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五十分之一,典型的一天

在五十多天的隔離裡,這不是最好的一天,也不是最壞的一天,這是最典型的一天。

池莉:五十分之一,典型的一天


這不是最壞的一天,在五十多天的隔離裡。

這不是最好的一天,在五十多天的隔離裡。

五十多天往六十天奔了,哪一天解封?還是一個變數。醫院還有上萬確診病例。可喜的是新增病例逐步減少。“新增”成為千百萬人的置頂詞,每天睜開眼睛就想看到它。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是武漢?為什麼是我?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傳染病已經超出了我們對傳染和病的理解。生活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生活經驗。世界也已經超出了我們的世界觀。蝸居於四面圍牆小小斗室,四肢受限,大腦活躍,一不當心就會引發追問。可是,追問有意義嗎?追問無意義。追問常常四面碰壁,紛紛落地,還是囿於自家的斗室之中。如果說五十多天好難過,最難過的在心裡。

正如武漢許多人都發明瞭自己的抗疫神器,我的神器應該是最笨拙的:類似鴕鳥政策。既然網絡傳播的引擎優先特性,特別容易利用人們的天性——天生喜歡注意顯著的事物、強烈的情緒、誇張的詞語、聳聽的危言、語驚四座的輕率結論,以騙取點擊與收割流量,那麼,我高度節制刷屏。既然我對漫天信息的真假不掌握,那麼,我掌握自己的手指:直接刪除某些,選擇點擊某些。先質疑,再信任,三思後行,以免自己負反饋過強,成天膽戰心驚。

池莉:五十分之一,典型的一天

這不是最好的一天。也不是最壞的一天,這是最典型的一天:

早晨:噩夢醒來是早晨。要愣怔好一會。夢的殘片裡,往往還有新冠病毒殘害人類的種種罪行。我得擺脫它,祛除它。動起我的胳膊腿,動起來! 活動起來!從湧泉到丹田,再往上到啞門到印堂,按摩穴位——我用中醫護體,用西醫治病。

然後:打開手機。頗有節制但肯定要看。主要是全家老少親朋好友都在這裡。直接刪除了不少信息以後的信息,還是足以令腦海萬馬奔騰。再愣怔好一會兒。

然後:團菜。團菜與網購,忙起來!“團”字空前火,具有多功能:名詞是蔬菜團水果團排骨團。動詞是開團了,團到沒?生活中有各種缺乏,就有各種的團。團了這個團,再團那個團。接龍。掃碼支付。發截圖。核對。一遍又一遍。眼花繚亂。感謝飢餓!假如沒有吃飯的動力,漫長的居家隔離將不堪設想。

然後:前天團的蔬菜到了。一到就是一大袋,十幾斤,五六種。面臨巨大考驗:冰箱就一隻,空間就這麼大,如何分層疊放,才能夠全部塞進去。不同蔬菜如何不同打理與包裝,才能經久耐吃?土豆有發芽跡象,不行!防微杜漸,挖掉芽芽,用火烤烤,保鮮膜單個包裝,擱冰箱7度處。每一粒糧食都不可以浪費!

然後:消毒。用注射器準確配好84消毒液。室內進出口各處,室外公共樓梯間電梯間,一一噴灑消毒。重點是衛生間與馬桶。據說有糞口傳染,但是一直未見化糞池與管道排查,我只得排查自家,堵塞所有地漏,不怕一萬隻怕萬一。

池莉:五十分之一,典型的一天

午後時光:報平安與問平安時刻。每天與父母電話,與親朋好友微信,叮囑一線醫生朋友做好個人防護,請染病住院的朋友加油啊康復啊。還有遠方的,國外的,平時都不大會緊密聯繫的,現在幾乎每天問候,不見字不放心。

然後:在夜色中靜坐,遠望空茫,心中冉冉升起祝福的默唸——我在用我今天的全部存在去感知人類善意,送給你們;我在用我這一天的全部行為作為祈求,送給你們:平安!請你們務必平安——@所有人!

夜晚:22點之前關掉手機。聽聽音樂看看書寫寫筆記。努力入睡,希望不再有噩夢。但願一切智慧與黎明同醒。

(池莉 寫於2020年3月1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