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得姓考

我國譜牒,歷史悠遠,早在殷商甲骨文辭中已可窺見其端緒,正式譜牒肇始周朝。《世本》被尊稱為譜牒之鼻祖。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雖有譜乘和史籍記載,但風雨滄桑,社會制度變革,譜籍廢失,失而復修,修而復失。到了清代,聯修寄修之譜增多,同名同號的支祖也有,加之交通不便,資料不全,有的僅憑殘篇缺簡或傳說資料,或有小宗依附大宗,小祠依附大祠者,以致出現昭穆混亂,世系搞錯。這種現象,就是在今天條件比以前優越、交通方便、海內外可溝通,資料也比以前充足,要把數千年的“淵源世系”搞個水落石出,一處不錯,也不可能。但我們想方設法,追根溯源,認真查閱《張氏源流》、《張氏公譜世系表》、《張氏宗支考》、《張氏世居地考》、《曲江集考》、《中華姓氏通史》、《元和姓纂》、《張氏譜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譜》、《國語·晉語》、《大戴禮記》、《左傳》、《溯考》、《史記》、《辭源》等。將不懂的問題,或多譜記載不一而又有爭議的問題記述下來,諸如:張姓得姓始祖究竟是誰(有揮公說、湯王之子說、解張說、諸葛亮賜姓說……)?揮公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張姓最早源於河北冀州(清河)?山西太原?還是河南濮陽?便致函請問張森霖和張煥書兩位宗親。張森霖宗親是福建省張氏委員會《張氏源流》的主編,是著名的譜學專家,對張姓淵源的研究很有成就。張煥書宗親是中國·濮陽張姓研究會會長。為了搞清張氏祖根在濮陽這個問題,該會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究會,進行了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實,確認中華張姓始祖是揮公,揮公得姓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帝丘是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張姓源於濮陽。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脈。

揮公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國語·晉語》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史記·五帝本記·註釋》、《世本》、《大戴禮記》等文獻,均有同樣的記載,黃帝子所得十二姓中(十四人其中二人為姬姓,二人為己姓)沒有張姓,說明張姓非黃帝所賜,揮公非黃帝之子,是黃帝之孫。至於揮公是黃帝哪個兒子所生?經反覆考證,確認揮公是玄囂(號清陽)之子,和帝顓頊同是黃帝之孫。《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即帝顓頊也。帝顓頊建都帝丘,揮公在帝丘輔佐帝顓頊。揮負責觀天象,由弧矢星受到啟發,折枝彎條,發明了弓箭,用於戰爭,打敗了“與顓頊爭為帝”的共工部族,使共工“怒觸不周山而死”,使帝顓頊統治的疆域擴大了。帝顓頊嘉其功,封揮為弓正,亦稱弓長,並以職為姓,組字賜姓張。揮公是中華張姓始祖。帝丘是揮公生長地、官居地、受封地、得姓地。今日帝顓頊的陵墓、顓頊之後的帝嚳的陵墓、揮公的陵墓均在濮陽,所以說張姓始祖根在濮陽。至於“解張說”,那是到了春秋時代,晉國解張在晉齊鞍地之戰中表現英武,立了大功,子孫以其字為姓,改解姓為張姓。“湯王之子張羅得姓為始祖”,想是後人牽強附會之詞,不可置信;還有三國時期張遼本姓聶,為避仇改姓張;南蠻酋長龍佑那,諸葛亮賜他姓張等等,這隻能是外姓人士改姓張,是流,而不是源。史書上除宋代鄭樵《通志》和明代宋濂《張氏圖譜序》中認同“解張說”以外,絕大多數史學家都認同揮公為中華張姓得姓始祖,本支張姓奉行“揮公說”。

張姓得姓考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明·張浚等纂《張氏統宗世譜》卷三《得姓郡望》就說:“夫姓者,有五音以分同異,有郡望以別類從,此古帝王賜姓封郡之所由也。三代以降,稱姓者,或以國,或以族,或以地,或以官,子孫多本其祖不可改也。”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地、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諡、諡氏、邑系、邑諡、族、族系等等為據的。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儘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張姓得姓考

說文解字:“張”。張,繁體字作張,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不相同(舉例略)。

張姓得姓考

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多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弓有弦,弦則常以繩、絲做成,因而又有義雲章、華嶽碑的寫法。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張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就像一個張弓欲射的人。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二十一義,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佈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用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永平七年》:“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如上所述,張字無論是以字形分析,還是從字義分析,都與弓矢、長弓或施設這些器具有關。張姓的始祖揮任弓正,所主之職為監造弓矢,又善結羅綱,故其得姓為張實是自然貼切,順理成章。弓、矢在原始社會的地位的重要是可想而知的,它在生產中可以獵射飛禽走獸,解決生活的來源,在戰爭中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則是極為先進、厲害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和部落的存亡。弓矢則可使其威力更大。因此,可以說始作並主管制造弓矢的張揮,也即張姓的得姓祖,對社會的前進與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作者張恩庭,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人,男,1937年生,曾任寧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處調研員。現為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創會會長、名譽會長,寧化縣客家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三明學院客家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三明客家聯誼會顧問,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理事,文化部華夏文化促進會客家研究所顧問,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執行會長。本文摘選自寧化《張公君政總譜》,標題為編者所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