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必考題型解答技巧專題———文意理解和分析題答題技巧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2020年高考

★★考點解讀★★

文言文文意理解和分析題題通常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試題的選項通常是“三對一錯”,設問的角度基本是選錯誤的一項,四個選項大多依原文的先後順序對文意做概括性的轉述和分析,錯誤項中的大部分敘述一般還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設置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四個選項有時會依選文內容的特點而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別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側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經歷,或者人生不同階段的成就等。

《考試大綱》對文言文的考點有明確的要求,其中“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是考查同學們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的能力。這種歸納、概括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或推理,要求同學們答出某一論點立論的根據、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等等。新的《考試大綱》明確增加對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對文學常識等傳統文化的考查,可見高考加大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所以同學們要對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斷尤為重視。

★★技巧點撥★★

錯誤類型

一、事件或者行為的錯誤

命題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為放在不對應的時間段,從而出錯,比如做官的時間段,施政等某種行為的時間段等。

例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自《後漢書·景丹傳》)

A.景丹才學突出,辦事幹練。他在王莽新朝時以言語科優秀被舉薦為固德侯的相國,又以辦事幹練著稱,升任朔調連率的副官。

B.景丹頗得器重,深受擁護。建武二年,光武帝任命吳漢為大司馬時,任命景丹為驃騎大將軍、櫟陽侯,後又被群臣推舉為大司馬人選。

C.景丹有軍事才能,能征善戰。曾大敗王郎的部隊並追擊十餘里,又跟隨光武帝在羛陽打敗五校,使對方五萬人投降。

D.景丹為國盡忠,臨危受命。陝縣賊人蘇況攻破弘農,活捉郡守。景丹當時以帶病之身率軍到郡,十多天後逝世。

【解析】B項“任命景丹為驃騎大將軍、櫟陽侯”表述錯誤,驃騎大將軍不是在建武二年任命的。

對應原文:世祖即位,詔舉可為大司馬者, 群臣所推惟吳漢及丹。帝曰:“景將軍北州大將,是其人也。然吳將軍有建大策之勳,又誅苗幽州、謝尚書,其功大。舊制驃騎將軍官與大司馬相兼也。”乃以吳漢為大司馬,而拜丹為驃騎大將軍。建武二年,定封丹櫟陽侯。

總結:從原文看,驃騎大將軍是在世祖即位時封的,而櫟陽侯是在建武二年任命的,所以面對這種錯誤,同學們要找出主人公的職位變化信息,然後一一對應分別上任的時間段。

二、某個詞語翻譯錯誤

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題肢出錯。

例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後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諮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王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王安石,終於得到回報。

【解析】C項錯誤在於“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的說法。根據文本“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後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的敘述,可知“調解”之說不當,應當是“諭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訴他們”,從而止息了邊害。

總結:以上例題是在事例分析的部分出現個別詞語翻譯錯誤,同學們只要對照原文句子翻譯準確即可。在翻譯時可以根據字詞的表面意來推測,比如“約言”中的“約”,本身就是簡約的意思,跟錯誤的選項中“極有文才口才”是截然不同的。

三、誇大事實

命題者在構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準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誇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例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自《史記·叔孫通傳》)

A.劉邦初即位,不喜歡繁文縟節,崇尚簡易

B.跟隨劉邦征戰的將軍們不懂禮儀,表現粗魯

C.叔孫通幫助朝廷建立了一套莊重威嚴的禮儀

D.魯地儒生皆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

【解析】D項錯在“皆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原文為“魯有兩生不肯行”,叔孫通“遂與所徵三十人西”,由此可見“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的只是“兩生”,也就是兩個儒生。

總結:同學們做題時,如涉及細節,尤其是數量、時間等信息時,要嚴謹、準確地判斷分析。

四、涉及的對象錯誤

命題者故意把某些發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生在乙身上,這就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例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出自《宋史·李迪傳》)

A.李迪本來是趙郡人,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並以文為媒,結識了柳開。

B.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后,因為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復,所以貶官衡州。

C.周懷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獻成了太后。她曾經與李迪有嫌隙,但兩人為了朝廷的利益,最終還是和好了。

【解析】本題答案為D項。A項中的本體不是李迪,“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的是他的曾祖。原文 “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C項“不畏眾怒”表述有誤,依據原文“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怒”的只是皇帝,“群臣”是不敢向皇帝提出反對意見的。

總結:同學們需要在原文中認真查看行為人主體,以及涉及的次行為人,因為原文涉及的對象通常不止一個,所以命題者才會故意把事件和行為人混亂表述。

五、以偏概全

命題者故意縮小(或擴大)原文有關信息的範圍、作用、程度等,把部分有效的信息雜糅其中,以混淆做題人的判斷。

例5:下列對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自《晉書·列傳第十一》)

A.魏舒不願要虛名。40多歲時,郡中上計掾訪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認為他沒有學識,所以勸他不要去參加考試,這樣就能留下高潔的名聲,而魏舒卻堅持學習並最終通過了考試。

B.魏舒為人坦誠。朝中要淘汰不稱職的郎官,魏舒自認為當屬被淘汰的人員,便自行整理行裝而離職。此舉也令平素沒有高論的同僚們深感羞愧。

C.魏舒才華出眾。他的射箭本領得到後將軍鍾毓的高度評價;轉任相國參軍後能夠籌劃決斷那些眾人不能決斷的關於廢除或是興建的大事,也深得晉文帝的器重。

D.魏舒為官清廉。無論是在宜陽、滎陽、冀州做官,還是在朝中擔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稱道;他還把自己的俸祿賞賜贈給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沒有多餘的錢財。

