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下三国人物,从哪里可以找到一些靠谱的书籍?

跳跳的蜗牛


个人推荐《三国志》,这是一部记载正史的书籍,虽然人物的形象塑造远不及《三国演义》,但对历史人物的生平记述和史家的评价记载的很详细,毕竟历史不同于小说。

相比之下,《三国志》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精彩,但胜在真实。毕竟《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带着脸谱的,内容也是运用了夸张、虚构等小说的写作手法。

可以说,在同时期的史书中《三国志》是最尊重历史事实的,甚至书中很多情节是史学家陈寿亲自走访探寻得来,甚至不乏亲身经历过。

而要想读好《三国志》,建议最好配合裴松之的注解,除了因为裴松之引用了很多其他三国时期的史书资料,更重要的是裴松之对这些史料的真伪都加以分析,方便我们更好的做出辨别。

还有一点原因是因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本身语言很简练,主要就是叙事,因为这是一本官方正史,而且是写于晋朝的,有些地方只能微言大义。而裴松之的注解做出了许多的评论和分析,跟陈寿偏重叙事完全不同,且裴松之注解的字数甚至多于陈寿的原文。

所以,如果没有裴松之注解的话,《三国志》读起来难免会显得有点干巴巴的。

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谢谢!


樾檬侃历史


推荐第一本最有名的书籍就是《三国志》,可以说没有三国志就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他可以借鉴参考的还有《后汉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鱼豢的《魏略》等等,还有陈舜臣的《曹操》,陈迩冬的《闲话三分》,严冷的《三国史话》,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张作耀的《刘备传》,田余庆的《孙吴的建国道路》等等都可以去参考,借鉴,寻找突破口。


般若自在


一、书籍

高级书单主要 以工具查阅,各个角度的偏学术化解读为主。

1 三国智谋全集– 用白话文故事形式呈现事件谋略特点

《三国智谋全集)》共分为四卷,内容分别介绍了:政治谋略、安国谋略、进攻谋略、统御谋略、伐交谋略、诡诈谋略、胜战谋略、处世谋略、造势谋略、权变谋略等。

2 三国演义大辞典(影印版)-上下两册- 沈伯俊和谭良啸编著— 工具查阅

一次偶然看介绍三国的视频中提到,因为是工具书出版的少,很难买到只能叫商家影印了。当我想做知解三国这个专题的时候,应该很多时候用得到,需要查的东西很多。外加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很值得入手。

3 博弈三国 – 吴闲云著 – 以博弈论的角度讨论事件中的优选策略

三国是研究实用博弈最好的教材。网上搜索居然也有同名书籍,不过作者是赵勇。

4 宿命三国 – 恒大司马著 – 以家族宗教制度等角度

从三国看古中国,揭秘权力的游戏。告诉你进入三国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5 列族的纷争 – 成长著 – 以家族视角分析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

笔者梳理了从汉末到晋初的88个家族。每一场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家族势力的搏杀。

6 英雄的棋局 – 国史002系列- 赵春阳著 – 以棋盘地理角度

三国志为主,以中字模型地缘结构呈现三国军事地理大势。

7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 – 朱子彦 – 以学术角度论述禅让事件

由著作曾经发表的二十多篇学术论文组成,有独特的朋党政治和制度研究。

8 悬崖边的名士 – 大生著 – 以魏晋士人角度论述魏晋政治与风流

深刻揭露知识分子与极权政治的残酷博弈,还原灿烂又黑暗的魏晋玄学名士时代。

9 三国英雄纵横谈 – 张长宇著 – 以识人用才杀才等人才论角度

分别对主公将军谋士三类人才的才能和历史功过进行评述,以为当代借鉴。

10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宋杰著 – 以战争军事战略战术角度

11 中国社会政治史 – 系列四本 – 萨孟武著 – 以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角度

其中有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民国法学和史学大家评析历史进程和影响条件。

外加通典,【三通】之一,研究典章制度必备书籍。顺带一说,研究历史若不着眼于制度,也就是图个热闹而已。

12 魏晋玄学史 —余敦康著

本书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佛玄合流四个主题为框架,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鸠摩罗什等重要人物为线索,结合动荡时代的政治背景与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潮的兴衰消长,做出了系统宏阔、考论精微的论述。

