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血色浪漫》是我十分喜歡的一部電視劇,它是由中國第四代導演滕文驥執導,描述20世紀60年代一代年輕人成長曆程的一部劇,裡面的人物個性鮮明,很有立體感。

其中陝北插隊那部分,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陝北民歌多次以原生態藝術的姿態出現。在貧瘠的黃土高原上,聽到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絕對直擊聽眾的心靈:

羊肚子 那個手巾,三呀三道道藍,我的那個二妹子,真呀真好看,你把你的哥哥心 攪亂,

山丹丹 那個花兒呀,就呀就地開,你有什麼心事呀,你就說出來,你呀你不開口我心 明白 哎嗨嗨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陝北民歌可以說是一部黃土地的史詩,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歌詞很具有地方特色,表達的盡是最直接的真實情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代的勞動人民一直經歷著動盪、戰亂和安定的變換,這給陝北民歌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元素,有喜悅、有悲慟、有淒涼、有無奈......

好的音樂永遠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這樣才能震撼聽眾的心靈。那麼陝北民歌為什麼這麼獨具一格、又讓人慾罷不能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陝北民歌的前世今生。

起初的陝北民歌是什麼樣子呢

陝北民歌一般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這些自成體裁的傳統民歌並沒有經過刻意的創作,都是陝北人民長期居住在黃土高原上自然形成的。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副所長劉陽河在《陝北信天游》的文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信天游起源於何時?目前尚未證出一個端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從有了陝北民歌,就有了信天游。

一個地方,只要有人類的居住,就會產生文明,地方歌謠便是它們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歌謠一般是記錄著人們的生活習俗,歌謠便是民歌的雛形,從早期的《詩經》、《史記》、《吳越春秋》裡就能找出一些痕跡。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詩經》裡面的《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還有《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從這些歌謠中可以發現現在的陝北民歌和先秦民歌歌詠相承,說陝北民歌源於《詩經》之國風也不為過,不過陝北民歌表現得更加接地氣。現存的沒有詞的《踩場歌》真正是古老時代的歌,它應該起源於牛踩場的年代,比如戰國時期。

《史記》記載荊軻刺秦王的文中,寫到荊軻在臨行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時歌曲是即興唱出的,表現了荊軻前去執行刺殺行動的悲壯之舉。還有就是劉邦榮歸故里,即興為父老鄉親唱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都是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

《吳越春秋》裡也記載了一首黃帝做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大概的意思就是斷了竹子再續竹子,拿起地上的土塊打肉吃,這種隨性而寫的歌詞,而能找到信天游的影子。

陝北民歌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上郡歌》:大馮郡、小馮郡,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它源自於秦漢時期的一件事情,讚美的是上郡太守馮野王和他的弟弟馮立,當時二人深得老百姓愛戴,民間一些人寫了幾句歌謠來歌頌他們的政績,這樣的歌詞與陝北民歌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的社會中,文字記錄,信息交流都特別不發達,加上民間流傳的歌謠又不被上流社會認可,所以能夠以文字流傳下來的民歌非常少見。在風起雲湧的歷史長河中,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只能用口頭傳唱的形式流傳於民間。

時代的變遷,也給陝北民歌不斷注入新的元素

陝北民歌的發展離不開陝北這片黃土地歷史變遷。秦漢時期,陝北這片地方成為了 “王化之地”,陝北文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原文化在這裡起到了強烈的影響。而且周邊盡是匈奴,在和匈奴征戰的同時,雙方的文化也在互相滲透,從陝北出土的東漢畫石像中就可以看出,漢文化在此表現的比較強烈,而石像中的穿著打扮也有幾分匈奴風俗的特徵。

不得不說,雖然當時連年征戰,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匈奴方面的文化對陝北文化的構建確實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五胡亂華”時期,陝北這地方先後被前秦、後趙、後秦、大魏等政權統治,每個統治者都有著自己的文化,陝北的人民連年遭受著戰亂的苦難,但是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給陝北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從陝北民歌可以感受到陝北人

豪爽、厚道等品質,這些元素都深深地影響了陝北文化的發展。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唐宋時期,党項羌在陝北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從唐代中期到西夏滅亡,它們始終把陝北當作自己的根據地,有著“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的深厚感情。党項羌統治陝北的500年間,給陝北文化輸入了新鮮的血液。他們崇尚的“質直而上義”、“

凡有所得,雖簞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等熱情好客的品質,這些特點讓我也看到了現在的陝北人。

元明清時期,陝北地區真正成為了說漢化,習漢俗的地域。先前那些民族的雜居,不同血緣的不斷融合重組,都給陝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幾千年的崢嶸歲月,數不清的戰爭在這片黃土地上打響,數以萬計的人或者遷徙,或者離開。這裡,既有原有居民與南來移民的融合,更有長城外不同民族的匯流,這些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陝北民歌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近代時期,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變化,陝北民歌也有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鬥爭色彩。後來隨著紅軍到達陝北後,陝北成為了革命根據地,陝北民歌開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一些文藝工作者開始對民歌進行大量的採錄,新的革命鬥爭生活又給陝北民歌輸入了新的血液,使這株山野奇葩充滿了新的活力

從陝北民歌中,我們聽懂了什麼

《血色浪漫》裡鍾躍民和秦嶺探討陝北民歌時這樣評價:

陝北民歌裡有一種特悲涼的東西,讓人心裡聽著酸酸的。陝北這地方很奇特,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但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背後隱藏著一種特別深奧的東西,其實這是一種文化的厚重,幾千年的文化積澱,現在的陝北方言裡,都還保存著不少的古語......

