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愛情片,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是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納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

這部影片我看了很多遍,其中男女主的愛情經歷格外打動我。顯而易見,女主伊麗莎白是位善良活潑、愛恨分明且極其愛笑的姑娘,她出生在英國鄉鎮中資產階級家庭,但她對愛情以及婚姻有自己的觀點,她沒有受母親的影響,她反對因為金錢而結婚。

伊麗莎白出生不算高貴,但她骨子裡有傲氣有主見,有不願隨波逐流的決心,所以她才在初見時,對達西先生表現出來的冷漠傲慢嗤之以鼻,即便他一年收入有一萬英鎊的收入、擁有半個德貝郡。

影片中伊麗莎白幾姐妹的感情線是交織在一起的,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感情也隨之起伏。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初見印象不佳,他的傲慢讓她有了偏見。


伊麗莎白的母親班納特太太是位輕率的女人,對她來說沒有禮節與美德可言,她不關心女兒們的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因為她唯一的困擾就是怎麼把女兒們全部嫁出去。

所以當得知一年收入有五千英鎊的單身漢彬格萊先生的到來時,他就成為伊麗莎白母親班納特太太的目標。

也是在去見彬格萊先生的舞會上,伊麗莎白第一次見到達西先生。這次見面印象並不好,初見第一眼,達西先生冷漠的表情就讓伊麗莎白覺得——他看上去挺痛苦。

達西先生也在見過伊麗莎白後直接得出結論——伊麗莎白沒有漂亮到打動他的心。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我想詩是愛情之花的露水,多美啊,如磐石的愛情。”


“但是如果只是曖昧的喜好,一首乏味的十四行詩會毀了它。”


“那麼,你推薦用什麼來鼓勵愛情呢?”


“跳舞,即使舞伴長得只是可以。”


在舞蹈結束後,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有以上一段對話。這是兩人第一次矛盾,看是是藉助伊麗莎白大姐曾經的愛情來的一段小討論,其實在其中伊麗莎白充分表示了自己對達西先生傲慢態度的不滿,以及對達西先生那句“她沒有漂亮到打動他的心”的回應。

這裡就已經埋下了傲慢和偏見的種子。達西先生的冷漠傲慢在伊麗莎白心裡留下痕跡,讓她認為達西先生就是一個傲慢無禮的人。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也是因為達西先生在第一次見面就給伊麗莎白留下了傲慢無禮的印象,所以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她對達西先生都有不小的偏見。


誤會更深,情感有了新變化。


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第二次見面完全是因為伊麗莎白的姐姐,伊麗莎白去探望自己的姐姐,和達西先生有了新的碰撞。

在面對達西先生一如既往的驕傲時,伊麗莎白直接提出——

“你是否太驕傲了些,達西先生?你認為驕傲是缺點還是優點?”


“說不好。”


“我們在試著找出你的缺點。”


“別人的愚蠢和過錯我本應該趕快忘掉,卻偏偏忘不掉,人家得罪了我,我也忘不掉,我對於某個人一旦沒有了好感,就永遠沒有好感了。”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在這裡時,我想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傲慢有了新的認識,她認定他是一個傲慢的貴族,她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她很不喜歡他的傲慢。

但在她們一家人駕馬車離開時,在伊麗莎白上馬車時,達西先生主動攙扶她,兩人相握的手有一個局部特寫,雖然這之間兩人沒有一句交談,但顯然伊麗莎白很意外。

伊麗莎白上馬車後有個細節,是達西先生手部的一個特寫,他緊張的張了張手指,以此可以看出,他的內心也有波瀾。

這個小小的舉動,為兩人後面的感情線留下了基礎,達西先生的主動攙扶,預示著在這段感情中,他是先動心先開口的那個。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在我看來,達西先生對伊麗莎白應該是一見鍾情,在他們第一次見面的舞會上,女孩子成群結隊,可他記住了伊麗莎白,即便他覺得她沒有漂亮到打動他的心。或許是出身於貴族,他身上總是帶著股驕傲,這股驕傲讓伊麗莎白不滿,也讓他自己受限,沒法直接向一位不是自己同階層的姑娘示愛。


受人挑唆,一波三折


軍官韋翰先生的出現,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好感降到極低,因為韋翰先生說了很多達西的壞話,並且讓伊麗莎白相信了。

從影片中來看,達西先生是在一步一步靠近伊麗莎白的,從最初的傲慢交談,到後來牽手攙扶伊麗莎白上馬車,再到舞會上主動約伊麗莎白跳舞,他在一步步靠近伊麗莎白。

相對於達西先生的靠近,伊麗莎白則還深陷在對他的偏見裡。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我聽到人家對你的看法及不一致,叫我不知道相信誰的話才好。”


