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分封云南,为啥把儿子留在北京?

姜占平


吴三桂前期是一个非常难的人,我们试想一下,当时他的母国大明已经灭亡,他必须要面对三股势力带来的压力。

  1. 首先是刚刚入主北京的李自成大军。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改朝换代,他们已经取代了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顺王朝。
  2. 其次是被挡在关外的满清大军。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三人的努力,满清已经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团体。
  3. 再者是南明的遗老遗少。这帮人团聚在南京,希望以南京作为新的起点,反攻李自成,企图在这里恢复大明王朝。

可是这三股力量之中,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多尔衮的满清大军,后来更是帮助多尔衮问鼎天下。多尔衮当然也没有辜负吴三桂,将他册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可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何被留在了北京呢?

01多尔衮并不信任吴三桂,必须让吴三桂低头才行。

吴三桂写信给多尔衮,是以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也就是说他不是投靠了满清,而是请求满清入关相助。

越四日,王进次连山,三桂又遣云龙赍书趣进兵。师夜发,逾宁远,次沙河,明日,距山海关十里。三桂遣逻卒报自成将唐通出边立营,王遣兵攻之,战於一片石,通败走。又明日,师至关,三桂出迎。王命设仪仗,吹螺,偕三桂拜天毕,三桂率部将谒王,王令其兵以白布系肩为识,前驱入关。---《清史稿》

当时李自成将吴三桂全家抓了,刘宗敏更是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愤怒之余,杀回了山海关,重新夺取了控制权。

多尔衮当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必须要让吴三桂俯首称臣才行。所以他答应帮助吴三桂,但是并不立刻发兵支援。

  1. 吴三桂手里有5万关宁铁骑,这是一支实力强悍的军队。此外还掌控了山海关3万散兵,足有8万军力。而李自成手里有10万大军。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李自成还要占上风。
  2. 双方开战以后,多尔衮命令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冲在最前面,一场大战下来,关宁铁骑损失殆尽,多尔衮这个时候才选择出兵相助。
  3. 此后多尔衮占领了北京,让吴三桂带着大军继续西征讨伐李自成。李自成从西安败退以后,吴三桂的下场并不好,他被多尔衮给雪藏了。

多尔衮将吴三桂扔到了关外,只要吴三桂不低头,那么这辈子也就这么回事了。吴三桂经历了痛苦的挣扎,终于选择剃发易服,向满清称臣,这才重新得到多尔衮的器重。

此后吴三桂帮助多尔衮一路南下,可以说有一半的江山,都是吴三桂帮忙打下来的。因为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中原地区和汉人作战的方法也比较熟悉。

02吴应熊与建宁公主结婚,其实是为了留吴应熊为人质。

顺治10年,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吴应熊和皇太极的幼女建宁公主大婚,当然结婚的场地在北京,他们婚后生活的地方也在北京。

伴随着吴三桂一路南下,屡立战功,吴三桂本人的实力也大为增长。虽然关宁铁骑消失了,可是吴三桂通过战争,又培养起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

吴三桂带兵进入缅甸,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抓了回来,并且杀害在了滇池旁。从此被清朝封为平西王,仿造明朝沐家一样,永镇云南。

文秀、复臣围巡按御史郝浴於保宁。浴趣三桂等赴援,击斩复臣,文秀引兵走。浴疏劾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摘疏中“亲冒矢石”语劾浴冒功,浴坐谪徙。三桂叙功,岁增俸千。子应熊尚主,为和硕额驸,授三等精奇尼哈番,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清史稿》

这本身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清朝对吴三桂很不放心,早在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吴三桂就屡遭猜忌,当时多尔衮等人还能压得住吴三桂。

可是伴随着多铎、多尔衮等人的死去,根本没人镇得住这个功高盖主的平西王。为此按照多尔衮生前的嘱托,孝庄太后主持了这么一桩政治婚姻。

  1. 与吴三桂结亲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和吴三桂联络感情。毕竟满清王朝是外来户,需要这样的汉族大臣作为他们的支撑。
  2. 其次就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吴三桂。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驸马的身份,留在北京。其实是对吴三桂的一种无形的控制。
  3. 为此清廷给吴应熊加了不少头衔,比如和硕额父、少保、太子太保等等。可惜吴应熊必须要在北京任职,这是吴三桂所必须要接受的条件。

