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骨子里对唢呐的热爱,执着文化的传承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该影片表现了社会改革、民心浮躁的年代,新老两代人对唢呐文化的传承。该片获得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吴天明先生是我们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他们这一代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的切合点。在反映现实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制约着、创造着人物形象。

《百鸟朝凤》该影片里面表现了父子情、师徒情、师兄情。但更过多得表现了焦师傅对唢呐文化的传承,匠人精神的高尚品德,骨子里的倔强与人格魅力。


《百鸟朝凤》骨子里对唢呐的热爱,执着文化的传承


01、父亲送游天鸣拜师学艺,寄托于希望

游天鸣的父亲从小想成为唢呐匠,但是由于生活的压迫,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把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带着儿子去找当有名的焦师傅拜师学艺。

在天明学艺之前他讲如何推崇喜欢唢呐,宁可打骂孩子、讨好欺骗焦师傅也要让孩子拜师学艺成功。游天鸣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唢呐刻在了脑海里,不管孩子小时候是否喜欢,总之刻在了骨子里。

长大后师傅告诉他:“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会收留你做徒弟吗?”游天鸣:“因为你老人家心善,怕我爸会把我打死。”焦师傅:“错,我收你做徒弟,是因为你的眼泪。”

可现在父亲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就像离开了避风遮雨的大树。对他的怨恨,顿时成了深深地依恋。

02、严师出高徒 、匠人精神、品德高尚

唢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乐器,正如焦师傅说的,不管在婚丧嫁娶中闹闹,还是在田间劳作中吹吹解解闷也是好的。

焦师傅要求天鸣拿着芦苇杆到河边把水吸上来,从短的到长的芦苇杆就仅仅这个动作就练了两个月,终于成功了。

蓝玉也是焦师傅的徒弟,他比天鸣悟性高,学东西十分快。师傅准备交蓝玉吹唢呐,师傅带着蓝玉和其他徒弟去接活,只留下天鸣一个人。天鸣在这个时候感到师傅抛弃了他,蓝玉还比他拜师之前,天鸣十分沮丧,但是没有放弃,慢慢磨炼自己的性子,始终坚守不放弃,为以后沉稳办事打下了基础。天鸣在这段时间里,了解不少关于唢呐的事情。

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影片中,天鸣和师傅第一次出任务在金庄葬礼上。金村长去世,他的儿子恳求焦师傅吹一首“百鸟朝凤”,焦师傅说不是钱的问题,他告诉徒弟是金村长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姓氏挤走,德行不够。

他不想因为几个钱,把唢呐这种氛围带坏,助长坏风气的产生。

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土匪,带领人修大坝被砍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此时焦师傅的身体已进入膏肓,吹唢呐时咳出了血,但还是继续演出,他是用生命吹唢呐,奏出壮丽的乐章。


《百鸟朝凤》骨子里对唢呐的热爱,执着文化的传承


03、唢呐文化的传承 ,忍受孤独寂寞

焦师傅挑选唢呐继承人,必须德行过关,最重要的是能忍耐住寂寞。他选中了游天鸣作为继承人,把唢呐精神的重任传递下去。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得到发展。

咱们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人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活发扬光大。

在焦家班成为游家班以后,时代也不断的变化,唢呐匠不再是像人们以前欢迎了,外来文化的侵入,人们的思想也改变了。

有时候他们接不到活,天鸣在接到一个发小的活时,有了足够的钱买了东西去看望师傅,诉说着心中的苦闷。师傅什么也没有说,拿出他的唢呐吹起来,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在他眼里只有对唢呐的热爱。


《百鸟朝凤》骨子里对唢呐的热爱,执着文化的传承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天鸣在师傅那里得到了答案,从此不再纠结内心的失望。虽然前景美好,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带着师兄重新接活吹唢呐时,遭到西洋乐器的冲击和搔首弄姿的美女的破坏,还有年轻小伙的嘲弄,最后在对垒的时候打起来了。

最后焦师傅在临终时用买牛的钱给天鸣,让他把唢呐戏场撑起来。天鸣发誓把唢呐发扬光大,其他的师兄弟已经被迫改行了,只有天鸣一个人在酷酷地坚持着唢呐文化的传承。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

在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这部电影给我们精神带来了冲击。焦师傅和天明在继承和宣扬我们的文化时,忍受了孤独寂寞,这样的人现实有很多。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听到更多的民间艺术家们的悠扬美妙的演出。

唢呐文化是我们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缩影,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