是啊,這片黃土高原上生活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養育著一方又一方的兒女。幾千年的風吹日曬,厚重的文化沉澱在此形成,不同的時代,陝北民歌裡就有不同的旋律。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一、刀光劍影、千溝萬壑,毛驢子走西口,這是古陝北的樣子!

古時候,這裡是戰亂頻發的地方,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戰亂起,當地的居民就要搬遷;戰亂走,外地的居民就遷移過來。人員的流動,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其中從元代沉澱下來的一首信天游《亂如麻》就是對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陣陣黃風一陣陣沙,一陣陣思想亂如麻。一陣陣盤算死了吧,我的個親人撂不下。

無數次的戰爭一次次地摧殘著他們的家園,他們的痛苦、無助無法宣洩,於是就用歌聲來抒發他們的情感。

在陝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陝北人民似乎天生就是唱歌的好手,在陝北地區,放羊的老漢,種莊稼的農民,家中的婦女隨便一個人就能唱上幾句原汁原味的民歌,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絕對能夠唱到你的心裡去。

陝北民歌裡的內容大多也都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特殊的自然環境,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不得不撂下妻兒老小以及戀人外出攬工“走西口”。打長工、賣苦力、趕腳戶都有著陝北人民的身影。《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外出攬活打工的情景就是當時陝北人民的真實反映。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當時信息閉塞,交通又不發達,“西口”一走,音信皆無,生死未卜,無異於生離死別。這種不捨又不得不去的離情以及刻骨銘心的思念寫成的陝北民歌,才能如刀刻字一般,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與感染。《走西口》就是這樣的一首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難留,雙手我拉住了親哥哥的手,送出了大門口,至死也不丟你的手,兩眼的淚珠,一道一道一道一道,突突突突突得往下流......

他們常年跋涉在崎嶇偏僻的山川,有時候一天都見不到一個人,“走一道梁來過一道彎,唱個酸曲解心焦”。艱難、孤獨的生活壓迫著他們,於是與大自然對話,和牲畜做朋友:“三月裡(那個)太陽紅又紅,為什麼我趕腳的人兒這樣命苦?離家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妻兒在家中.....”這樣的民歌,這樣的情緒,這樣的風格,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景下才能生存,才能感受到它的淒涼美。這種淒涼感是從歌曲裡的文化裡發出的,是人們對苦難的一種無奈,一種樂觀,一種豁達的體現。

二、煥然一新、昂揚向上這是革命時期陝北地區的樣子

革命時期,建立了陝甘寧根據地區後,生活在陝北地區的人民有了新的希望,創作熱情大大高漲,給陝北民歌注入了新的元素,裡面有許多反映這一時期軍民生產、生活、鬥爭及發自內心對人民領袖的擁護和愛戴的歌曲,《東方紅》就是典型的歌曲。

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特別好聽,就是有點費煙,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抗日戰爭時期,陝北人民盡匹夫之責,化身為鬥士,將《你叫妹妹不放心》改編成革命歌曲《白馬調》:

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嗨喲,打日本咱顧不上……

隨後農民李有源有感於解放區的新生活,又將其改成《東方紅》:

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他是人民大救星……

有了這樣的民歌,有了這樣的故事,也就有了新時期的陝北,哪怕身無分文,也要兼濟天下;哪怕衣衫襤褸,也要安撫蒼生!

結語與思考

陝北這片黃土高原,養育過軒轅黃帝,見證過數十個北方民族生生死死的戰爭和握手,而流傳於此的民歌,是這片土地如影隨形的信仰。它幾乎記錄著人們的方方面面,穿越時間和空間,伴隨著陝北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文化學者于丹說:

如果中國人的共同信仰是詩歌,那麼陝北人的共同信仰就是陝北民歌,陝北民歌中體現出的自由樂觀、與時俱進、勤勞勇敢和愛憎分明這些傳統文化精神品質一直流淌在陝北人的血液中。

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原的文化符號,飽含著陝北人的精神基因,它記錄著陝北地區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在其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今的陝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繼承了早期民歌的特點,並且也在一直注入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的元素。陝北民歌已經不單單屬於陝北地區,它已經走出陝北,走進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走向世界的舞臺。2010年1月27日,《蘭花花》、《南泥灣》等帶有濃重陝西風情的陝北民歌唱響“音樂之都”維也納,將其推向了世界。

其實,不僅僅是陝北民歌等中國傳統歌唱文化,中國諸多的傳統歌唱文化,例如“河南豫劇”、“河北梆子”、“安徽黃梅戲”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都應該很好地繼承下去。讓人遺憾的是,學習、參與這些傳統的歌唱、戲劇文化的傳承者越來越少,馮驥才老先生說:

每一分鐘,中國都有文化遺產在消失,再不保護,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古國就沒有東西留存了,如果我們再不行動,我們怎麼面對我們的祖先......

面對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其實可以向陝北民歌的模式學習,遵循傳統,但又在繼承中注入新的元素進行創新,在理論和實踐中激發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