【解析】D項“均因清廉”以偏概全,此題迴歸原文,找到文中的信息對應為:“遷宜陽、滎陽二郡太守,甚有聲稱。徵拜散騎常侍。出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簡惠稱。入為侍中。武帝以舒清素,特賜絹百匹。遷尚書。”翻譯為“遷任宜陽、滎陽兩郡太守,很有名聲。徵入朝中擔任散騎常侍。出任冀州刺史,在冀州三年,因簡明仁愛而有名聲。又入朝擔任侍中。武帝因為魏舒清廉樸素,特地賜他百匹絹。遷任尚書。”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因為清廉而被稱道的是在朝廷擔任侍中時。

答題技巧

(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

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係,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

就題目要求來反覆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註釋,依次尋找突破口。

(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後,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乾的內容。

(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並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

(5)聯繫全文,整體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

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幹所問問題。

★★經典例題★★

一、【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餘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餘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譭,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覆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於是任命他為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候,文帝未予採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候,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年之後,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

【答案】12.C

【解析】12.此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題主要著眼於與主要人物相關的事件、言行等。選項設計特點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質、特點,再結合材料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印證。此類題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礎上,找到選項在文中的信息區域仔細比對。選項設錯,包括信息錯位(具體事件在時間、地點、人物、原因、方式的錯誤)、翻譯錯誤、無中生有等多種情況。C項,“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沒有提及,只是“徵見”,“任命他為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順序不當,應該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然後才“任命他為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故選C。

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郡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孝文皇帝即位不久,瞭解到河南郡的吳郡守治理政事、安撫百姓在全國最有成績,過去又因與李斯是同鄉而常向李斯學習,就把他徵召到朝廷擔任廷尉。吳廷尉便向皇帝推薦賈誼,說他很年輕,頗為通曉諸子百家的學說。於是,文帝便把賈誼召到朝廷任命為博士。

當時賈誼才二十歲出頭,在朝臣中是最年輕的。每當皇帝詔令臣下商議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無言答對,而賈誼卻總是答得很完滿,人人都感到賈誼所講的,正是自己所要說的。於是,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才能趕不上賈誼。文帝也很喜歡他,一年之內,就把他從博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從漢興到文帝經過二十多年,天下已經安定,朝野和睦,應當更定曆法,改變所崇尚的顏色,訂正法令制度,統一官名,大興禮樂,便詳細草擬了各項儀禮和辦法,建議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重新確定官名,全部變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剛剛即位,謙恭謹慎,一時還顧不上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諸侯回到封國,都是賈誼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議,打算把賈誼提撥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絳侯周勃、穎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人都嫉妒賈誼,便在皇帝面前詆譭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有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因此,皇帝從此也疏遠了賈誼,不再採納他的建議,並派他去作了長沙王吳差的太傅。

賈誼已經辭別朝廷前往任所,聽說長沙地勢低窪,氣候潮溼,自認為壽命不會長久,又因為是被貶謫而去的,心情抑鬱(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時候,作了一首賦,來憑弔屈原。

又過了一年多,賈誼被徵召到京城晉見皇帝。正趕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賜福。文帝有感於鬼神之事,便詢問鬼神的本源。賈誼就詳細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談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向賈誼面前移動。談完之後,文帝說:“我好久不見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了他,今天看來還是不如他。時間不長,就任賈誼為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梁懷王是文帝喜愛的小兒子,好讀書,所以文帝讓賈誼做他的師傅。

文帝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賈誼諫阻,認為這樣做禍患就會由此產生。賈誼屢次上書,指出諸侯勢力過大,有的封地連接數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文帝不聽。

幾年以後,粱懷王騎馬時,從馬上跌下摔死了,沒有後代。賈誼認為自己這個老師沒有當好,很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於是通過景監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徵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腳跟後,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並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答案】12.C

【解析】12.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說法錯誤,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並未對其本人施以刑罰。故選C。

商君是衛國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幹,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進薦。適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麼辦?”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公叔座已死,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中下令尋求賢才,準備重建秦繆公的霸業,東方要收復被魏國侵佔的土地,於是就西行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求見孝公。孝公與他交談,好幾天還不滿足。景監對衛鞅說:“你用什麼說中我國君的心意?我的國君高興得很啊。”衛鞅說:“我就用強國之術向國君陳述,國君大為高興。”秦孝公立即任用衛鞅,衛鞅準備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非議自己。衛鞅說:“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成名,做事猶豫不定就不會成功。聖人如果可以強國,就不襲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舊禮。”秦孝公說:“好。”“治理社會不只一條道路,有利國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湯、周武不循古道而締造王業,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讚美。”秦孝公說:“好。”用衛鞅為左庶長,終於決定變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犯法令。衛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於上面的人觸犯法令。”準備依法懲處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並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皆大歡喜,路上不撿拾他人遺物,山中沒有蟊賊強盜,家家富裕,人人滿足。於是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大良造。經過五年,秦人國富兵強,秦孝公派遣衛鞅領兵攻伐魏國。衛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襲擊俘虜了魏公子印,乘勢攻擊他的軍隊,全部打垮魏軍而返回秦國。魏惠王因軍隊屢次敗於齊國、秦國,國內十分空虛,日益衰落,非常恐慌,於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奉送給秦國以求和解。而後魏惠王就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魏惠王說:“我悔恨當初不聽公叔座的話啊。”衛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封給他於、商之間的十五個邑,從此號稱商君。

寫在最後:

期待同學們在下方留言“每日打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