战国时期,就存在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其他国家作为人质的事情,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一种惯例。

03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父子惨遭杀害。

吴三桂这个人的一生,是相对来说比较矛盾的。他投靠满清,将南明永历皇帝杀死,本身就已经彻底背叛了大明王朝和汉人。

可是在晚年的时候,因为康熙皇帝要削藩,他再次选择反叛满清,甚至打着恢复汉人江山的旗号,可惜人心已经回不来了。

在造反之前,吴三桂曾经派人前往北京,希望把儿子吴应熊给接回来。可是吴应熊对此表示拒绝,他将康熙皇帝削藩的事情秘密告诉了吴三桂,并且将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带回了云南。

襄阳总兵杨来嘉举兵叛,郧阳副将洪福举兵攻提督佟国瑶,击破之;走保山寨,皆应三桂,受署置。三桂自云南至常德,具疏付折尔肯、傅达礼还奏,语不逊。上命诛应熊及其子世霖,诸幼子贷死入官。---《清史稿》

等到吴三桂正式起兵造反的时候,康熙皇帝一怒之下,将吴应熊和吴应熊的小儿子吴世琳全部杀死。

其实吴三桂不止吴应熊这么一个儿子,但是很显然他对自己这个儿子是最有感情的。从吴应熊的处事风格我们就能看得出,这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吴三桂建立吴周政权后不久便去世了,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吴世璠。可惜吴世璠年纪太小,没什么威信,最终导致这场反叛以失败而告终。

总结:吴应熊为何不提前逃走?

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早就派来了使者,可吴应熊为什么没有提前逃走呢?吴应熊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

  1. 他若是逃走了,那么康熙皇帝必定会追查下去。直接矛头将会对准吴三桂,这是吴应熊不想看到的,他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而使得吴三桂的大业提前被揭发。
  2. 他留在北京,反而是可以麻痹康熙皇帝的一种手段。吴三桂若是真的想造反,事先必然要把儿孙给接走,可他没有这么做,这就证明吴三桂不会造反。

这么一来,康熙一定缺少防备,甚至会认为吴三桂会主动撤藩。那么吴三桂就可以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对起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吴应熊的确牺牲很大,他把大儿子吴世璠送回云南,意图很明显,有一个儿子继承大业就够了,他自己选择为了大业而牺牲。可惜他没有料到的是,吴三桂实在是太老了,根本不能重复往西的神武。


江湖小晓生


清廷令吴三桂镇守云南时,吴三桂是没机会带走吴应熊,而不是他真的想把吴应熊留在北京。从当时吴三桂和清廷双方的关系来看,吴应熊留在京城才是最合适的。只有这样吴三桂才可能获得清廷的信任,清廷也才会对吴三桂少点顾忌。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崇祯帝诏天下各路兵马进京勤王。吴三桂也是进京勤王的一路兵马,不过当吴三桂行至唐山一带时,传来了崇祯帝自缢的消息。各方局势一下子变的复杂微妙,吴三桂也开始四处投机,寻找新主倚靠。

最终吴三桂选择了降清,而他手里的兵马仍归自己掌管。这时候清廷和吴三桂的关系也很微妙,清廷表面上对吴三桂表现的很恩宠,骨子里却对吴三桂存有疑忌,多有防范,并无授予他实质性的事权。

另一方面,清廷利用吴三桂的兵力去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及西南一代的张献忠势力。此外,吴三桂对西北等一些地方的反清势力以及朱明后裔也是大开杀戒。吴三桂这么做是为了获取清廷的信任。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打下云南,随即就被清廷委以镇守云南。

