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軍院士:辦好“科學家之家”,激活學術創新因子

交匯點訊 日前國家科技部和國家教育部再次出手,破除“唯論文”的頑疾,要求發揮同行評議在高質量成果考核評價中的作用。學會作為最具學術共同體同行特性的學術社團,開啟學術評價的先河,在同行評價的獨特優勢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更好發揮學會作用,推動國家科學發展水平的攀升?記者就此採訪了本刊科學顧問、中科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王會軍,他告訴記者,自去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學會組織通則》出臺後,學會改革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

王會軍院士:辦好“科學家之家”,激活學術創新因子

辦好學會,學術期刊就有了內生動力

自2014年,王會軍擔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當時他就下定決心,讓中國氣象學會呈現出嶄新的“氣象”。

“學會組織的發展跟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本上是對應的。”王會軍介紹,“在這個平臺上,科技工作者們共同推動科學創新、學術交流、科技企業成長、科學普及,並承擔著國家發展建設的智庫。我們國家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亟需推動科技原始創新,推動高水平科技大家和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社會很多機構和組織都在不同層面發揮作用,但學會組織能起到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

“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是學會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王會軍博士在讀期間,已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美國能源部氣候變化合作研究,後來他成為了這個合作計劃的中方首席科學家。他還和挪威科學家共同創建了“竺可楨-南森國際研究中心”,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挪威科學家一起去研究氣候變化。

“學會推動國家科學發展水平的攀升,在國際上有非常成型的經驗。”談到學會工作,王會軍舉例已經有百年曆史的美國氣象學會。

“美國氣象學會並不依託於某個單位和組織,是獨立的社團法人。”王會軍說,沒有掛靠單位的美國氣象學會,在沒有政府資助和財政撥款的依賴下,卻可以很好地自我造血,激活學術創新活力的同時,甚至有可觀的盈利。

“美國氣象學會年會的交流規模和層次非常高,每個分會場都不乏全球頂尖科學家參加,也有很多企業參與合作,佈置展臺和資助相關獎項。”王會軍告訴記者,好的學術年會,就是絕佳的產學研合作平臺。除了美國氣象學會,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秋季年會有數千人去開會,去開會的學者都要繳納數百美元的會議註冊費。

學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成果交流和知識傳播。美國氣象學會幾十本雜誌,幾乎每本雜誌都是氣象學領域國際頂尖的。王會軍感慨地表示,中國科學家原創性的科學成果,很多會在這些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如果彩圖比較多,可能要交兩三萬美元的版面費。而雜誌印出來,國內學者想要閱讀,無論是購買其影印版,還是下載數據庫,通常又要花一筆錢。有了良好的聲譽,學會又可以請到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審稿,在這種良性循環下,這些雜誌越辦越好,學會也越辦越好。

國際上的高水平的期刊基本依託於全國性學會,辦不好學會自然也辦不成好的期刊。王會軍介紹,比如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的刊物《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學)的辦刊模式,打破了傳統辦刊模式,採用了交互式開放的模式。“傳統科學雜誌辦刊程序的審稿是封閉的,稿子投完,經過一審、二審、三審,通過以後進入發表程序。ACP的方式是,稿子投完後,直接投放到網頁上。所有科學家,只要有興趣,都可以評論這篇稿子,公開評審。”王會軍說,這相當於學者投稿的時候,就已經跟很多專家深度交流,這個雜誌在不到十年內就發展起來,影響因子早已經到了“一區”。

要把學術評價真正交給學術共同體

“我的夢想是將中國氣象學會變成中國氣象工作者之家。”王會軍說,中國氣象學會1924年在青島成立。我國是先有了中國氣象學會,後有了常規氣象觀測業務,中國氣象學會對我國氣象事業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學會掛靠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原有模式的問題逐漸浮現。”王會軍告訴記者,不少學會受掛靠單位行政管理體制影響和干預,形成了一種“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並沒有按照科學的規律對學會進行管理和建設,十分不利於科技社團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發展。落後的觀念,更導致了我國大多數學會的經營能力較弱。

