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不夠光明磊落,這句話對嗎?

用戶4148103162782


何出此言?

難道說是在打黃蓋時,騙過了眾人?

可這本就是個要做戲的事,難不成逢人便嚷著“我要假打黃蓋了”?

當然不能簡單地說周大都督不夠磊落,有些事,本就不能讓所有人知道,就是在今天,你同事有了痔瘡,你也不能見人就說吧。


所以,適時的遮掩是必須的。在生死相搏的軍事鬥爭面前,為將帥者更不可逢人剖卻一片心。

總的來說,周瑜算是個磊落漢子。

他全心助孫吳,在孫權接位的時候,他手握重兵,並沒有挾勢自重,而是盡力給新主造勢。


是的,他甚至冒著被主家猜忌的風險,把孫尚香賣給劉備。可是拋開演義裡所說的軟劉備鬥志的說法不管,實際上,這對於吳蜀聯盟不也是個助力嗎?

相較而言,曹操、司馬懿、劉備、諸葛亮等人,又哪裡簡單了呢?

曹操被稱為阿瞞,自是詐功了得,司馬懿裝死,博傻一流,劉備哭留荊州,讓人難敵眼淚,諸葛亮有意激周瑜,諷喻”銅雀春深鎖二喬“,藏的什麼心思?


所以,在權謀遍佈的三國裡,你要周瑜做一隻大白免?那不是送死?


錢多多讀文史


這句話是對的,周瑜嫉妒心強,看不得別人比他計謀高。周公瑾英姿偉略,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於吳,盛宮室美女玩好以娛樂之,分關張各置一處,使如瑜者挾與俱戰,則其計亦左矣。昭烈以梟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業耳,故髀裡肉生至於墮淚。今方破曹操,勢可有為,豈甘為吳所豢養?關張與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豈肯為吳宣力?果若所言,勢必將有內變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吳蜀事業俱未可知也。語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公瑾知昭烈君臣不為人下而顧建此策,殆所謂多思則亂者耶?仲謀於公瑾言無不從而此獨不聽其見,不岀公瑾上哉!



會奔跑的金絲魚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首蘇軾的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以詩證史 可見一斑!

正史上稱其“性度”、“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允文允武 有勇有謀 兵書 樂禮 無所不通! 這就是周瑜!

瑜 時年二十四, 吳中 皆呼為 周郎 。” 唐杜牧 《赤壁》詩:“東風不與 周郎 便, 銅雀 春深鎖二 喬 。” 宋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

世人皆稱周郎! 可見對其喜愛 欣賞之意!


府少爺的歷史觀


以前看三國演義,覺得周瑜小肚雞腸,一肚子壞水,老想著暗算劉備諸葛亮。

後來讀了三國志周瑜傳,才發現這是個頂天立地的真漢子。

周瑜有大志向。


周瑜與孫堅交好,兩人一同開創了江東基業。毫不誇張的說,東吳的江山,有一半是周瑜打下來的。但是周瑜並沒因此就居功自傲,反而一心一意輔佐孫家。

他當然也是有野心的,他的野心就是想讓孫權稱帝,一統天下,取代漢室。他的一切謀劃,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對東吳而言,周瑜是大大的忠臣。

周瑜有大才幹。

周瑜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帥才。水戰陸戰都很精通。特別是赤壁大戰,如果你看過三國志周瑜傳,你會發現,三國演義的赤壁大戰簡直就是原樣照搬三國志的敘述!歷史上周瑜指揮水軍,火燒曹軍,就是那樣傳奇。



可惜,這樣一個忠臣能臣,卻被孫權猜忌。最後被孫權毒害。多年後,他的兩個兒子,一個精明強大,被孫權忌憚,慘遭毒手,另一個自壞名聲,還是沒有逃脫孫權毒手。


上將噯福斯


按照“蔣幹盜書”的情節,周瑜不顧同窗之誼,陷蔣幹以不義,使用“反間汁”導致曹操殺了蔡帽、張允,確實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不夠光明磊落,但除此之外,我絕不認同此話,在我的認知裡,周瑜不但光明磊落,而且才華橫溢,虛懷若谷,對於小說杜撰,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我認為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尊重。

