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商業是經濟形勢最直觀的晴雨表。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直白來說就是一定時期的經濟下行區間。藉著黃金週剛過去,我們梳理了近年來的一些商業數據,用數據和圖標,來看看所謂新常態下商業地產的真實情況。


一、零售市場在放緩

1.2011-2015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增速逐年下滑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2.細分品類表現:生鮮類增長,服飾類趨平,珠寶類下降,日用品略降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3.總體銷售額放緩

a.全國 54個重點城市 173家典型購物中心與百貨2015年合計銷售額 3248 億元,同比2014年 -0.5 % 。其中增長超過30%有8個項目,增長最多 + 63.6%;下降超過-30%有7個項目,最多下降 - 29.1%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b.購物中心與傳統百貨店比較,購物中心整體呈上升趨勢,上升項目57個,平均上升12.5%;而百貨店下降項目76個,平均下降約10%。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c.購物中心分化加劇,業績既有增長,也有下降,有點下降甚至到-30%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二、數據的真相:商業競爭日趨激烈


1.商業網點自相殘殺/電商衝擊/阿里佈局夫妻便利店、無人便利店

這一切加劇了競爭,然而競爭並沒有讓市場蛋糕加速變大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2.城鎮居民人均支出增速下降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3.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4.二胎政策使得出生率小幅回升,但新生人口仍快速下降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5.消費GDP佔比上升 但並沒有帶來零售總額增速同向增長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6.新零售的數據真相:“新零售”會讓零售業增長得更快嗎?

a.線上只是渠道、電商只是工具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b.“新零售”只是分蛋糕:改變的是零售蛋糕的分享份額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c.電商巨頭的業績雖然還在增長,但增速一路下滑

其實 電商也很怕,因為市場不會提供更大的增長空間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7.一二線城市真相 :

不同城市的商業體量不同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甚至過剩 一些城市已開業、在建項目、待建項目已經趨向嚴重過剩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一線城市購物中心平均超過 120家,購物中心平均面積 8萬平方米, 人均購物中心面積 0.55平方米,平均覆蓋人口< 14萬人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二線城市購物中心平均超過51家,購物中心平均面積超過12萬萬平方米,人均購物中心面積0.6平方米,平均靜態覆蓋人口21.6萬人/座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合肥市各商圈購物中心,最多 8個,最少1個,最多面積 100 萬平米,最少面積 5 萬平米

新常態下的商業地產



三、結束語

商業不是專業研究對象,就不做宏觀性的總結了,我已經按各個重要點已經了闡述。說下行業趨勢,目前還是商業還是各家在跑馬圈地,畢竟總量還在增加;一二線趨於飽和,所以下沉到三四線也是目前各家圈地的重點。相對於住宅這幾年限價會導致產品力的下降,核心商業還是有號召力和把控力的,相信產品力還是各家pk和研發的重點。產品力不侷限於產品和設計領域,新零售新商業等各種新玩法也是研發的重點。招商也再是利器,造商才是。我不需要招主力店,我自己生產主力店,我創造主力店,這才是核心競爭力。

然後是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

有沒有覺得和產業地產很像?其實未來拼的就是內容,內容就是行業深度,也是唯一的護城河。

商業的理解不夠深,且當拋磚引玉吧各位看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