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佛法前引之识

说到识,要介绍下它的出处,在心上,有“心、意、识”。

心是个范畴,是个场所,一切的作用,都在它里面,即不拒变异的存在又为变异提供资源。既然是个场所,它就起到平台的作用。如果牵扯到善恶业、功用,那是将这平台拉下水了。

禅思:佛法前引之识

“心”之场所

《西游记》唐僧这个人物,对心的某些特点刻画得很形象。成天被白龙马驮着跑,既不会化缘,也不会降妖除魔。他和佛、菩萨因缘很深,在最危险时,都能平安无事。虽然什么也不会,却还成了佛。当然,小说有它戏剧化的一面,但心的不做、清净、范畴,他那四个徒弟修行的媒介,已经清晰了。镜中花非花,本无似有,这样就不随境转,而能转物了,叫大圆镜智,无处立处。

意,能动、能变、持久。它最大的特点是充满活力,永不停歇,它不是我们思维可感知的。心理学叫前意识、潜意识。“恒转如瀑流”,恒是久,转是不安,不能理解为变。一旦把幻实有,便有了幻中幻,更难出离了。瀑是水,势很大的水;流,更明确它的躁。它像那势力凶猛的瀑布,一刻不停歇地奔流,刹那刹那迁谢。还有另一层含义,流不离水,所以,动的是流,不动的是水。是不是很不习惯?但要慢慢适应。在生灭中,找到不生灭。

禅思:佛法前引之识

恒久

有动有变就有了动变的世界,动变的世界如水迁谢,自然有了种种差异,四大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镜中无物到大千世界,自然是染,好端端地转成了末那识。流动水止,这迁谢的水貌一下宁静了。这是平等,平等的不是差异,而是不生。动出的貌似差异、变迁,都是幻,是不有。流动水止,便是平等性智,无有一法可生。

识,它最形象具体。楞严经中所示五种:

见佛相好,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闻佛声教,忆持如来,秘密妙严;

闻法领解,悟妙明心,无所圆满,常住心地;

止散入寂,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

界外取证,得灭尽定,受想不行,成阿罗汉。

按识了别之力,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俱是与前五识同用,不俱是散位、梦中、狂乱、定中。

禅思:佛法前引之识

众生“苦”

每天的思绪,可控的、不可控的、有主动的、有不自主的、有对生(法)的、有对灭(法)的,都是它。它离我们最贴切,也是个无处不在、没有边际,而我们在此中沉浮、漂泊,活着痛苦挣扎,死了又沉不了底。下有三涂,上有无色,只有一味——苦味。众生在中,腥秽不净,轮转沉浮,故称识海。

心、意、识,比喻它们三个是等边三角形。学习佛法的人,可能听过“根尘相对,识生其中”,这里只做一点阐释。好比三间连着的屋子,中间屋子的墙,是用其它两间屋子的墙,中间是定义在“有”上的。那定义“无”上就对吗?当然也不是,但这体现出所依据理由的矛盾性。矛盾性不是佛法。

禅思:佛法前引之识

妙观察智

注意,不是说错,是说因两边有而中间有,因两边无而中间无,它是不定的、逼迫的、无自主的,也就是不成立的、没有的。我们的识心不服气,会说中间明明有啊。这用到无明了,说是有,实则无,却又很好用。

这里的好用,是不排斥现象的发生,也不是肯定现象的正确,是某个点,在特定条件下的体现。不实有,后来叫妙观察智,就是个尽职的记者,做着真实地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