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村醫,我的戰場在村裡”

“我是村醫,我的戰場在村裡”

◀吳雲奕的警覺與細心,為村裡的疫情防控排除了不少險情

“我是村醫,我的戰場在村裡”

◀石獅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後繼續在家隔離,吳雲奕每天上門進行隨訪

“我是村醫,我的戰場在村裡”

黃麗霞兩口子都是村醫,堅守在抗疫一線

“我是村醫,我的戰場在村裡”

兩代人同時抗疫, 團聚的時間少之又少

“我是村醫,我的戰場在村裡”

疫情期間,王少雄入戶排查達3000多次,工作量巨大

  說起來,生活中的他們好像沒有名字,老人們稱呼,會說“某某村的那個先生”,還有的人叫他們張大夫、王大夫、李醫生、劉醫生。但這些五花八門又帶著些親暱的稱呼,又意味著他們身在基層,最貼近老百姓,是老百姓平時最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

  平常,他們在自己小小的衛生室裡,守護轄區村民的大健康。但疫情當前,他們處在分級診療的最前端,成為鄉村戰疫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村民“最後一米”的健康防護。他們不僅僅是村醫,甚至成為戰疫中“全村的希望”。本期報道,我們跟隨幾位村醫,走進他們的抗疫故事。

  1 石獅“首例”背後,一名村醫的預警

  2月4日18時09分,石獅市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吳先生治癒出院!聽到消息,寶蓋鎮後垵村村醫吳雲奕終於鬆了一口氣。當初,若不是發燒中的吳先生給吳雲奕打了一個電話,若不是吳雲奕多留了一個心眼,勸他趕緊就診,“後果難以想象!”事後回想起來,吳雲奕仍覺得有些慶幸。

  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吳先生一直是吳雲奕的隨訪對象。這些年,吳雲奕承擔著寶蓋鎮後垵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還扮演著“家庭醫生”角色,對村裡的慢性病患者統一管理,並定期進行隨訪。吳先生因此對吳雲奕十分熟悉,也十分信任。

  1月21日中午,吳雲奕突然接到了吳先生打來的電話,“我有點發燒,能幫我開點藥嗎?”聽聞吳先生對自己病情的描述,警覺的吳雲奕立馬想到,近幾天參加的石獅市總醫院寶蓋分院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訓會上,曾講解過類似的病狀特徵。又聯想到吳先生長期往返武漢做生意,便趕緊詢問他是否剛從疫區武漢回來。得到肯定回答後,吳雲奕立即勸說吳先生趕往石獅市總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接受全面排查。隨後又將這一情況向寶蓋分院報告。

  當天下午,吳先生在石獅市總醫院就診時的一系列臨床檢查顯示,症狀高度疑似新冠肺炎。

  也是在同一天下午,接到村醫和醫院上報疑似疫情情況後,快速反應的市衛健部門立即介入,開始對吳先生的家人,同時也是密切接觸者,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對吳先生的家及活動範圍進行全面消毒,最大限度減少可能產生的病毒傳播。

  6位密切接觸者被要求居家隔離,吳雲奕一天兩次,上門為他們監測體溫。聽說要被轉送到集中醫學觀察點進行隔離和醫學觀察,幾位密切接觸者的情緒有些波動,吳雲奕又與寶蓋鎮及後垵村幹部、派出所同志一道上門安撫,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24小時守在密切接觸者家,直到密切接觸者全部轉運。

  疫情防控開始進入最緊張和最關鍵的時期。

  後垵村村裡的發熱人員以及從武漢或疫情重點地區回來的人員成為嚴格監測身體健康的對象。村民們對此避之不及,吳雲奕卻想辦法靠近。他要第一時間篩查出異常人員,再由120急救車轉診到市醫共體定點醫院進一步篩查、診治。

  經歷了短暫的擔心和焦慮,後垵村村民情緒大多平穩,他們開始相信,只要老實待在家裡,配合村裡的措施,就能控制病毒蔓延。但不時出現的牴觸和抗拒情緒還是成了吳雲奕工作中的最大難點。“我只是飛機途經武漢上空,手機信號被捕捉了而已,你這是接觸了確診病人又來傳染給我”,一名從外地回鄉的人員幾次把上門為他監測體溫的吳雲奕攆出家門;聽說一名江西籍小女孩出現發燒症狀,吳雲奕輾轉找到她居住的地點,整整等了一個小時,把女孩的父母等了回來,反覆確認之後才排除了感染的可能……

  2月5日,石獅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吳先生治癒出院後,需要在家繼續隔離觀察14天,吳雲奕每天兩次,來到吳先生家中,繼續為他監測體溫,隨訪糖尿病、高血壓情況。吳先生一家專門就之前的情緒波動向吳雲奕致歉,並請求吳醫生做他們全家的家庭醫生。

  2 兩代人的戰“疫”日常

  十公里之外的祥芝鎮祥漁村,村醫黃麗霞也連續在抗疫一線奔忙了一個多月。情況特殊的是,她並不是一個人在戰“疫”,她的丈夫蔡加綿也是村醫,兒子、兒媳都是一線醫務人員。這一家,也因此成了當地村民熟知的“逆行者”之家、“抗疫”之家。

