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戰神先軫為什麼感覺很少有人知道?

此生不悔入中華


先軫此人不在戰國五大名將之下,但是隻因出場太早慘遭埋沒。

春秋戰國是人才輩出的一個年代,雖然在這個時期內各國之間連年征戰,但是也因此而湧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比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兵家代表人物孫武等。

這些人對於文化所做出的貢獻自然是無人可比的,但是對於孫武則是有一定的爭議性,因為早在孫武之前春秋就出現了一位熟練運用兵法的將軍,他的存在讓晉國稱霸了百年,但是因為本人沒有留下任何關於兵法的書籍所以才有了孫武的後來者居上,那麼先軫到底是一個何等人物,為何敢說他堪比孫武?

早年經歷

關於先軫的身世在歷史上記載的並不多,但是也可以從片面中看出先軫出身並不會太差,因為在晉文公重耳沒有繼位之前身邊有五個才能出眾的朋友,先軫就是其中之一,此時的先軫雖然沒有繼位但是地位仍舊不低,如果先軫是尋常人家,就算有一身本領恐怕也見不到晉文公。

事實證明先軫對於重耳是非常忠誠的,在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後重耳離開晉國逃命,與之隨行的就有先軫,逃命之路的艱辛自然不必多少,而先軫還是看重義氣不願意拋棄重耳自己謀生,從這裡就能看出先軫的非同一般,但正是因為這非同一般的道理,也是日後殺死自己的枷鎖。

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在逃命多年之後,重耳在多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晉國並繼位成為晉文公,正是因為這數十年的逃亡讓重耳知曉民間疾苦和百姓真正需要什麼,所以在晉文公統治期間晉國的國力長久不衰,當然這其中還有先軫的功勞。

力排眾議,出兵援宋

春秋期間各國征戰是常有的事情,一些小國為了不被其他國家吞併就會主動依附一些國家,晉國在晉文公重耳的管理下變得強大,自然就成為了很多國家依附的目標,宋國就是其一。

公元前633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不敵於是向晉國求救,按理說晉國作為老大哥自然是要出兵相助的,但是晉文公卻犯了難,因為此時的楚軍遠比晉國軍隊要強大,並且晉宋兩國距離不近,其中還有曹國和衛國這兩個國家,如果答應了宋國的求救,那麼必然會損失很多兵力,甚至還不能夠成功。

在滿朝上下不同意救援宋國的時候先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必須要救,因為晉文公繼位之路其中就有宋國的一份功勞,這樣可以報答恩情,並且如果不參與救助的話就會讓依附晉國的其他國家心寒最終不再依附晉國,這對於晉國來說必然是種影響,而救助宋國還可以樹立威信為後來的稱霸奠定基礎。

城濮敗楚,一戰成名

在得到晉文公的同意後先軫帶兵出發,中間的曹國和衛國不肯依附最終先後被先軫帶兵攻破不得不降,此時就是晉國面對楚國,晉國還不足對抗楚國,為了可以抗衡楚國先軫又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讓宋國去賄賂在後方一直持觀望態度的秦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收到了宋國送出的大禮之後兩國自然要辦事,聯合起來勸說楚國不要進攻宋國。

但是衛國和曹國都是楚國的依附國,如今被晉國佔據自然讓楚國惱羞成怒於是拒絕兩國的協調,兩國被拒絕之後自然不能白拿宋國的好處,於是聯合起來對付楚國,現在楚國就成為弱勢群體所以自然選擇撤兵,一場大戰因為先軫的良策而化解。

但是楚將子玉以善戰揚名,萬般懇求之下最終獲得部分兵馬駐紮原地沒有撤退,隨後晉楚兩軍在城濮展開對決,最終以楚軍的落敗結束,先軫的威名響徹天下。

全殲秦軍

英雄總會落幕,晉文公死後晉襄公繼位,在晉襄公剛剛繼位之後秦國就抓住這個機會準備出兵攻打晉國。

但是朝廷上下卻認為不應該攻打秦國的軍隊,因為在擁立晉文公的國家中秦國也有參與,但是先軫認為秦國已經率先派兵這已經是不合兩國之間的情誼,如果現在不攻打秦國日後恐怕就晚了。最終晉襄公聽取先軫的意見讓先軫派兵伏擊秦軍。

先軫派兵在崤這個地方設下重兵埋伏,最終在秦軍經過的時候將他們全部殲滅只剩下三位主將,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的伏擊戰“崤之戰”