“我希望將來我能讓你對我有更清晰的認識。”


從這段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誤解更深了,但達西先生則已經快要愛上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對愛情有自己的看法和堅持,這從她拒絕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時就可以看出來,她想要的愛情一定是幸福的,而不只是看對方將要繼承的財產有多少。

伊麗莎白足夠有主見,也足夠勇敢,她敢違背母親的意願拒絕柯林斯先生的求婚,也敢在姐姐吉英感情出現問題時替她出謀劃策,勸她勇敢追愛。也正因為她這樣的性格,奠定了後面她敢於衝破阻礙和達西先生勇敢在一起的美好結局。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達西求婚被拒絕,伊麗莎白的偏見達到頂端


在羅新斯花園,達西先生的感情表達更明顯。

  • 第一次,在伊麗莎白彈鋼琴時,他解釋了在初次見面的舞會上自己不跳舞的原因——“我沒有那種本領,遇到向來不認識的人也能盡情談笑。”


  • 第二次,在柯林斯夫婦的房子裡,達西先生突然闖進來找伊麗莎白,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滿臉都是緊張和侷促。


  • 第三次,在雨後花園裡,達西先生勇敢表達自己的心意,他對伊麗莎白說了“我愛你”。可只得到伊麗莎白的拒絕,因為此時,她已經從達西先生朋友的口中,瞭解到姐姐吉英和彬格萊先生婚事被拆散是因為達西先生的插手。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很顯然,伊麗莎白拒絕達西先生並不只是因為姐姐吉英,還因為達西先生口中的階級差距,伊麗莎白覺得自己並未得到尊重,太多的事情讓她對達西先生的偏見越來越深。

心理學上還有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傲慢與偏見》的時代背景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在當時的英國,各階層等級分明,並且在那時,受社會風潮的影響,女孩的地位低,大多數女人的願望就是找個好人結婚。

伊麗莎白作為一個鄉紳的女兒,面對達西先生這種青年貴族,自然認為他同其他貴族一樣,有著高高在上的驕傲,事實上達西的表現也給了伊麗莎白這樣的感覺。伊麗莎白有主見有性格,她不能容忍達西看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她對達西的偏見,不光來自達西的表現,還來自於對貴族歷來傲慢的刻板印象。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解開誤會,正視感情


求婚被拒大吵後,達西給伊麗莎白寫了一封信,信裡解釋了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兩個誤會。誤會的解開為兩人情感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伊麗莎白開始正確認識達西先生,達西的傲慢和伊麗莎白的偏見都在逐漸瓦解。

達西先生幫忙找到了伊麗莎白的妹妹麗迪雅,並且給了他們婚禮的費用和韋翰在軍隊的委託金,讓麗迪雅有了和韋翰的婚姻這件事,是伊麗莎白對他重新認識的一個拐點,她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沒有看到真相。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此刻在伊麗莎白心中,對達西先生的愛意已經高於對他的偏見,偏見隨著真相而瓦解,愛意則愈加深厚。

在面對達西先生的伯母凱瑟琳夫人的質問時,伊麗莎白直接坦言——她不能答應永遠不和達西訂婚。

這就是伊麗莎白,當她自己沒想清楚時,她能果斷拒絕達西的求婚;當她想清楚時,即便是面對貴婦的逼迫,她也敢正視自己的內心。

所以,當達西先生再次表白時,伊麗莎白沒有猶豫,勇敢答應他的求婚,最終兩個人得到了美好的愛情。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其實在今天看來,《傲慢與偏見》這部愛情小說,像極了灰姑娘和豪門王子的故事。伊麗莎白的驕傲堅持、主見善良,都像是偶像劇女主該有的光環;而達西先生的背景財富、形象性格,也像偶像劇男主的人設設定。

但這樣一部小說,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價值觀和愛情觀。在當時,女性最大的目標可能就是嫁個不錯的人,這點從伊麗莎白母親班納特太太以及她的好友夏洛特身上就能看出來,所以在這其中,伊麗莎白對愛情的追求才尤為可貴。

伊麗莎白對婚姻的態度反映了作者想表達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

婚姻的價值觀因人而異,影片中伊麗莎白、她的好友夏洛特、她的妹妹麗迪雅等,都代表著不同的婚姻觀。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戀愛過程體現了婚姻真正的價值,愛是婚姻的基礎,愛打破了達西的傲慢、伊麗莎白的偏見,還打破了兩人之間的階級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