防御了北方的匈奴。为长城后面的老百姓生活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所以说长城不能算做是秦始皇的暴政。

而扫平百越则是大一统的终极目标之一。秦始皇这个人是极其要强的。在他的眼睛里面容不得一点沙子。在扫平六国之后。百越成为了秦军新的目标。而百越之地和中原又有很大的不同。那里全是树木雨林气候等,都让秦军很不适应。秦始皇为了达到目地修建的灵渠,灵渠的修建使得秦军攻下了百阅,并在当地驻军。

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那里 秦始皇和秦军带来的先进文明改变了百越地区。那里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刀耕火种。能够大规模且普遍的使用铁制农具。这是秦始皇为他们带来的福利。而秦军的数量则是保障了他们地方的治安。所以说修建灵渠和征服百越不是一件暴政。


无根树花正孤


他是大一统中国的鼻祖,是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开拓者,是中华优秀灿烂历史文化的缔造者。

他是伟大的,中国史上不可多得的帝王。

战国时期,诸候间多年不断征战,造成社会动乱,百姓涂炭,民不聊生,整个社会一片混暗。人民心中早就呼唤着一位伟大帝王的出现,来结束这个动乱的世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从“七雄”中脱颖而出,而国富民强。为结束战乱平定六国及百越,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他亲手缔造了百万虎狼之师,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结束了支离破碎的乱局,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帝国。

大一统秦国建立后,为了便于国民的交流与交往,共享统一之便利,他先后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特别是为便于文化交流而统一文字,他不惜“焚书坑儒”,用強硬的手段推行了小篆文字的通用。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保障国泰民安,他又不惜倾国家之力,修筑阻断游牧民族侵扰的通道,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气势宏伟的长城。既保证了当时国家的长治久安,又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万世瑰宝,造就了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铁证,成为当今世界的罕世奇迹。虽说他笃信神灵,奢侈腐化,为自己修建阿房宫、秦陵地宫、守护其灵魂的兵马埇等。在当时也真的可说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站在今天或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他却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举世之功。你想,一个区区的兵马埇坑,就记载了二干多年前的中国文化,每年吸引上百万中外游客前去观看。那未,等到秦陵地宫哪日被揭开面纱,那恐怕真的要撼动整个世界了。若不是阿房宫被焚,你想它那恢宏的气势,豪华建筑,精美的雕塑装饰及琳琅满目的举世之宝,真的能让世界为之醉倒。

总之,虽说他没少痛遭历史文人的针砭,但无论是从他对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还是从灿烂历史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无论是从他对后世人们留下的无限启迪与遐思,还是从他给后人留下的富足精神和财富。他都不失是中国乃至世界史罕有的帝王,是中国的骄傲,是伟大的帝王。


马现合


伟大毋庸置疑,至于统治残暴更多是时代的原因,也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千古一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让中国真正意义上进行了统一。设立了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为后世两千年沿用。另外修建长城,抵御了游牧民族的频繁骚扰,又兴修水利、修驰道,无不是利在千秋。自秦始皇开始,中国版图核心地带便已经固定,至今没有改变。

残暴统治

但是他的残暴也是有目共睹,因为书生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意,而发起了焚书坑儒,造成了无辜百姓的死亡和典籍的消失,损失不可计量。秦朝以法学为尊,徭役繁重,轻罪重刑,这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时代造就了秦始皇,时代也选择了法家,后世王朝也多沿用了秦朝的统治措施,只是进行了演变和完善,总的来说,千古一帝没有疑问。


史知今


秦始皇有很多丰功伟绩,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同时“暴君,暴秦,”的帽子也被扣在头上,他也是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帝王。

横扫六国,统一海内, 秦始皇结束了战国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为后世灌输了一个国家大一统的思想,建立大秦帝国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确定了中央集权,建立的帝制,被后世沿用2000余年,直至清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现在郡县成省市县,统一文字,才能使中国文化博古通今,意义重大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道同距,为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修筑万里长城,绵延万里,至今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抵御北方胡族入侵,南征南越,将福建、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把该地区的纳入中国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

