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群经之首,为什么又见仁见智?

周易幻方家


1.《易传》的《彖》、《象》、《文言》和《系辞》给《易经》嫁接了个有哲学色彩的翅膀,只有哲学才能成为“首”和“源”,所以,《周易》就被推上了“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人认为《易经》没有哲学的东西,不是哲学书。“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说法不成立。

2.《易经》还是一本有字天书,所以,人们对它的解读才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学说纷繁的局面,《易经》的正确解释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就是天书。


安平泰2020


凡是博大精深且哲理性、思想性丰厚的经典,"见仁见智"是很正常的。浅薄的东西,没有内涵,一眼看穿。

第一,由阴阳两个象征性符号,排列组成的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特定的客观情境,寓意非常复杂而且丰富,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学识,不同阅历的人,对三百八十四根爻的解释,在大意不偏的情况下,见仁见智,说明《易经》之"宏观"则纳宇宙万象,"微观"则究事理精华。

第二,由于古代文字数量少,字词意义与后来的多有变化,且一字或一词多义的情况也常见,加之《易经》的文字少而精,表述上跳跃性强,有的还不连贯,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字面上的异议。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则各执一词,说不清楚,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抓主旨,弃末节。

第三,《易经》在寓理上,一方面是"观天象、察地理",采用象征喻意的方法,而象征本身就带有多义性 ; 另一方面,则是用抽象的数字排列来推理、测算和预见,而且表达方式也是哲理的、寓意的,很少有唯一而确切的表述,所以,发生异议是在所难免的。

不管怎样,读《易经》,必须举大而弃小,宏观整体而少拘细节,尤其不能望文生义,或咬文嚼字,更不能以片言而概全篇。


人生大树学


《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不是你我决定的,而是纵观历史发展,其地位决定的,是被事实证明了的。

《易经》本人正在研读,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事物的“生、强、弱、亡”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以及人在其中的趋吉避凶。其根本就是研究变化的学问。

万事万物皆在不停的变化,人们做事无非是从这种变化中趋吉避凶,而这恰恰是《易经》的强项。所以,古今成事者,无不通易。

对比《德道经》的阐“道”,《易经》更多的是阐“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如果两者兼而修之,定可做一番大事业。

古今中外,精通《德道经》和《易经》的人很少,原因不外乎:

一是、古汉语对现代人是一大障碍,阅读不顺;

二是、我们现代人,用现在的眼光很难理解成书背景和作者的本义;

三是、历史上,一部分人歪曲了作者的本义;

四是、内心浮躁,静不下内心来好好读一读。

在我们“恶而弃之”、外国人“得而悦之”的今天,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如中医药、如古人智慧之《德道经》、《易经》、《孙子兵法》等,正在被一点点的从我们的文化中剔除,正在一点点为外国人所使用,真的可能成为“老祖宗给我们留的遗产,我们不要,别人却成了合法继承人。”那时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啡兹笑


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文化的精髓

为何《周易》是经书之首?

在儒家的经典里,有五经和六经的说法。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所谓六经,则是指《易》、《诗》、《书》、《礼》、《乐》、《春秋》,即周易、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无论五经还是六经,《周易》都是排在首位的。据说,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孔子在老年时期非常喜欢研读《周易》,因此导致出现了《易》位居六经之首的这种六经的次序。

群经之首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根本的原因,就是《周易》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这部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非常深远的影响。《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周易》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七千多年的时光里,《周易》对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其间所包含的智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并不过时,而且已经深深地渗透在我们国人方方面面的生活之中,说《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也是十分贴切的。

《周易》的历史渊源

《周易》,又称作《易经》,属于《三易》之一。《三易》就是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和周代的《周易》这三本易经的总称。自魏晋之后,《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只有《周易》流传到了现在。也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的精髓被佛家和道家文化吸收而流传,但此说法已经无从考证。

《经》和《传》的内容

根据传说,《周易》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之时而作的。《周易》的内容分为《经》部和《传》部两部分。《经》的内容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辞和爻辞,这一部分是在占卜的时候使用的。经部原来就叫做《周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有三十卦,下篇有三十四卦。

