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疫情下的细节意外让人看到成都人这几个特点


这些疫情下的细节意外让人看到成都人这几个特点|西门媚


成都平稳了。今天官方的消息,成都所有的区县,只剩一个中风险区,其余的都已经是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就是我居住的武侯区。

也不知是什么原故。

从昨天的新闻来看,现在比较大的风险是境外输入。好些在国外的人纷纷到了中国。昨天朋友圈转发得多的两个帖子,一个是从美国回北京的一家,声称自己虽然是美国籍,但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要求免费治疗。另一个帖子是从日本回北京的人,讲自己是党员,为什么还要她集中隔离?

成都的管理,应该比北京好。可能也是因为成都人天然没有许多北京人那样的天生优越感,他们爱生活,也守规则。

一个昨天刚从美国回成都的朋友讲,她很理解,也很配合这种隔离和检查。“下了飞机后,在酒店隔离等测试结果,出来没问题就回家隔离,如果有问题就进医院。住的吃的,流程管理都比较妥善。这个巨大的酒店已经管理了两周入境人员,大多是韩国人。”


这些疫情下的细节意外让人看到成都人这几个特点|西门媚


我们还是每天上午写作,下午去街上散散步,买买菜。

街上的行人比前些日子多了,大家都还是戴着口罩。但老人已经像以往一样,会坐在玉林街头的椅子上晒太阳。

玉林街边又在施工,把店铺门口的人行道地砖撬起,似乎在统一铺设空调下水管。平时店铺会很讨厌这种人行道施工吧,每次都会让店铺没法正常经营。但估计现在大家不会太过介意,反正也没有顾客上门。

玉林街头的服装店大都开始经营了。我路过的时候,都忍不住打量里面有没有顾客,自然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要开店呢,我自问着,然后又马上想起网上看来的说法,在家封闭久了,最想念的人是老板,最想做的事情是上班。

开服装店的人也是这样想吧,开着店,哪怕没有生意上门,但也感觉到生活恢复了正常,开始工作了,日子有了盼头。

只有玉林西路的小酒馆没有营业。它这几年因为赵雷的歌,变成了网红酒吧,旅游打卡地。以往任何时候,它的门前都堆积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也因为它,把玉林西路都带成了一条网红路。这两三个月,它门前冷落了。玉林小区,重新回归了一个生活便利安宁的小区模样。

昨天,芳草街上,餐饮店也恢复了。我们往常喜欢的天主堂鸡片已经开始营业了,卖乐山豆腐脑的小店,传出热烈麻辣的香味,那是他们正在蒸着的小笼牛肉。

顾客并不多,但成都生活的活泼劲已经回来了。


这些疫情下的细节意外让人看到成都人这几个特点|西门媚


据说,市中心的餐馆有的提出的是隔桌就餐法。一桌人就餐,旁边桌子就空出。我从报道上看到这样的照片,桌前三四人吃着饭,远远地站着戴着口罩的服务员。成都人多好吃啊,这两个月估计都憋坏了。但蜂涌去外面吃饭,并不是成都特有,早半个月就看到好几个城市,出现了这样的新闻。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郑州人排队吃胡辣汤。

成都人其实是比较乖的了,安心宅家的时候,馋了就自己动手。我刚刚看到一条关于医疗的小新闻。成都市三医院说,他们收诊的肛肠病人涨了两成,大都是因为在家饮食不规律,过多进食辛辣物造成的。

上一周天气好的时候,我专门逛去了瑞升广场。那是玉林小区的人,喝茶、晒太阳最爱去的地方。


这些疫情下的细节意外让人看到成都人这几个特点|西门媚


旁边的茶馆酒吧,并没有全开。但广场上已经坐了不少喝茶的人。

但仔细一看,这些喝茶的人,跟以往的做派完全不同。

大家戴着口罩喝茶,人和人都隔得好远。完全遵守了一米以上的间隔距离。

身体姿态也有趣,翘着二郎腿,向后仰靠在椅子上,有一种明显的又排斥又想接近的感觉。

外地人可能不懂,戴着口罩如何喝茶。但成都人自然懂得,因为,喝茶,对于成都人来说,只是为了相聚聊天,茶是一点也不重要的,一口不喝都可以。

我拍了几张照片,越看越觉得有趣,觉得是最难得的记录。这太说明成都人的性格,他们热爱生活,聊天喝茶比吃饭聚餐更重要,平时看似散漫,但还是理解和遵守规则。

我把它们发给了我的朋友,《茶馆》的作者王笛。他一直研究成都茶馆,研究公共空间。他这段时间不在成都,没能目击这个有意思的场面。我把照片发给他,也许对他的研究,会是一个细节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