如此多的丰功伟绩,为何还有“暴君,暴秦”帽子,焚书坑儒被列为秦始皇一生最大的罪状,秦始皇为什么这样做那 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进而全国统一思想,这对于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作用很大,能保持国家高度思想统一,保持国家持久的统治这无可厚非,我们不能以我们现在人的思维,去评价那时候的历史事件,但却不得承认对后世儒家文化有所影响。

但是不得不说秦始皇晚年的暴政,,兵役赋役,苛捐杂税特别严重,自己追求长生之道,铸造空前绝后的皇陵,命徐福寻仙山,炼灵丹,以求长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建造的皇陵也要与在人间的一样,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如此帝王虽说有过,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千古一帝”当之无愧。


浑然—天成


感谢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第一次将郡县制应用到国家治理当中,使得统一的概念逐渐被认可。从这些层面来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伟大的皇帝,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

“奋六世之余烈”

公元前247年,嬴政在咸阳继承王位,在对内平定长信候嫪毐的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后,开始亲政。重用李斯、尉缭,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脚步。

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用了10年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君王,开始称皇帝。

安定帝国

刚刚建立的秦国并不安定,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国家的边境一直遭受到袭扰。

为了解决外患,嬴政再度发动了战争。大将蒙恬率军北上,出征匈奴,一战将匈奴人打怕了。为了避免匈奴人不断的袭扰,始皇命蒙恬将燕、赵、秦等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用以抵抗匈奴。

而另一方面,又有一支大军南下百越等地,去征讨百越等少数民族,这也是秦军损失最大的地方。秦末农民起义时,蒙恬的大军与驻扎在百越的军队都没有回到中原,否则项羽绝对不会赢得那么轻松。

维护国家的完整

国家统一后,嬴政又迎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虽然统一了,但是包括秦国在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货币,甚至是车辙都是不一样的。

这样也就造成了七个国家的人在交流以及互相交易的时候非常不方便,极大的阻碍了国家的发展,甚至是会衍发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始皇下定统一全国的文字、货币,使用统一制式的称量工具等,以此来促进各地的融合。

始皇还将全国各地的有学问的人请到咸阳,让他们做博士,但是六国的人并没有真心承认这个国家。

秦始皇即位的第三年前往山东封禅泰山,随行的儒生们因为封禅的过程而争吵不休,这让秦始皇明白六国没有真正的认同自己。真正激怒秦始皇的事淳于越的上书,请求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这让秦始皇明白要想让天下归心就必须控制思想,那么无关紧要的书籍就不能留,这也是焚书坑儒的原因。

小结

综上,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包括所谓的焚书坑儒。更何况,焚书坑儒保留了所有的医书、农业书籍等有关于日常生活的典籍,对历史进程并没有影响。而且秦始皇统一天下,使大一统初入人心,深深影响到了后世,厥功至伟,称其为千古第一帝毫不为过。


盛夏一抹清凉


秦始皇赢政,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历史上的秦始皇嬴政,自继承王位后,诸子百家、战国七雄,任何一个都希望能统一全国,但真正做到了是秦国,是嬴政的一统天下。他的伟大功绩主要是: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开创帝制,加强中央统治;修造万里长城,抵御外敌入侵;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统一文字和货币等等。此等功绩,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封建王朝能够做到,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与其比肩!

是秦始皇称帝后,主张“事皆决于法”,从而高扬起“法治主义”的大旗,以理天下。当然,对秦始皇来说,他所以无限钟情于“法治主义”,那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把“法治主义”看成是他的强力意志、优势意志、占有欲、权势欲的最充分的表现。但是他重视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而不象后来所谓的儒家以仁治国。正是汉武帝的竭力维护,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谬论,使之封建主义腐朽儒学之糟粕毒害贻误中国历史长达几千年,极大的阻碍了中国历史本应以法治国的民主化进程。

