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德州!拓寬“招才路” 有智有謀

3月18日是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發揮更好的科技力量,我市今年將加大研究生工作站建設和柔性引進科技人才工作力度,多措並舉引進外智,為更多的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發揮重大作用。

據瞭解,今年我市將大力統籌“政府、高校、企業”合力,整合“導師、學生、企業家”資源,梳理企業技術需求,轉化高校科技成果,聯合攻關企業技術難題。全市將建設企業研究生工作站50家以上。進一步對接京津冀魯高校、科研院所,依託企業科技創新平臺,選拔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柔性選派到企業擔任週末科技特派員100名。同時,發揮中國新能源和生物產業引智試驗區平臺優勢,優化外國專家服務環境、提升國際科技合作層次,加大“外專雙百計劃”引才工程和“海外離岸創新基地”建設培植力度,努力擴大增量。

“數”說德州人才

2937人次

截至目前,市級以上人才工程認定高層次人才2937人次,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萬人計劃”專家等國家級人才86人次,山東省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省級人才1101人次,德州市現代產業領軍人才、假日專家等市級人才1750人次。

1288家

深入實施“一企一平臺”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創建市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1288家,其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平臺48家,山東省工程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級平臺488家,德州市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級平臺752家。

4屆+837個

自2016年起,我市連續舉辦4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累計組織7200餘家用人單位提供近3萬個崗位需求;邀請30多個國家、5000多名專家人才開展對接合作,簽約人才引進合作項目837個。

10倍

出臺《德州市“假日專家”工程實施辦法(試行)》,支持各類人才不變身份、不限時間,自由便捷地來德州創新創業,構建以用為本、靈活高效的柔性引才體系,打造“1小時人才圈”。2015年來,全市柔性引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215人,是歷史存量的近10倍,其中院士56人、合作項目91個。

150.5萬平

截至目前,全市共規劃建設685處人才公寓,竣工664處,完成建築面積150.5萬平方米、1.8萬套。

6.5億元

市級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從無到有,2013年首次設立2000萬元,2015年提高到每年1億元。2015年來,全市共兌現落實人才獎補資金6.5億元,其中市本級3.1億元。

30條

2015年11月,重磅推出《德州市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人才支撐計劃》,即

人才政策“黃金30條”,配套出臺28個實施細則,構建起有序銜接、全面覆蓋,錯位發展、梯次支持的政策體系,政策吸引力、社會影響力大幅提升。

以“黃金30條”為引領,近年來又先後出臺“人才改革25條”“企業家隊伍建設12條”“鄉村人才振興20條”“大學生引進17條”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48.3萬人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8.3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萬人,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比重達到13%。發掘培養國家級、省級高技能領軍人才220人,建成國家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14個,建立技工院校17所,為全市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撐。

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市先後出臺了人才政策“黃金30條”“鄉村人才振興20條”“大學生引進17條”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創建魯北人才改革試驗區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德州魯北人才改革試驗區成功獲批山東省試點,著力打造人才智力密集、創新創業活躍、人才流動順暢、公共服務便利、人才效益突出的“魯北智谷”。

我市發揮北依京津、南靠省會濟南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1小時人才圈”。出臺《德州市“假日專家”工程實施辦法》,支持各類人才不變身份、不轉戶口、不轉檔案、不限時間,自由便捷地來德州創新創業;支持用人單位通過顧問指導、技術合作、委託開發、成果轉化等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引才匯智。2019年,評選認定首批德州市“假日專家”19人,發放薪酬補貼38.2萬元,目前與我市合作的院士達到56人。自2013年起,我市策劃實施“現代產業首席專家”工程,先後引進創新創業團隊16個、高層次人才129名,遍佈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製造、現代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通過這些人才團隊,先後集聚技術骨幹914人,申請授權專利355項,獲得科技獎項102項,制定技術標準66項,實現銷售收入38.83億元,成為支撐我市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市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認定的高層次人才2937人次。其中:國家級86人次,省級1101人次,市級1750人次。從人才數量和質量實現了雙跨越,經濟發展與結構轉型實現了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