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霸分享:如何打破注意力侷限,在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

我們學習了高效筆記法,幫助我們記憶和內化課堂上、書本上、會議講座上學到的知識。但是在讀書之外,大千世界能夠給到我們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練就一個更聰明、會思考的大腦,還需要去讀生活、讀世界。所以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探討:如何觀察生活。

哈佛學霸分享:如何打破注意力侷限,在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


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篇論文,標題叫做:《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科學家》。研究發現啊,兒童時期往往是我們是最具有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真可以有十萬個為什麼,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去聽一聽他們的問題,你會發現他們很多的問題都非常的有哲理和科學基礎:星星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小貓小狗會不會做夢?為什麼大海的水和湖水綠色不一樣?樹葉為什麼要在秋天就要變成黃色?

我經常在講,人從小到大,最開始的時候就有最原始的學習力,可是我們為什麼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喪失掉我們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呢? 我們又該怎樣從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細緻觀察、主動學習呢?

一、承認注意力的侷限性

學會觀察生活的前提,其實是要承認注意力的侷限性。我曾經提到過:我們的大腦沒有我們想象的聰明,我們真正看到的比我們以為的要少很多。

如果大家不相信,我們不妨來做一個練習:

我請大家現在閉上眼睛回憶一下你自己居住的小區:

你家樓下的人行道上有沒有種花?種了什麼顏色的花?種了多少種花?它們現在是開了還是沒開?

我相信很多人都需要回憶好一會兒,而且可能還錯了一大半。

所以我說,我們每一個人的觀察能力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在生活中很多熟悉的場景中,我們會以為自己什麼都看到了、都知道了,但是往往會忽略很多細節,而這些細節裡,其實蘊含了非常多的有效信息和知識。

比如:水是怎麼從洗手池的下水口流出去的呢?是直線形的嗎?還是旋轉的呢?如果是旋轉的,那又是什麼方向呢?

我們每一個人天天都會洗臉洗手,但我敢打包票,很多人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仔細看過水是怎麼進入下水道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暫停,去觀察一下。答案我稍後來揭曉。

現在,我們知道了注意力有它的侷限性,也知道了在生活中會錯過很多有效信息的細節,那我們應該如何有意識地去捕捉生活中這些細節呢?我給大家兩個建議:

1. 在外出行的時候,放下電子產品,多觀察、多思考

哈佛學霸分享:如何打破注意力侷限,在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


一直到讀大學之前,我的父母都特別喜歡帶我出去玩,每次花在路途上的時間又很多。所以每次出去坐火車、汽車的時候,我可能就會看看書啊,玩玩手機啊,打發打發時間。

有一次,我照例在後座用手機刷微博,我記得非常清楚,我的父親就責備了我,他還挺生氣地對我說:把手機放下。

我當時非常地委屈,我心想,我們現在在車上啥事都沒辦法幹,你們也沒在和我說話,我看會兒手機又怎麼了呢?還能看點新聞,吸收點信息。


但是我父親後來和我說的話讓我影響非常深刻。他說,我們花錢、花時間帶你出來玩,就是希望你能夠多觀察、多感受不一樣的環境和文化的。你現在把頭埋在手機裡,那還不如就在家裡床上待著,出來還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現在想來確實是這樣。所以我非常建議大家,上下班擠地鐵的時候,或者外出辦事的時候,給自己一些遠離電子產品、把目光放到環境裡的時間。

2. 有意識地觀察練習

什麼叫做有意識地觀察練習?

大家如果有空的話,可以花1個小時嘗試一下。你就帶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去自己最喜歡的餐廳,找一個角落坐下。然後這一個小時,什麼都不需要做,就去觀察:

餐廳的陳列是怎麼樣的?

都有哪些人來吃飯?

他們的行為是什麼樣的?

餐廳裡的餐具是什麼樣的?

……

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你以前根本沒有發現的信息湧現出來。

當然,我們觀察生活得到的這些細節和信息並不一定當下就有用處,但是如果我們能在觀察之後去進行思考和總結,那麼我們就能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

二、觀察—總結 --- 思考,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

哈佛學霸分享:如何打破注意力侷限,在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


那麼怎樣從觀察走到思考呢?很簡單,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

回到我之前問大家的問題:水是怎麼從下水口流出的?如果你觀察過,你會發現:在國內,它是以順時針的方向旋轉流下去的。

如果你做到了觀察這一步,可能這就變成了一個好玩的冷門知識點, 但是如果你能夠像孩子那樣,用一種探究和好奇的精神去探索這個發現,去多去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它會順勢針旋轉流出?

你再去做深入的總結和探究,就會發現:原來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地區,水是順時針轉動的,而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則是逆時針,赤道上,水是直線向下流的,而這些現象其實和我們的地球自轉以及慣性定理是密不可分的。從這麼一個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中,你就可以學會“地轉偏向力”這個知識點。

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它可以很好的讓我們去收穫新的知識,甚至誕生新的創意。

比如我剛剛讓大家做的觀察練習,我邀請大家在自己最喜歡的餐館坐一個小時,絕對不是為了觀察而觀察。而是通過觀察去總結思考:這個餐廳為什麼收人歡迎?它還有什麼欠缺之處?客人還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的?

如果大家能夠總結這些思考的答案,可能你就可以從這些細節之中發現商機,去創造出下一個星巴克、下一個移動充電寶等等等等。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我們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非常瞭解。永葆好奇,萬事存疑,可以讓我們從生活中學到很多很多。

三、把所有人和事都當做老師

從生活中學習的第三個要素就是:把所有的人和事物都當做是你的老師。

什麼意思?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感觸非常深的例子,我在哈佛有個好朋友,有一天我跟她吐槽,提到原來有個同學,成績很好,文筆也不錯,但是退了學去做自媒體了,開了一個情感類的公眾號,每天寫什麼追男生、買奢侈品……這樣“情呀、愛呀”的文章我覺得真的沒有什麼營養,用戶花三五分鐘看完一篇文章沒有收穫任何的價值,但是她居然能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漲粉漲到好幾百萬,我真的是覺得莫名其妙。

我這麼隨意的一說,但她的反應就讓我特別的震驚。她第一反應不是跟我一起抱怨,而是很興奮地問我說“你能不能把這個公眾號推給我?你能不能把你同學介紹給我?我要向她學習下怎麼能夠寫出這麼受歡迎的文章”。

當下我就真的非常慚愧。因為我發現自己其實一直在以一種主觀偏見的角度在看待這位博主,但是同樣的一件事,她卻能夠觀察到學習的機會。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那些只有比你年齡大,比你閱歷深,比你更有成就的人才能成為你的老師。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只要你願意靜下心來跟不同的人去溝通,去聊一聊,你真的會有很多新的發現,也會更好的抓住生活中每一個機遇。

所以,放低姿態,以一種學習性的心態去面對和擁抱你接觸到的所有的人和事,而不要單純的去敬仰那些社會地位比你高,資歷比你高的人。在這樣的狀態下,我相信任何人和事物都能夠為你提供營養。

四、不把習慣和習俗當真理

觀察生活需要做到的第四點就是:不要把生活中一切的習以為常當作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