秦始皇致力于建立幅员辽阔的华夏帝国,他庄严宣布:“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说,如果没有秦始皇,就可能没有中国,也就没有了今天的华夏。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作为第一个完成华夏大一统的皇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历史证明这完全是子无虚有,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鲁迅先生在《华德焚书异同论》曾替秦始皇喊冤,他认为“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修造万里长城,并没有劳民伤财,而是把原六国所修长城连接起来;更没有所谓“孟姜女哭长城”之事。而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才获得了当今被称之为世界奇迹的盛誉。

以上铁的事实以及历史真象,无不证明了秦始皇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帝王,而根本不是所谓的残酷的封建暴君;是千秋伟业、功勋卓著的一代明君;更是光耀中华、流芳万世的“千古一帝”!








老刘


伟大的帝王和残暴是两个概念。仁慈的皇帝不一定就是伟大的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不代表了统一了就安定了。东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时的统一分裂了四五百年。

名义上虽还是东周,但早已是各自为政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体制和文化,并且已经根深蒂固。

秦始皇统一以后迅速的把各自的文化和体制进行了大整合,钱币的统一性便于经济的发展,利于老百姓的生活。

字体的统一性便于书写和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郡县制的设立,增加了中央的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修建长城防御外敌,对安定边关起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帝功绩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表达的。他绝对是千古一帝,一个伟大的帝王。

像明朝的嘉靖和万历二十年不上朝,他们比起秦始皇来那还叫皇帝吗?

秦始皇用短暂的一生做了别人几辈子做不成的事。对后世贡献和影响都是起了里程碑意义。

有人说他残暴,我认为是对他的一种诋毁,历史上比他残暴的皇帝多多了。朱元璋一个胡维庸案和蓝玉案牵连10几万人,历经10余年。

被后世誉为康乾盛世的文字狱又死了多少人,北齐从高洋开始一连几个皇帝有哪个不残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屠城都是几万几万的杀,还有很多皇帝更是数不胜数。

作为一个统治者,尤其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的统治者有一定的杀戮也是在所难免。

有句老话,一将功成万骨枯。别说是皇帝了,无论什么也改变不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称号。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任何一种杀戮都是罪恶的,哪怕是以国家的名义;

任何一种奴役人民的行为都是罪恶的,哪怕是以所谓的建立丰功伟绩的名义,何况还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任何一种以窒息人民的行为,作为手段而达到目的的都是最恶的,哪怕是以文明为借口的。

任何一种以狭隘民族主义,来泯灭人性的善良。或以罪恶的手段消灭罪恶,都是邪恶的。

我们不要把那些古老的所谓的丰功伟绩,以个人的名义来歌功颂德,歌颂的归功的应该是那些为此有所付出的广大人民,还有那背后值得沉痛的血腥。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古老文明的美丽,和那些美丽背后的心酸故事,都包含广大人民群众心血和生命,而非某个人的功劳。

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山水一样之间


世界上,最难评价的是人,不论古代和现在。咱们是说名人。

这个说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看来,可能会有截然迥异的评价,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评价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二是,大多数的人,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合体”,这就使人们对其评价的难度大大地增加。

秦始皇亦如是。

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远远观望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艳羡之情溢于言表。项羽见到秦始皇游会稽,说:“彼可取而代也。”丝毫不把始皇帝看在眼里。

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也是各执一端。当然,在汉以后儒家的眼里,秦皇肯定是仁义不施、暴虐专横了。

那么,能不能对秦始皇做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呢?应该可以——即,只能将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去考察;并从稍微长一些的历史进程对其功过作评价。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用十年横扫寰宇,剪灭六国,又当了十年始皇帝。

西汉贾谊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过秦论》。

其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毁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百多字,概括了始皇的一生,有好也有坏。

贾谊后面还有话,一言以蔽之,就是秦始皇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大的失败,就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则死后没多久,辉煌鼎盛的秦朝大厦,就轰然倒塌了。

始皇何以成功,贾谊说得很清楚,首先是“奋六世之余烈”。从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开始,连续六代秦王,并未改弦更张,嬴政,继承了六世先王的遗志,这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