大江東去,浪淘盡,赤壁懷古猶未盡; 昔日公瑾,冠三軍,今日膜拜尚嘆息。敢問天下:公瑾過後,還有誰能夠做到像他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還有誰像他那樣一戰定乾坤,導致天下三分!奈何天妒英才公謹早逝,不然,以他的才情,將成就多大的偉業,後人無可知也。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小喬初嫁了,美女襯英雄,這才是人間最完美的佳偶絕配。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朝杜牧的這首《赤壁》充分反映了“赤壁之戰”的慘烈與周瑜的勝之不易,以下我就說說周瑜的不易,同時也闡述一下週瑜是否光明磊落。

也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也許是周瑜太在乎小喬妹妹,才一時腦殘誤信諸葛亮(孔明將曹植寫的銅雀臺賦說成是曹操寫的,並將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篡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同意聯合兵敗江夏並且苟延殘喘的劉備,共同與曹操八十萬大軍死磕。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規模最宏大、兵力最集中、各種人才、計謀運用最突出的戰事,可謂是導致天下三分的奠基之戰,同時也是古代少有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三國演義》中寫的很精彩,故此不多贅述。此戰與其說成就了公瑾蓋世英名,到不如說是成就了劉備的狼子野心,這廝藉機佔了荊州,死活賴著不走。

誠然,周瑜為討要荊州,可謂煞費苦心,但遇到了“欠帳是大爺”的鼻祖劉備,實屬不幸。周瑜想發兵攻取,奈何劉備依仗關、張二人有兩把子力氣,加上趙雲無人能敵,根本不懼。派魯肅去好話說盡,劉備又裝瘋賣傻哭哭啼啼,實在沒辦法,這廝軟硬不吃,逼得周瑜使出下策:欲用美人計(孫尚香),意圖把劉備這個老流氓給誆至江東,然後將之軟禁,逼他交出荊州的同時,還將收編他的所有小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周瑜怎麼也沒料到孫權耳根子軟,意志不堅定,不但“假戲真做”將妹子送到了劉備這個老流氓的床上,而且還忽咯了要荊州這碼子事兒,這一結果確實讓周瑜氣憤、悲痛而又無能為力。

事後,周瑜對這事兒想來個眼不見為淨,於是不顧身體有傷而提出遠征益州(今四川境內),孫權有愧,也自感無顏天天與他面對,就未加勸阻便同意他遠征,不曾大軍想行至巴丘(今岳陽附近),肋間箭傷毒發身亡(用現代醫學解釋應該是死於敗血症)。

小說中說是被諸葛亮給氣死的,實屬杜撰,因為周瑜臨終前留給孫權的遺言是:此人(劉備)不除,東吳危矣!根本就沒提諸葛亮什麼事兒,可見當時他並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世人之所以說他妒忌諸葛亮,完全是被小說中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給誤導了。周瑜到死不忘忠君報國,可見他不但光明磊落,而且是勵精圖治的。

為表敬重,我曾遊覽赤壁,扶欄眼望濤濤江水,回頭再看周瑜雕像,心中感概萬千。千言萬語如鯁在喉,恨無才情,不能洋洋灑灑道出心中澎湃,唯有默默走走停停,直到華燈初上才不舍離去。

我曾打聽華容道下落?因為我真的想去看看那個讓曹操感到風聲鶴唳、戰前人多勢眾,氣勢洶洶,戰後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的場所,可惜赤壁人都說不知道華容道在哪兒?無奈只好作罷,姑且再次歸結為小說的杜撰吧!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最後懷古之餘,亦效仿古人作詩一首,以悅大家:

遙望江水思公瑾,

金戈鐵馬焚連營,

英才天妒今仰止,

濁酒一壺緬英靈。

豪情壯志猶未盡,

小喬妹妹淚溼巾,

孤雁飛去笛聲斷,

琵笆弦顫有誰聽?