13 中国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刘静夫

外加高敏主编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下册)

14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二 视频

前面介绍了三国书籍和歌曲,现在介绍一些音频和视频,大家可选择性的观看收听。以下基本都是免费视频和音频,网上还有其他付费的。

一 专家讲坛视频—都有相关的书籍 和音频

1 百家讲坛 –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男,汉族,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2 百家讲坛 – 赵玉平-麻辣说三国

赵玉平,河北丰宁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领导理论、人力资源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分别于2011年1月、8月在《百家讲坛》开讲《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开辟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

3 百家讲坛 – 方北辰 – 三国名将

方北辰,男,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评定为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4 百家讲坛 -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

周思源,男,浙江杭州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著名红学家。现从事小说创作、《红楼梦》及古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艺批评、中国文化研究。

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寻根溯源,从蛛丝马迹的悬疑中抽丝剥笋,走出戏说误区,正说三国人物。

5 朱子彦- 大话三国谋略

朱子彦,194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湖州。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秦汉魏晋史,以及明史的教学与研究。

在上海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主讲《历史上的智者—诸葛亮》(2007年6月)、《大话三国谋略》(2008年9月-10月);在湖北卫视主讲《荆楚三国》(2010年10月);在浙江人文大学堂主讲《三国人才与谋略》(2011年5月)。其学术生涯及主要成就被收入《史家是怎样炼成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

6 国学大师曾仕强 – 论三国智慧 和 点评三国之道

国学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曾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曾仕强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

7 青年老师袁腾飞 - 腾飞说三国

2008年6月,袁腾飞在精华学校的讲课片段被传到网上,受到网友追捧,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先后推出由他主讲的《两宋风云》,《塞北三朝之辽》,《塞北三朝之西夏》;是继纪连海之后,第二位在《百家讲坛》演讲的中学老师。

8 三国的世界—2018年纪录片

用纪录的方式来重现和阐释三国那段绚烂诡谲的历史,通过对三国时代真实历史的追问和对三国文化现象流变的分析,去探寻那段历史中最有价值的精神本源以及它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树立和宣扬隐含在那段乱世当中并且得以传承千年的道德力量和文化价值,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弘扬那些业已融入我们民族血液当中的优秀品格。


悬疑日志2


想了解三国时期的人物与历史,书籍主要有以下几类。

首先是正史,内容可靠且严谨。

提到三国正史,《资治通鉴》是必读的。《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历时19年完成,司马光编撰史书时,史料与现今相比是要丰富翔实许多的。

由于体裁为编年体,时间顺序很明确,由于现代人文言功底普遍较差,可以选择购买白话本,可以与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一同阅读,《三国志》记载内容是比《资治通鉴》详细许多的,且两书同读,可以多了解些不同看法观点,若是观点相斥,还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加以选择,以及范晔所煮的《后汉书》(三国部分)

这三本当中,《三国志》是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陈寿本就生活于三国时期,资料来源是极为可靠的,陈寿对史实经过的审核十分严格,不妄加臆想与点评,言简意赅。相较于三国同时期史书,《三国志》既客观公正,史料证据也十分充足。


通俗读物

漫画《火凤燎原》——陈某

虽然存在演义形式,但整个作品主基调是以正史为主,初期画风较为写实,后期开始转变,画风是这样的,适合年轻人,很燃。

整个漫画各种计中计,若要一言以蔽之,大概就是:以正合,以奇胜。

罗贯中——《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绝对是同类型通俗读物的天花板啊,虽然许多读过裴注与《三国志》原文的人对演义读者持贬低态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身边的大部分人来说,是因为罗贯中,他们才有兴趣去了解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乱世枭雄。

史书的严肃性决定了他是枯燥的,哪些文邹邹的文言文是不能做到吸引读者的,除非你是真的喜欢历史。正史中几段话几行字,已经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三五页便是几百年。而《三国演义》一书,则用他特殊的方式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他一点不枯燥无味,字里行间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吕布的绝世无双、关羽的忠义骄傲、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

罗贯中对笔下的人物分别赋予了合乎情理的性格,这个鲜明的性格也做到了深入人心。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做到把刘关张说出个七七八八,别的朝代的英雄人物为什么没有这种深入人心的概念?举个例子,五代十国的历史也很精彩,可为什么无人问津?