商鞅变法,主要是重农、尚法、强兵。重农,开垦了大片耕地,使秦国的农业,明显发达于其他诸侯国;尚法,削弱了旧贵族,培植了新兴的封建势力;强兵,不在于武器和战法,而是凭军功分地封爵,是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实际上,对秦国还有过重大贡献的,是昭王在位时的国相范睢。他促成秦王亲政,赶走魏冉,不许太后擅权,实行远交近攻,建立职业军人的禁军,主张“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即牢牢控制占领的疆土。

尽管前260年,长平之战也令秦国遭受了重大损失,使其建立统一帝国的目标延缓了几十年,但打败赵国之后,秦国再也没有强敌。

秦王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位的,他所面临的,已经没有可与秦国匹敌的对手。

尽管如上所说,秦王嬴政的个人意志和性格,在其成就统一大业过程中,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如果他不是临危不惧,长信侯嫪毐叛乱的时候,可能已经就落败了。那年他22岁。

假设他性格过于懦弱,后来也不会毅然除掉仲父国相吕不韦。

征战十年,虽然六国对手已无昔日雄风,但狡猾和难缠程度并不减当年。

就是说,嬴政,是在前六世秦王积累的基础之上,加上个人的浓重色彩,才打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

从商周开始,已经不断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西周时的晋国,已在北部边界修建城墙,以御外侮。末年的平王,干脆被西戎赶到了洛阳。

贾谊说,秦皇统一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对于中原的政权和百姓来说,总体上是好事。但又似乎怨声载道,孟姜女哭长城未必是史实,可以算是一种评价。

再就是平百越,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还有焚书坑儒,等等。差不多都是毁誉参半。

究竟该怎样公允评价秦始皇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一个“资本人格化”的概念。在西方现代经济学中,尽管有不少经济学家扭扭捏捏,但实际上很看重以这个概念来评价和研究资本、资本所有人和管理人的作用。

其实,不妨把类似的概念,也借用到对战国时期人物的研究和评价上来。

就是说,秦齐楚燕韩赵魏的所有者或“法定代表人”们,不过都是一定“资本”的人格化。

区别在哪里,在于秦王嬴政,是秦国这块看似偏远但实际上农业相对发达这样的“资本”的人格化;而六国的君王,虽然基本上也都是新兴的封建制度“资本”人格了,不过,或者不够纯粹,或者程度较低。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发展到必须在向前进一步,彻底摆脱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程度。

因此,统一成为大趋势。

只有统一,才有可能抗御西北部游牧民族的侵略;也只有统一,才能应对黄河长江等水域频发的旱涝灾害。

不管秦王嬴政肚子里打什么算盘,但当其登上王位,且不是无所作为的话,他只能一往无前地这样干。这种似乎被内在规律所操纵,就是“时”和“势”的力量,也就是借用“资本人格化”要说明的道理。

秦始皇,是被时代的大势裹挟着前行的。

统一六国后,还要平定百越,这就是“资本逐利”的效果。如果假以时日,他不是半百病亡,难说他还会往哪里打。总之,只要有可能,大概他就不会停歇。

当然,他本人,也并非毫无主动。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都是他主动做的。

可是,这些事,别给他戴高帽,是他听了儒生们的忽悠,“改制”的结果。

战国时的邹衍,搞了一套“五行终始说”,大意是说,从黄帝开始,禹汤文王依次为“土木金火”四德。一些齐儒谏议始皇,秦当改制为“水德”。于是,始皇下诏:“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日德水,以为水德之始。”黄河都不叫黄河了,叫德水。同时,“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车同轨等等,是因为秦始皇迷信。客观上,反倒成了好事。

焚书,是嬴政的一大败笔。这是被李斯忽悠的。不过,商鞅变法的时候,也禁过《诗》《书》。

秦国虽然农业发达,但文化上却相对落后。从孝公开始,历代秦王即便不是文盲,也一定没读过多少书,他们不懂得如何统一人们的思想,很容易就被有些文化的像李斯这样的人牵着鼻子走了。