《传》是对卦辞和爻辞的解释,有七种文辞共十篇,通常也统称为《十翼》,据说这部分是孔子所做。根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到了西汉的汉武帝时期,把《周易》和《易传》统称为《易经》、《易》、《周易》。

《周易》和老子

《周易》是讲道的,道家的鼻祖老子,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系统的、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发端正是《周易》,而体系的建立则体现在另外一部巨著中,它就是《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

总之,《周易》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它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之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之源,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说《周易》是群经之首,是名副其实、毋庸置疑的。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一路伴你看天下


群经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诗和尚书是文学作品,礼是礼制,乐是音乐作品,而易经集合文学,天文地理人文于一身。


《易·丰》丰其蔀,日中见斗。

即是说有一次日食于白天中见星座,说的是天文之事


《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讲的是先古生活当中的婚姻,婚娶礼仪式割牲,可以当天的婚仪中观察婚的生活一些预兆。也是民众生活的体现。


《易·师》地中有水,师。

讲的是天地间至多者天若水也。师贞,丈人吉,无咎。讲的是古代率师之方,即军旅情况。师出以律,否藏凶。

师以坎为水,也为律法,行伍军纪,以师之象说明纪律的生要性。


《易经》上经之首乾卦上九说“亢龙有悔”。说的是人生处世哲学,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能过绝。也叫“物极必返”事情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只有反方面发展。一山必有一山高,但高峰之颠也是下坡之时。

天地之中以人为首,人生在世如何处世交际是最重要的。生意发展赚钱发财无不是打交道中获得,皆进时则进,皆退时则退。


因《易经》虽说万物之象,但以人文为首,教人趋吉避凶。所以说群经之中易经之学难得。


吳西羊


《易经》是人类最古老的哲学。《易经》最先回答出: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生命是阴阳(有形和无形)的交替,阳(无形的精神)萧萧兮,发乎天(道生一)。聚而成气(一生二),气聚而成形、质(二生三),先产生了有形的地球,然后有万物(三生万物)。故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人之精神(阳),同样也是天之分,阴(有形的肉体)赫赫发乎地。人死阴阳两分,发乎天,者归于天;发乎地者,归于地。骨骸归于地,入土为安。精神回归于天,天人合一。

人死,精神离形,又称鬼,鬼者,归也。鬼,即是归的意思。所以,人死,又称归天。

天,生万物;地,养万物。

所以,中国古人敬畏上天地,视天地为父母。崇效天、卑法地。

生死就是自然规律,犹如天上的云雨,凝而坠地,蒸而生天,周流不已,循环不息。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从乾(无形),坤(有形)直到最后的:既济(阶段的完成、完结),未济(未完成,死亡只是形体的消亡,是新的生命的循环的开始)。用蓍草占卜,须先提前先斋戒沐浴更衣,静心养神。这个神,就是人的来自天的精神,当然是和天地意识相通的。占卜,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精神、元神、潜意识,问天地,问自己的父母。孩子遇到问题,父母怎会不作答呢?

天行健,天道运行,就这样从无形(看不见的精神)至有形(看得见的物质),又从有形回归于原本无形的状态。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而不得不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人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自强自律,从善不息!