英雄拔劍指向天,

折戟沉沙風雲變,

滾滾狼煙男兒夢,

血染長衫為紅顏。

笑傲沙場江諸上,

彈指牆櫓塵飛揚,

自古多情空餘恨,

幹古風流屬周郎!


襄陽郭大俠


1:當然不對,周瑜在正史裡也是孫策孫權兄弟倆都非常倚重,統帥全軍的人物。

2:孫策孫權兄弟倆都是亂世中的傑出領袖,周瑜真是那樣的人,不可能得到重用。

3:亂世出英雄,孫權賬下人才濟濟,如果周瑜是那樣的人,不可能服眾,更不可能統帥眾多良將。

4:周瑜即使作為能文能武的儒將,但行軍打仗也總要講究計策,所謂“上兵伐謀”。再光明磊落的人到了戰場上統帥全軍,也不可能不用計謀。況且“兵不厭詐”。




南公懿


不對。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就三國演義來說,也不能這麼說。周瑜和諸葛亮立場不同,周瑜一心為東吳的將來籌謀,沒有私心,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何況兵法講究兵不厭詐。

兵不厭詐,公瑾之謀是也。




蝸牛不止步


不是周瑜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而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

記得一個領導跟下屬打撲克的時候,脾氣很壞,自以為對方出錯了牌,就大聲訓斥。當面對他的領導的時候,則謙卑溫柔地小心伺候著。其實,往往是把對權勢更大的人的忍忍自覺不自覺發洩到小人物身上。我們或輕或重都是這樣的人。

所以真的學會謙卑溫柔,特別是面對地位卑微的人更是如此。能處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多些自我批評,看別人比自己強是一條重要的法則。不恭維、不諂媚,不欺軟怕硬。懷憐憫公義的心,就不至於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了。


摩司


其實這主要拜演義所賜。

在人們的印象中,整個東吳君臣的形象似乎都不高大,甚至還有些惹人生厭,人們有這樣的情緒存在,主要還是拜演義所賜,其實不管是孫氏父子,還是謀臣張昭,武將呂蒙,這些人都是當世之英豪,絲毫不比曹、劉兩個陣營裡的人要差,但其中最委屈的還屬周瑜,原本是一個有風度、有智謀的名臣,在小說裡卻成了氣量狹隘的庸俗之輩。

周瑜出身豪門,他家祖上有好幾個人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而到了漢末,他的父輩中擔任太守、刺史的人也有很多,他本人更是才學過人,而且長得很帥,時人都稱其為周郎,要知道,"郎"這個詞在當時是對人很高的評價,只有才貌雙全之人都配稱得上郎。

周瑜的性格也完全和演義中所描寫的相反,在羅先生的筆下,相信大家對於周瑜的才氣都是不懷疑的,但是很討厭他的心胸狹隘,看不得比自己厲害的人,屢次想假公濟私陷害孔明,然而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實際上他的度量非常大,當孫策去世後,他就成了輔政大臣,對此大部分人都是服氣的,唯獨程普不服,因為他很早就跟著孫堅打天下,是孫氏的三代元老,對於周瑜年紀輕輕地位就高於自己很不高興,常常在公開場合羞辱他,而他每次都選擇忍讓,最後弄得程普也覺得過意不去,二人最終和好。

周瑜略過人,二十四歲就被孫策封為中郎將,孫策去世後,孫權對他更加倚重,榮寵殊甚,難免有人不服。

所以在正史,周瑜不是一個小肚雞腸、嫉賢妒能、背後一套不夠光明的人。


西象涼


一、這句話值得商榷。二、歷史著名人物都有三種形象,分別是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三、在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中,周瑜屬於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的那種人,特別是對諸葛亮,充滿了嫉妒。但在正史記載的歷史形象中,周瑜坦坦蕩蕩、忠心耿耿、才華橫溢、溫文爾雅,他從追隨孫策時就屢立戰功,為東吳開疆拓土,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特別是在赤壁之戰,周瑜更是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不但積極促成了孫劉聯盟,而且整場戰役的指揮官就是周瑜,而赤壁之戰的整個過程,既沒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沒有諸葛亮的“借東風”。四、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周瑜英年早逝,三國鼎足尚未形成,就少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