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于天启七年接下了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烂摊子,当上了皇帝。此时的明朝已经内忧外患严重,朱由检继位后勤勤恳恳,甚至为了国家大事每日只睡两个时辰,一心想为明朝挽回一线生机,但奈何,大明帝国积重难返,大势已去。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外有大金的军队步步逼近,内有黄巾军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朝廷内部的党争也愈发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身为一国之君的朱由检自然也知道无力回天了。那为什么朱由检不提出南迁呢?因为朱由检是个很好面子的人,他贵为一国之君,怎么能提出南迁呢?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是个很贤惠的女子,她也对局势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周皇后对崇祯暗示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崇祯自然明白周皇后的心思,但碍于京都是祖宗的陵寝之地,又面对群臣的舆论,他始终没有将南迁的决定下达下来。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作为同一条船上的蚂蚱,群臣们为什么没有提出南迁的建议呢?首先,群臣不知道皇帝的心思,担心自己若贸然提出南迁,惹恼了皇帝,最终降罪于自己就得不偿失。其次,若是皇帝同意南迁,但皇帝必然会让人留守京都,万一这个被留守京都的人是自己,那不是自取灭亡吗?况且京都肯定是守不住的,到时候这个“京都失陷”的罪责肯定也是逃不了的。因为皇帝和群臣的心不在一起,所以南迁的事就一拖再拖。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既然南迁不成,又有群臣想了一个办法:先把皇子们迁到南京以防万一。大臣们提出这样一个折衷的办法,也是迫于无奈,假如京都失陷了,那皇子就可以在南京继承大统,也不至于落得亡国的结果。但是这一意见也被崇祯皇帝拒绝了,“我在位十来年都做不了什么大事,皇子们几个孩子又能做什么呢?”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不南迁,又不让太子们南迁,结果就是一家子人死守在京都,坐以待毙。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起义军将京城团团围住。十八日,崇祯帝朱由检和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他们看着烽火连天的城外,徘徊无语,哀叹连连。朱由检回宫后写到了诏书,命人把皇子们送往城外亲戚家避难。他对周皇后抱头痛哭道:“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听了也痛哭不已:“妾跟了陛下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如今陛下要妾去死,妾怎么敢不去?”说完便上吊自杀了。而后,朱由检又对袁贵妃说道:“你也一起去吧”。袁贵妃哭着向皇帝拜别后,也上吊自杀了。而后,他又流着泪对长公主说:“为什么你要投身到皇家来呢?”说完便挥刀将长公主砍死。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了京城。朱由检写下一封血书:“我今日的结果都是因为误信臣下,我死后也愧对列祖列宗,今日我会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由你们分割我的尸体,但请不要伤害百姓”。而后,他便登上煤山自缢了。

“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什么没有像宋朝一样南迁?

轰轰烈烈的大明帝国就此灭亡了。正如今日的议题,若是朱由检能提早南迁,或许还能在南部偏安一隅,暂且有一线生机。但是正因为他刚愎自用、好面子的缺点,导致了他一直没能南迁,错失了良机。纵观明史,朱由检算得上是明朝历史上贤明的君主了,但是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灭亡是历史的趋势,纵使他再勤政,他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