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佛法前引之无明

佛教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间证明了它的过去,信息时代的今天,让佛法近在身边,但佛法也变得越来越熟悉而陌生。

禅思:佛法前引之无明

佛法在身边

人类文明的象征,就是这与众不同的脑容量。自从有了人类,好像所有的生命体都自然地降了级。当我们能力达到上限,有幸的话,遇到佛法,是件稀有的事。这是将这身躯注入灵魂的时刻到了。对境起心,奔逸徒劳,活着的躯壳该歇歇了。佛教是认识自我、完整自我的学习。我的笨拙,让我不知道从何处说起。内容可能是凌乱的、跳跃的。

它是个概念,里面的空间很大,可以填很多东西。了解一个概念,要有定义、公式,而且行得通。那么,这个概念便成立了。

禅思:佛法前引之无明

“我”窥“无明”

无明是很抽象的,需要差异得以体现,即使理解、掌握,也是得不到的。“得不到”是概念,“差异得以体现”是公式,运算方式就是将“无明”换成任何事物。

无明的发言人是“我”,法上为“我,法”二执,功用上是能所。“我”是执行者,“法”是规律,“我”以“法”的规律来执。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主动是能,被动是所。再产生相,一种是贪嗔痴,一种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因为“我”是无明的发言人,所以,也是无明的动能。贪嗔痴是无明的眼,七大是无明的腿,“我”用七大的腿一直在追赶贪嗔痴的眼所见的差异相,来证明“我”,实现“无明”。

用温度来做个比喻。温度是个概念,要用温度计来测量,用正负值来读数。而温度是不定的,也不可比,更不可捕捉。说是有,实则无,却又很好用。

温度(无明),温度计(我),测量(能所),正负值(差异),读数(证明、实现)。

禅思:佛法前引之无明

“无明/涅槃”

“无,不可得”不是没有。上面讲了,因为很好用,所以不是没有。它是有与没有以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它的这个状态,其实是脱离差异的。但无差异又为人所不知,非差异,非非差异(楞严经中显见不分)。

“无明”是很孤独的,又很胆小。这让它太容易害怕被伤害。所以它就用各种方式来阻止想触碰它的人。有人想征服它,它就迎合着你,用低头让人高傲;有人想占有它,它就用享受来迷惑人;有人想对它示友好,它就产生种种困难险阻,看看你是否真心;有人试着去理解它,它便给你一条死循环的路走,永远没有尽头,黑暗中只剩下那不见光的双眼和声声的心跳。

禅思:佛法前引之无明

“能所/定慧”

在欲望的眼里,它是猛兽,它是长着倒钩的荆棘,是不可攀越的高峰,它是充满瘴气的森林。但对于真心的人来说,它是可怜的小动物,是证明你那高尚信仰的阶梯,它不是“我”之外的“他”,因为它,你才真诚,才得以体现涅槃。这时的它,便化作了你,成了你,就是你。

无明/涅槃――→能所/定慧――→同(顽空/空)异(依正报/不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