  黃麗霞與愛人在祥漁村開設村衛生室已有一二十年。疫情一出現,許多村醫都第一時間響應號召,投入了抗擊疫情的工作。黃麗霞心裡也著了急,一直想著要儘自己的一份力。但兒子蔡芳甲在石獅市總醫院急救科,兒媳在晉江安海鎮衛生院,小兩口一直在轉運密切接觸者的一線工作,如果老兩口再往外跑,家中快滿週歲的孫女就沒人照看了。商量過後,決定由蔡加綿留在衛生室,一邊照看孫女,一邊為有需求的村民看病。黃麗霞自己則上門入戶,開展工作。

  疫病防控工作任務緊急,責任重大,每天入戶摸排人員,開展疫情防控宣傳,交代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安撫村民情緒……如果哪個環節沒有做好,都有可能對疫情防控造成不利影響。黃麗霞心裡絲毫不敢怠慢,有時接到任務匆忙出門,一著急,三步並做兩步,從階梯上摔了下來,沒來得及撣撣灰塵,或看看是否受傷,就又跨上摩托車,趕赴現場了。

  一天兩次上門測體溫隨訪,最遠要到三四公里外的古浮,一天下來路途並不算短。偶爾遇到不配合的村民,經過不厭其煩的一次次解釋,大家對疫情也有了深刻的認識,開始主動配合他們完成檢查。現在轄區內回來多少人,從哪裡回來,住在哪裡,有沒有異常情況黃麗霞心裡都一清二楚。

  為保護家中年幼的孫女,黃麗霞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躲進衛生間裡洗澡換衣服;兒子蔡芳甲和兒媳也都是在單位完成一系列消毒後,才敢回家。也許是這陣子太久沒有見到父母,孩子只要看到爸爸媽媽,就緊緊黏在身上,不願撒手……

  一個多月來,黃麗霞家兩代四口人,身處不同崗位,各自擔責,但同為基層醫務工作者,他們又都能體會到基層的條件和工作的難度,一碰面交流最多的就是要保護好自己。

  3 人口大村裡的“海量”排查

  “體溫36.8℃,正常,平時要注意防寒保暖,如有發現不舒服情況請及時跟我聯繫,最近要呆在家裡並自覺落實好防疫措施。”3月10日下午,蚶江鎮水頭村59歲的村醫王少雄在入戶對居家隔離者小王測量體溫時,一再叮囑其千萬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水頭村是個人口大村,而且工廠多,如果算上外來人口,全村達到1萬多人。作為一名有著36年基層從業經驗的鄉村醫生,王少雄對水頭村的家家戶戶都十分熟悉。自疫情發生以來,王少雄一直奔走於村間,挨家挨戶隨訪,為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把好健康關口。

  “剛開始時,很多村民對新冠肺炎疫情知之甚少,不以為然。怎樣才能更好地說服村民,使他們知道疫情的嚴重性,自覺主動地保護自己,守護家園?”王少雄明白個人力量太小,要做好疫情防控還是需要集體的力量。為此,他主動融入到水頭村“疫情防控突擊隊”,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隊員們及志願者們進行相關培訓,利用村裡的“大喇叭”、發放宣傳單等方式進行宣傳。他還主動把聯繫方式提供給村民和外來流動人口,方便他們在緊急情況時聯繫。

  疫情發生以來,水頭村居家隔離者累計達200多人,王少雄每天2次入戶對隔離者測量體溫,總入戶次數達3000多次。儘管王少雄身患尿結石等疾病,卻忍受著因病情帶來的痛苦,依然堅守崗位,挨家挨戶、爬上爬下,未曾落下一人或少檢一次。他每天爬幾十層樓,累得像頭“老黃牛”,但是他毫無怨言,細心對待每位觀察和隨訪對象。

  王少雄認真執著及細心的態度,感動了部分隔離對象。甚至有隔離對象積極參與到防疫捐款、捐物中,也有一部分人從不理解到主動配合並且主動幫忙舉報從重點疫區來閩人員。抗疫一個多月來,水頭村的村民們看著王少雄兩鬢越來越多的銀髮,和他的家人一樣心疼不已,而他卻總是一笑置之。

  後記:

  “捲起褲腿能下田,背起藥箱能治病”,村醫的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滿足了大多數農村群眾的基本就醫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要,並極大改善了農村的健康衛生狀況。當前的一場疫情,又不難看出,以他們為網底的醫療衛生體系裡,前沿哨點作用明顯,分級診療井然有序。

  疫情當前,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當農村信息傳播相對不暢,村民對疫情認識不足、麻痺大意、防控意識相對較弱時,如吳雲奕、黃麗霞、王少雄一樣駐紮在石獅鄉村的200多名村醫,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奔赴在疫情防控“最後一公里”的路上,將疫情防控各項措施落細落實,成為了農村醫療衛生防疫戰線的第一道“堡壘”。

  3月6日,石獅最後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至此,石獅實現了病例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這樣的成績背後,我們不能忘記,還有“村醫”這一群體,正與疫情進行著抗爭與較量。

  (記者 謝豔 蘭良增 李榮鑫 通訊員 尤珊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