也就是说吴三桂真正开始镇守云南是从1659年开始的。而其子吴应熊早在1653年就已经和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成婚,并且一直留在京城。多尔衮和孝庄皇后之所以让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意图很明显,说白了就是以吴应熊作为人质来防着吴三桂。吴三桂是明朝的降将,清廷派他领兵出征,必须防着他突然倒戈相向。所以尽管清廷给予吴应熊很多头衔,但吴应熊本质上就是一颗棋子,一个人质而已。和吴应熊一起充当人质的还有他的几个儿女。

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前曾派遣使者进京设法带回吴应熊。但吴应熊并没有逃离京城,仅仅是让使者秘密把自己的长子吴世璠带回云南。吴应熊之所以不离开京城,其实是在成全吴三桂的反清大计。因为一旦吴应熊逃离京城,清廷就会察觉到西南吴三桂或有异常,这不利于吴三桂反清。而吴应熊选择留在京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麻痹清廷的知觉,这有利于吴三桂暗中起兵反清。


历史守望者


这个问题有意思!

吴三桂,堂堂的平西王,坐镇云南,典型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说他是土皇帝一点也不过!但是,他的儿子吴应熊不但留在京城还当上了额驸,其实表面上看是吴三桂跟朝廷结了亲,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

吴三桂:朝廷把我儿子说得好听点就是养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其实是把他当人质控制,意图在我呢?

朝廷:知道你吴三桂一直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算你有什么企图,也得衡量衡量自己的儿子吧?

正是,彼此间的猜忌,后来还是掰开了,还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



一,作为明朝的遗臣吴三桂,清廷一直是提防着!

虽然吴三桂在清兵入和主政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廷也没有亏待他,封他做藩王,镇守云南,高度自治。

吴三桂志得意满,在云南大肆经营!

其实,清廷一直对吴三桂抱着提防之心:因为吴三桂背弃信义之人,就担心拥兵自重,滋生意外或者是变故。

于是有朝臣提出:把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留在京城当人质,牵制吴三桂!

吴三桂听到朝廷的旨意是:让世子去京城享受富贵,不傻的吴三桂当然知道是何用意,何况那时候还有反意,叫去就去呗。



二,彼此的的不信任,最后兵戈相见!

留住京城的吴应熊也一直没有闲着!

尽管做上了额驸,其实朝廷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

于是,吴应熊府邸就成为了平西王派人来京城办事的联络点。

为了策应吴三桂的计划,吴应熊在京城也四处活动!

包括跟假朱三太子杨起隆的暗中来往,包括观察朝廷的动向……

到了吴三桂要起事时,也考虑偷偷的逃走的吴应熊运气并不好!抓个现形,成为了刀下之魂!



由此可见:把吴应熊留在京城,是朝廷之命,作为臣子,吴三桂敢不从吗?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这个现象不难理解。

首先,质子外交在古代是惯例。前线大将为了让皇帝能安心,通常都会把嫡子送入京城为人质。


第二,吴三桂与清朝的关系比较复杂,他必须要把儿子送入京城。因为他与早年降清的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一样,虽然都宣誓忠于清朝皇帝,愿意为清朝而战,但他们却没有入旗,身份类似单成一部,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单独成一旗,既不属于八旗汉军,也不属于绿营,是事实上的军阀。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三桂绞死永历帝前,大多数抗清势力,比如李定国、文安之、张苍水等人都对吴三桂抱有期待,他们觉得吴三桂跟已经入了汉旗,无可救药的洪承畴、祖大寿等不一样,还可以挽救,指不定哪天就能反正了。

所以,身为军阀,而且整天还被策反传闻缠身的吴三桂,就更一定要把吴应熊送去京城当质子。如不然,别说皇帝睡不着觉,他自己也不安心。

其实不仅仅是吴应熊,尚之信和耿精忠继承王位之前,也都在北京当过人质。

▲尚之信、耿精忠

第三,康熙宣布撤藩之前,吴三桂没有想过造反,他送吴应熊进京,是心甘情愿的。

吴三桂虽然一向两面三刀,但从他冒着明朝遗民咒骂而绞死永历帝开始,他就心甘情愿愿的做了走狗。

其实吴三桂绞死永历前,李定国曾经天真的期待吴三桂将南明小朝廷留下,甚至还认为吴三桂会保留南明最后的一丝抵抗势力,防止被狡兔走狗的下场。但是吴三桂并不这么看,他与顺治帝有密约,即杀死永历,他就可以永镇云贵。

在这么大的利益诱惑下,他送儿子入京又有什么舍不得呢?