西蜀府河人


为什么易经是群经之首,我们还要从中国文化说起。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逆上,一个是顺下。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是向上的,冷空气是向下的,所以热空气会形成云,冷空气会形成水。中华文化的逆上,就是我们的祖先,看到了万事万物和万事万物的各种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如何掌握各种事物的变化和各种事物的关系,以及各种事物的来历。就像发现了水,总想看看水从哪里流下来,所以,登高望远,就能穿日成云上善若水,这种逆上的思维,让我们祖先,找到了事物,产生,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和规律。他要把它表示出来,怎么表示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把它充分的表示出来,只有借助一个符号,借助一个图形来进行表达,才能尽善尽美,因为语言,都是人们的思维,都带有人为的因素。所以我们的祖先想来想去,就用,两种线型的符号,阳爻和阴爻,把它画在了一个图形之中。本来不要加以说明,让每个人都去想。反而是个好事情,后来,有的人,就把阴爻,看成是了空间,看城市的雨点,看上的是女人的阴户,看城市,柔软的东西。阳爻,看成是了阳光,看成是了时间,看是连续的东西,看成是了阳根,看成了是刚强的东西,看成了热的东西,于是,把这些说明,传给后代了,阴阳学说,也由此产生了,他们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告诉后人。这个图形这个符号,谁大谁小,谁多谁少,谁先谁后 ,谁明谁暗,谁动谁进,谁进谁退,等等。也没有看到,时间,会变成空间,空间,也可以变成时间说空间时,时间自然存在,说时间事,空间自然存在,那么阳爻和阴爻,是一个事物,还是两个失误呢,是一个事物的,两种性质,两种模式,两种特征,两个方案,还是,一个事物,在某种时刻出现的是明象还是暗象他们没有说明。阴爻阳爻的形状,阳爻阴爻的数字,更谈不上把阳爻阴爻放大,再放大,用显微镜,来看一看,阳爻和阴爻,它内部,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比如说,两爻之间,是没有东西,是真的没有东西,还是假的没有东西,这个空间到底算空间还是算时间,看图,可以看出来,一说话就说不清楚了。阳爻如果要扩大,如果要缩小,是怎么扩大怎么缩小?阳爻如果要运动,是怎么运动?向东还是向西?向南还是向北向上还是向下,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向内还是向外,等等,都没有,给我们说清楚,反而,把自己的,片面的看法,写出来了,而且,还告诉了人家,八卦就是这么一回事,于是教给子孙,教给徒弟,交给后人。后学者来要以图会意。结果,被师傅,被老师,被写书的人写出的东西,认为实在在理,认为实在有理,跟着跟着他们,向下走了,而不是向上走了。

比如说,由盛变衰,阴阳由盛变衰,他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会,由盛变衰,由盛变衰的时间,由盛变衰的方位,由盛变衰的种类。

再比如我们一个人由盛变衰就是几年和十几年的功夫,但是地球由盛变衰太阳由盛变衰,宇宙由盛变衰,分子、原子由盛变衰,光子,量子,由盛变衰,这些东西,不是由盛变衰四个字,不是阴阳两个字,就可以说明白的。问老祖宗,为什么,喜欢去逆上归源呢,这是因为我们老祖宗看到了,万事万物的生成,不是顺向,而是逆上所以就朝这个方面走了,走的越上,走的越高。看得越广,看得越大,看的越多,于是,就笼笼统统了,不能细微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了,宏观的宇宙。微观的宇宙,必须用望远镜,显微镜,向下看,向内看,才能看得清楚,这就是,我说易经是群经之首,的原因。因为它概括了,集中了,一切事物。看到了一切现象,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有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广的领域,有这么全的学问。文中我也讲了易经的不足,这些不足不是易经的错,而是我们的错,我们后人的错,我们的错,我们信师傅的。研究易经,学习易经,应用易经,不能再向上了,因为易经就是,就是金字塔的顶端,最高一点,上面,已经没有什么了,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任务,我们的看法,我们的原则要把易经,向下看,向低看,向看发展看。要把上善若水的云层,变成向下的雨点,滋润众生,滋润土地,滋润我们的后人。换言之,学习易经,不能再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学了,不能再阴呀阳呀在里面打圈了,要顺流直下,要学西方思想,西方做法。从上到下,从主道枝,从枝到叶,一个一个一点一点,一片一片,一只一只,一叶一叶去进行。我顺着易经这个主干摸下去,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得到,顺藤摸瓜的效果。因为人最善就是头脑,就是首所以一斤,为群经之首。最后说一句,头脑是人的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会思维,学习易经,一定要思维,要不断的经常的向下去思维。而且源头不止一处,黄河有源头,长江有源头,如果用阴阳作为源头,还是比较狭义的。让我们说源头就是源头,不要加进其他的源头,比如说阴阳,这样,反而会,让后人,学得更好。