科協改革鼓勵學會改變傳統的“掛靠”體制,正是因為發現了一系列不利於學會自主發展的問題。

王會軍舉例說,行政人員的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跟科學家思考問題的角度經常是不一樣的。比如個別學會設立獎項,評獎評優,往往不是組建專家委員會來嚴格、規範地評審,而是掛靠學會由行政領導去“主控”,在“行政包辦”背景下,學會的公信力就下降了。

王會軍院士:辦好“科學家之家”,激活學術創新因子

王會軍直陳,有些學會曾經的年會,主會場還好,分會場做報告的時候,全場就只有兩三個人了。如果學術年會辦成這樣,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堅決改變中國氣象學會這種情況,一定要把我們的學術年會變得有吸引力,讓氣象科技工作一線的人員瞭解到新的知識,新的學術創新點。”在這樣的考慮下,2015年,王會軍剛全職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不久,就立即牽頭組織召開了全國氣候系統研究學術研討會,44位特邀專家及十多位院士在座,37場學術報告聚焦當前熱點,每個分會的討論氣氛都非常熱烈。

“遵循科學規律,由科學家主導的學會,將會在科技創新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行政化的干擾、官僚主義是學會建設的障礙”,“中國氣象學會就仍然面臨著這些問題”王會軍說。

其實,行政化的干擾還體現在學術評價上,正確的學術評價是建立在同行評價、同行認可度上的;而行政化干擾下的學術評價就容易形成“唯論文”、“唯帽子”等現象。因此,要破除“四唯”也需要破除行政化干擾,把學術評價真正交給學術共同體,真正體現學術研究崇尚創新、崇尚突破的價值內涵。當然,破除舊的“四唯”也要避免走極端,矯枉過正並不可取,更不能形成新的“四唯”、“三唯”等等。重要的是,尊重科學規律,充分借鑑科技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把我國的學術評價工作做好,更好地推動科技事業發展。

變革在路上,學會需要進一步“鬆綁”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對學會組織寄予了很大的期待。”王會軍坦言,過去各個學會的管理方式五花八門,管理、運行很多都是不規範的。

一直以來,全國性科技學會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在中國科協下管理的全國性學會就有200多個,但目前學會尚未能在學術評價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在2016年3月27日印發並實施的《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中就已經提到:“全面改革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建立辦事機構掛靠單位動態調整機制,明確掛靠單位與學會權責關係,擴大無掛靠、無業務主管單位學會的試點範圍,著力打造運轉高效、規範有序的實體辦事機構。”

“目前大多數學會,或掛靠在大學、科研院所,或掛靠行政事業單位。一方面一些學會對脫鉤問題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配套政策缺失,學會也無從著手。”王會軍表示,中國科協2017年,2018年的文件都明確規定了學會規範性建設的若干要點,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出臺的《全國學會組織通則》,對學會組織的運行管理進行了明確規定,但這些與固有思維模式和行政化的老辦法相互矛盾,改革精神遭遇了現實的瓶頸,認真學習貫徹這一文件的要求對於全國學會組織的規範化建設,推動學會促進科學創新和交流、科學普及、人才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能夠將相關政策落地,推動學會組織改革?王會軍說,首先要支持學會按章按規獨立開展工作,破除行政化干擾,另外由於科協管理模式相對柔性鬆散,他建議學會組織可以建立聯絡員制度,更好地督促學會深化改革,及時反饋相關問題,跟蹤並幫助學會診斷問題。當行政干預過多的時候,必要的時候也應該有仲裁機構,更好地促進學會工作。

“新時代,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面臨絕佳的戰略機遇期,促進學會真正尋求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式,獨立開展工作,真正發揮其推動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作用,傳統思維需要突破,更多挑戰還在路上。”王會軍充滿期待。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