当然,吴三桂对清廷是不信任的,但是这种不信任,很多是源于他的习惯。而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信任。可能也正是这种利益互换,所以后来康熙宣布撤藩后,吴三桂美梦破碎,有一种被人卖了的感觉,才狗急跳墙,愤而起兵,用枪杆子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第四,吴应熊入京为质,并非是强迫,他其实是自愿的。

吴三桂这个人,本质上很自私,很多人都说他想做沐英,我觉得他可能有这个想法,但是并不坚决。或许,他其实根本就没想过什么世袭罔替,根本就不管自己死后吴家是否能够世镇云贵这件事。从他把吴应熊送到京城开始,他想的就是自己余生能舒舒服服活下去就好,等他挂了,儿子爱干嘛干嘛。

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吴三桂是这种心态,吴应熊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他一直在京城,对世袭藩王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上心。假如康熙不急着撤藩,可能吴应熊继位后,他就会把云贵兵权上交,然后自己开开心心的在京城当自己的平西王。凭着驸马的身份,公主的关系,吴家当不了权臣,也是大清的功臣。

可能也正是这种心态作祟,所以吴三桂派人去京城接他时,他坚决不走的原因吧。


Mer86


吴三桂获封平西王的代价之一就是将亲子吴应熊留在北京为质,美其名曰在京城享受富贵荣华。不仅仅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隆也被留在京城为质,靖南王耿继茂的三个儿子都做过质子,包括后来承袭靖南王王位的耿精忠。

质子外交

质子外交是古代特有的外交文化,通常是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他国为质,以保两国邦交,这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盛行,晋文公、秦始皇都曾为质子,王朝大一统后,凡实力强大的藩王,都以亲子留在都城为质,而领兵在外的大将,都有将一家老小留在京城的习俗,以示忠诚。吴三桂的情况就属于藩王这一种。

质子吴应熊

1644年,山海关总兵降清,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引清兵入京,清廷依约封吴三桂为平南王,降清之后的吴三桂为清廷历下赫赫战功,清廷以云南为吴三桂的封地,加封其为平南亲王,然而清廷对吴三桂深为忌惮,以赐婚为由,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留在北京为人质,这一点无论是清廷还是吴三桂都心知肚明,双方表面一团和气,私下里各自想些什么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1673年,藩王政策成为稳固清廷统治的障碍,一场由削藩引起的战争由此而发,而在反清前夕,吴三桂有派兵入京接回质子吴应熊,而吴应熊为造反大业甘愿留在京城作为内应,只将和建宁公主所生的长子吴世璠送出京,最后在吴三桂起兵不久便被清廷所杀,其长子吴世璠也在吴三桂死后继承了吴周的皇位,最后兵败身死。

政治是一场交易,在这个交易市场里面,友情、爱情以及亲情都是可以交换的,有交易就有赚有亏,秦始皇由质子到皇帝,可以说是血赚,而吴应熊么,只能说是血亏到底了。


达达说历史


吴三桂分封云南就是一方的土皇帝了,吴三桂为了让满清放心就把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这样一来清廷放心了,吴三桂做土皇帝也做的舒心!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起到当人质的作用,这是大家默认的规则。你吴三桂成为云南的土皇帝,在云南是吴三桂说了算,可以说是国中之国了,清廷分封吴三桂是没有办法的事,内心是不放心的,毕竟吴三桂是汉人,清廷是满族人!所以这时为了让双方都放心,吴三桂就把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了,就是做为人质,清廷也放心了,你儿子在,你有什么企图,马上杀了你儿子!对吴三桂来说,把儿子留在北京也是对清廷表忠心的行为,儿子都放在你眼皮子底下了,你该对我放心了吧!至于有多大作用,儿子留在北京就保证吴三桂不谋反,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多大作用,但是表面的姿态还是要做的,毕竟大家明面上还是融洽的嘛,你儿子做人质,大家都可以自我安慰放心了!