今古堂868


《易经》引导人们认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的规律,是一套‘公式’,变幻无穷又有其规律的‘公式’,古人称之为‘’道‘’(规律)。简易,变易,不易。易可以理解为‘变’的意思。

无极生太极,从无到有,一分为二(阴阳),二分为四(四相),四分为八(八卦)……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来的,也可以反推回去,从起源推理追塑到结果,从结果反推到起源。窥一斑而观全豹。

比如人,一分为二,有男人女人(阳阴),这就是‘’简易‘’。男人中有全部是阳刚之气,也有阳刚(阳)和温柔(阴)并存的男人;女人也同。就是四种(四相);然后阴阳的比例、排列不同,就变成八种、六十四种(卦),无限变幻,形成万千众生肖。

反过来推理,男的再多么温柔,女的再多么强悍,都离不开本源,是男人(阳)是女人(阴),不会因为后天变幻而改变原来的本质。这就是‘不易’(不变)的规律。现代语言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男女,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这就是‘变易’。

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宏观微观都是这样‘公式化’。

比如塑料产品千千万万种,都是一样要起模、热注塑、冷却成形这样的规律。

仁者见智,都是后段变化后的不同喜恶,就如有的人喜欢血气方刚的男子汉(有这种优点必有哪种缺点),有的人喜欢刚柔相济的男人,你能说谁是标准?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

所以就有百货合百客,就是仁者见智的道理。



升哥与传统文化


易经首先它是上古时候,我们老祖宗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就已经掌握了天地宇宙的运行规律,并且知道了各星系他运转的时候,跟人,自然,万物都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必然关系。

由于那个时候无法用文字,或者没有发明这个笔墨,那所有的观察到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个图案刻在悬崖峭壁上,或者动物的骨头里,所以称之为无字天书,那从河图洛书再到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这个过度承接当中当中一定会漏掉很多东西,再后来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到孔子出书传承到今天,所以我们只能破译部分的内容,肯定是不完整,但不能说周易,他是有失公充缺少科学依据。

从三元九运发明了180年为正元,又分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管理六十甲子到分三运每运各领20年,你就看老祖宗那么早的时候就观察到了这个周律,那它对应地的人事物他的诱导力还有暗示力或者他的磁场,光这一块我想我们就无法去破译出来,九紫运九宫,延伸到紫薇斗数的星象,形成的计算工具,这些老祖宗的智慧肯定我们一下子无法去完全破解,他就他现在的内容已经足以让我们臣服。

那我们的整个华夏文明的体系易,道,儒,医,兵,法六块它形成相通的道与五行阴阳的互相的贯穿无不是来自于这个源头的河图跟洛书的思维或者思想,只能说我们华夏文明智慧在传承当中有有遗漏,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个争议的地方,所以不同的学者,或者是研究他的人从自己的思维来解读所以形成了争议,那很正常,但他都不能完全代表他或者说是下定论,只能说我们这些华夏子孙没有完全了解清楚祖先的智慧而已。

亘古—帝弇兹出,留大河洛与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天地人神四合一。

我们探索祖先的智慧,可以有很多个人独到的思考,但毕竟每个人都不能完全代表易经最终给我们的智慧。


数易生命智慧


《周易》是经书之首,是有道理的。

在很早的时候,因为个人原因,我喜欢《周易》等易经八卦之类的书籍,或许是听了太多人的命,天注定的传说,亦或经历了一些易经八卦的生活磨练,才对这类书籍有莫大的兴趣。

原因有二:

1、老祖宗留下的经典著作,是千百年来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财富,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做这么一件事情:把所有人的生辰八字都按照时间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某一个时辰,直接推算出某个人的命运。仔细一想,好完美的设想,不知能否实现。


2、《周易》确是一部奇书,更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提问者把他列为经书之首,我觉得毫不为过。是有可取之处的。

总之,《周易》作为经书之首,值得推荐,更值得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