有了《三国演义》这个敲门砖,才让你我这样的很多普通人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当然,演义与正史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暂且就说这么多,不知道题主的爱好与年龄,毕竟我自己也就是浅翻过一遍的水平。

易中天那几本也可以看看,当然,个人主观性确实太强了。


蝉鸣八月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晋书》里有一些三国末期的记载.《华阳国志》关于蜀汉的记载可信度比较高.当然要论全面,以上这些是靠谱度比较高的。

其次就是《后汉书》、《献帝春秋》 、《汉晋春秋》 、《魏氏春秋》、《吴志》《续汉书》、《江表传》、《典略》、《三国会要》、《魏书》、《魏略》等也是可以参考的。


左史右经


关于三国历史,我推荐三本书。《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后汉书》。我是三本书结合看,因为他们各自有所补充。

首先说《三国志》,看《三国志》最好是结合裴松之的注解。不仅仅是因为裴松之引用了很多其他三国时期的史书,更重要的是裴松之对这些史料的真伪都加以分析。陈寿的《三国志》本身语言很简练,主要是叙事。因为这是一本官方正史,而且是写于晋朝的,有些地方只能微言大义。裴松之注解的特点是评论和分析,跟陈寿偏重叙事不同。裴注的字数甚至多于陈寿的原文。如果没有裴注的话,《三国志》会显得有点干巴巴的。

第二本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好处明显,他是编年体的。看《三国志》很难把时间线串联起来,而《资治通鉴》恰好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但是编年体和纪传体各有各自的好处,编年体的劣势是对单个人物的内容的充实度上不及纪传体。看《资治通鉴》最大的好处是对古代很多制度、现象的来龙去脉会了解的比较清楚。比如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现象形成的原因,那就要从桓帝,灵帝时期一系列的事情去看。再比如,匈奴,鲜卑,乌桓,西羌,南蛮等各自的发展历程和他们与汉朝的关系。

第三本是《后汉书》,虽然《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但是《后汉书》有两个地方对《三国志》起到补充作用。

其一,对于东汉末年的人物上有更加充分的记载。《三国志》只记载了董卓之乱之后有关联的人物,《后汉书》中更早时期的人物,比如,陈蕃,窦武,汉桓帝和灵帝的皇后妃嫔等。其实这些人物对三国的历史也有很大影响。

其二,《三国志》缺乏对地理,官职,制度等的记载,而《后汉书》有关于这些的记载。比如全国分了哪些州郡,各州郡的人口情况。汉朝有哪些官职,这些官职分别是干什么的。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三国历史也有很大帮助。

这就是我推荐这三本书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奇历史观


写三囯人物,最靠谱的当然是《三囯志》其次,则是《三囯演义》

演义虚构的多,但胜在故事可读性强,功效就是,能使人对历史产生兴趣。但那里面许多事情多是假的,別把演义当历史去写。

先通过演义对历史感兴趣,然后再去读正史。只要你兴趣产生了,那么,正史中那些枯燥简单的文字,也许就不枯燥了。

然后你再去对比二者不同。除了不同,还要思考为何会不同。

比如,为何正史中曹操形象很正面,而演义中却要把他写成一个奸诈的白脸。

为何刘备明明不怎么哭,为会演义中要把他写成一个爱哭的老男孩。

又如陆逊在拜将督军拒刘备时,早已戎马十几年的老行伍了,为何演义中要说他是个刚出道的白面书生,等等等等,就能促使你去翻阅史书了,如后汉书、晋书等等,翻出味道来之后,你就可以去写一写三囯人物了


风去了无痕D


《三国志》《九州春秋》《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英雄记》《魏略》《资治通鉴》《后汉书》都有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最不靠谱的就是《三国演义》,


狼的影子716


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水之善


三国志(陈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