留儿子吴应熊在北京一来做人质麻痹清廷,二来可以帮助吴三桂收集清廷的情报,随时掌握清廷对藩王的政策。既然是吴三桂的儿子,清廷还把公主嫁给了吴应熊,清廷也想以政治联姻的方式拉拢吴应熊!而吴应熊借着这层关系可以接近清廷决策核心圈,收集朝廷的情报和机密,特别是清廷对藩王的政策,对吴三桂的态度是吴三桂最关心的,同样吴三桂也是把云南的人调往京城组建情报联络站,吴应熊有着驸马的身份也方便收集情报,吴三桂也是那样做的。



身在北京的吴应熊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收买清廷的重臣。历来三个藩王和清廷最大的较量激烈的问题就是三藩军饷问题,这个问题每年都吵的非常厉害,三藩有军队,为清廷镇守边关,按照规定,军饷是由清廷所发的!问题是清廷不想多给,最好不给,免得三藩拿朝廷的钱养私兵,损失的还是清廷自己!而三藩当然是希望清廷给的越多越好,所以大家为钱的问题争吵的非常激烈!可吴三桂自己不能去北京方面谈判啊,只能由吴应熊出面争钱了,而吴应熊就要大量收买清廷的重臣了,只要要钱的时候,清朝的大臣为吴三桂说一句好话,站在吴三桂这边,吴三桂就有可能逼着清廷多要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吴三桂希望自己真的谋反时,吴应熊能够里应外合,搞乱京城的治安,搞搞暗杀谋杀之类的,如果把皇帝和清廷的大臣给暗杀了那就更好了,吴三桂也是有这样的打算的!只是想的很美好,吴三桂谋反时,还真的不怎么在意吴应熊的性命,自己的孙子从北京逃了出来,吴应熊没逃出来,被康熙砍头祭旗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文|奔腾Li

吴三桂把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是政治需要,不是吴三桂有所图,而是大清朝廷对吴三桂的一种牵制,吴三桂是明朝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因明朝让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推翻,吴三桂选择投靠大清,但大清对吴三桂还是有所忌惮,将吴三桂分到云南守边,其意也是将吴三桂调离北方,减少吴三桂在地方的影响力。

吴三桂剧照

事件起因

崇祯二年,大明王朝中原地区发生重大洪荒,朝廷财政空虚赈灾力度不足,官员中饱私囊继续贪腐,百姓民不聊生,饿殍载道,种种原因一起发酵,导致连锁反应,积压已久的民怨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四处都有农民起义的身影。

闯王李自成便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位领袖,“迎闯王不纳粮”是闯王李自成的口号,也代表着对天下百姓的许诺,只要闯王李自成取得天下,百姓将过上幸福的日子。

闯王李自成

明朝覆灭

由于闯王李自成推行的执政方案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其势力迅速扩大,而看似如铁桶般牢固的大明江山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不堪一击,闯王李自成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崇祯十七年攻入明朝都城顺天(现在的北京),明崇祯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覆灭。

崇祯帝

天下逆转

山海关靠近顺天,是防范大清入主中原的重要屏障,闯王李自成攻入顺天后,若想巩固政权,攻克南明,需要确保后院不能起火,接管山海关便势在必行,于是李自成开始笼络辽东总兵吴三桂,此时吴三桂全家老小就在顺天内,李自成抓了吴三桂的父亲,让其写书信劝吴三桂投降。

李自成

此时吴三桂见明朝已亡,也想投靠李自成,但顺天传来消息,李自成的起义军入城后烧杀抢掠,虐待前明官员,刘忠敏还将自己的老婆陈沅霸占,这让吴三桂无法接受,召降不行,李自成便亲率20万人马征讨吴三桂,而吴三桂却与清军联手,将李自成打败,清军顺利入关,李自成节节败退,大清天下已定。