坑儒的事情,需要另说。一帮方士,骗秦皇可以寻到长生不老的秘方,后来他感觉受骗,就一忽隆活埋了几百人。这倒不是他有意禁绝儒学。

至于秦始皇严刑酷法、暴虐恣肆,有他的相当部分责任,也有后来儒学的夸大其词。

哪个君王对妨害到自己权势的人和事宽大柔和过么,其实没有。被儒家吹得天花乱坠的三代,比如西周,武王伐纣和周公平定“三监之乱”,那都是大开杀戒,“血流漂橹”的,看看《尚书》,就能明白。

还有说秦始皇大修宫殿,“以人从欲”,又有哪个皇帝不如此呢,除非形势局面不允许。

说到秦始皇四处巡游,不能说没有游山玩水成分,但更主要的,是他对各地的治理状况不放心,皇帝这个“法定代表人”属于“无限责任”,往往又信不过手下,不亲自巡游不行。


归纳一下——

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在西周之后,再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而且,从质和量上,都大大不同了——疆域面积增加很多,而且,彻底清扫了奴隶制的残余。这为随之而来的汉代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汉依秦制,实行的基本是秦朝的一整套制度。

秦皇所做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包括修秦道等等,尽管他有自己的目的,但客观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其他的事情,前面已经讲过了,焚书是大坏事;暴虐酷法未必只他这样干了。

怎么概括呢,不一定说秦始皇多么伟大,但讲是千古一帝绝对配得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几个属于一个级别。


一老沈一


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秦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一统六国,统一中国,消灭的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秦始皇的功劳主要体现在

(1)疆土上:修驰道,修长城,开疆拓土,北击匈奴,抵御外敌。南征百越,为后来的汉朝消灭隐患,也扩大了领土,为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基础。

(2)经济上:统一了货币、度量衡,

这样的好处就是使百姓们和商人都提供了方便,不用担心换来换去,解决了有钱买,却买不到东西的局面,使市场更加灵活。

(3)文化上:统一文字,全国统一使用“小篆”,之后又创立“隶书”,使汉字笔划的简化,不用担心别的国家看不懂字体而带来的麻烦,为之后奠定了基础。

(4)政策上: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周朝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地方治理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使之后的王朝也是用这种模式也一直流传下去。

这便是千古一帝的原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我们的后世有许多贡献,世界上没有多少人像秦始皇一样,做出这样的创举。

暴君

为什么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呢?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的过错,大兴土木,建皇陵,劳民伤财,秦始皇一直是按照法学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并不是儒学,实行仁政,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刑法:在秦朝,刑法严厉苛刻,没有人情味,令人闻风丧胆,一直实行暴政,这让很多百姓承受不了,连陈胜吴广,刘邦起义都是因为完不成任务是死罪,才不得已反叛的,但严厉的刑法也使秦朝管理的井井有序。

(2)政策:

统一六国后,一直使用劳役,让百姓不能够安居乐业,大兴土木,修长城,建皇陵,加上刑法,让百姓确实水深火热,经历了统一的战争还不能休养生息,继续劳役他们,毋庸置疑,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3)焚书:焚书坑儒不是一回事,而且焚书也李斯提出来的,焚书都是民间的书,民间只允许有法学,想使用愚民政策,禁止偷偷私学,统一思想。但是秦始皇焚的书还有备份在图书馆里面,并不是全部焚烧完,只把民间的收集起来焚书,真正的是项羽烧完的,攻打咸阳,一把大火把咸阳烧了。

(4)坑儒:坑儒是坑杀方士,并不是儒学弟子,当时,秦始老糊涂了,天天想长生不老,找来许多方士,来炼仙丹,那时候方士大多数是儒生。后来秦始皇被徐福,卢生等人骗了,大怒,要杀人那些人,于是就有了“坑儒”。

所以整体来看,秦始皇的功大于过,我们也应该看的全面,不能否定他的功绩,不能不认清他的过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个人认为秦始皇还是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