白话《明史》李自成传

清廷对吴三桂的顾虑

大清天下初定,吴三桂功不可没,清廷奖赏吴三桂为平西王,封地在云南,吴三桂看似步步高升,荣登藩王,但外表无限风光下,其内在隐含了大清对吴三桂的顾虑:

  • 为什么将吴应熊留在京城:吴三桂不喜李自成所以选择投靠大清,但李自成已败,南明政权还在,清廷并不能确定吴三桂是否会转投南明,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清廷在对吴三桂封王后,将吴应熊留在京城做质子,若吴三桂有反叛之心,首先要考虑其子的安危。
  • 为什么将吴三桂的封地定在云南:大清刚取得天下,人心尚不稳定,而吴三桂是辽东总兵,在京城与山海关区域势力根深蒂固,如若吴三桂生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出问题,但云南离京城遥远,吴三桂初来乍到没有势力,对清廷更安全。

结语

封建王朝的皇帝最担心手握兵权的人,封官加爵和质押亲人都是皇帝为了防止臣子不忠的手段,吴三桂助清廷入关,但清廷对吴三桂并不放心,将吴三桂派往遥远陌生的云南为王,留其子吴应熊在京城做质子,都是为了牵制吴三桂。


奔腾Li


吴三桂被分封在云南,其把儿子留在京城,其实是有以下几种考虑的:

一、令其儿子为“人质”

其实这种把儿子压在京城当“人质”,主要是给清朝皇帝看的,在外人看来,吴三桂似乎有“臣服”归顺之心,而达到让清朝皇帝“掉以轻心”。

二、让其儿子做“内应”

对于吴三桂来说,把儿子安排在京城,比安排一个“亲信”来说,更可靠,这样,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可以随时掌握朝廷的“动态”。

三、安排其子完成“特殊任务”

除了前面的“显而易见”的分析之外,吴三桂的儿子还会承担一些“特殊任务”,比如在京城“笼络人才”、“招兵买马”等等方面,都会比一个“亲信”更稳妥的多。


由此可见,把儿子留在京城,对于“老奸巨猾”的吴三桂可以说,可谓是“一箭双雕”之计。


草竹道人


答:吴三桂儿子在北京作“质子”。

题主说的应该指吴应熊,大清驸马,建宁公主之夫。

  • 何为“质子”?

质子就是作为“人质”居住在他方势力或者从属势力都城的儿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质子”的概念,比如秦始皇他爹庄襄王子楚就曾作为“质子”在赵国生活。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互相牵制对方,一般地位平等的国家都会派“质子”,你的儿子在我这,我的儿子在你这,大家相处起来也和气,和现在的核威慑差不多道理。

当然,吴三桂是分封势力,和清朝廷是从属关系,他是单方面派出儿子在北京当“质子”。

  • 吴应熊在北京的作用

1.吴应熊作为人质留在北京,是多尔衮强留在北京的,他与建宁公主也是政治婚姻。这也是为震慑吴三桂,毕竟儿子在清庭手上。

2.吴应熊可以在北京代表吴家利益活动,拉拢权贵、刺探消息。

康熙要削藩的消息是吴应熊传给吴三桂的,吴三桂的孙子、吴应熊的儿子吴世璠也是吴应熊偷送出北京的。可以看出是一个称职的内应。

还有!不是吴三桂把吴应熊留在北京的,吴应熊是被逼无奈留在北京的,后期吴三桂想让吴应熊出逃,吴应熊自己又不愿意了。


陆一说历史


吴三桂把儿子就在北京,主要原因是:1.康熙皇帝不让他儿子吴应熊离开北京,吴三桂也很无奈,作为臣子要遵从皇帝的旨意!2.把儿子就在北京对吴三桂也有好处,这样就可以加强皇帝对他的信任,表明自己对大清的忠心,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事实证明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吴三桂有了充足的时间专心去扩练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