怒罵國君、羞愧致死

在抓到秦國三位主將後由於晉襄公的母親懷贏膽小怕事就勸說晉襄公放了這三位主將,這樣秦國就會懲罰他們而不是懲罰晉國了,晉襄公最終同意了母親的看法將三人放跑,此時的先軫尚不知情。

在先軫發現晉襄公將秦軍三將士放了之後十分的生氣,怒罵晉襄公,認為這三人是數千晉軍將士的命換來的,怎麼可以說放就放,並且晉國本身不弱為何這般貶低自己,晉國碰上這樣的國君遲早都要滅亡,說完之後還不忘對晉襄公吐了一口吐沫。

一頓痛罵之後晉襄公才醒悟,但是那三人已經逃走無法挽回,所以晉襄公就一直對先軫道歉,先軫也是一時火氣上頭,最後緩和下來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再加上晉襄公的不斷道歉就更讓先軫羞愧。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狄人在攻打晉國被擊敗後,先軫脫下自己的盔甲衝進狄人陣營中殺敵最終戰死,先軫用自己的死表明自己的過錯,證明了自己高尚的精神。

總結

從各個方面看先軫都不失為兵家大家,只怪春秋戰國這個時代名將態度,之後的白起、孫武、李牧等人太過耀眼再加上關於先軫的記載甚少所以名頭漸漸衰弱,其實個人認為,先軫之勇不在戰國五大名將之下。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誰說無人識先軫?他就是晉國的傳奇,如果沒有他,晉文公此生能稱霸否?晉國能坐穩數百年春秋一哥的寶座否?

先軫之所以被歷史埋沒,就是其後人過早退出了晉國舞臺,沒像其他幾位卿大夫瓜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司馬遷沒有為其列傳,讀《左傳》的人又不多,因此,談到東周名將排名,永遠是戰國那幾個。當然愛讀《左傳》的關公和岳飛,便成為了文武雙全的大將。

重耳流浪,一路保鏢

和白起們不同,咱先軫可沒有什麼訓練有素、殺人如麻的秦銳士。非但如此,他還追隨了個落魄的主子公子重耳,在外一流浪便是19年,一路顛簸流離,躲避各種明槍暗箭,還要遭受曹、衛、鄭等國的白眼。

最後在秦穆公的幫忙下,重耳一行人才重返晉國。當初追隨重耳的人有趙衰、狐偃、賈佗、魏犨和先軫等五賢,其中魏犨和先軫為武將。此二人基本承擔了重耳19年來的保鏢工作。

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建立三軍,趙衰推薦郤縠做中軍元帥,先軫屈居下軍佐(六把手)。

城濮之戰,晉文稱霸

這時,楚成王又去攻打宋國了,宋國派人到晉國來求助。

一、晉文公猶豫不決

1)楚國軍事力量強大

  • 楚成王可不是善茬,齊桓公和宋襄公他都不放在眼裡,自己才上任幾年,恐怕實力未必強過楚國;

  • 中間還隔著曹、衛兩國,那兩貨可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當初俺流浪時,他們就各種傷害我,如今也未必會同意借道。

2)不支援便會失去諸侯

  • 宋襄公當年躺在病榻之上,還給我幾十匹好馬,有恩不報似乎也說不過去,何況是伐楚就是為了保衛中原。

二、先軫主戰,戰前掛帥

就在此時,先軫上前請戰:“恩必須報,難必須救,稱霸就在這一戰了。”連個如果都不說,就是認定了一戰後將稱霸諸侯,非戰神級的武將誰會如此霸道?

狐偃也認為可行,提出圍曹、衛救趙。晉文公終於下定決心開戰。

然而,不幸的是郤縠此時病死了,大戰在即,元帥去世不是什麼好兆頭。這時,晉文公做出了人生中最完美的決定,越級將先軫提拔為中軍元帥(一把手)。

三、先軫獻計:離間齊、秦、楚

晉國迅速包圍曹、衛,那兩傢伙便向楚國求援。晉文公此時十分擔憂齊、秦兩國不幫忙,到時晉國就孤立無援了。先軫又獻上妙計:何不讓宋國出頭去賄賂齊、秦兩國?讓那兩國去勸楚成王撤兵,同時,分曹衛之地給宋國,如此楚國必不會接受那兩國的調停,那麼收了好處的齊、秦兩國便會和晉國聯盟了。

楚成王一看那三國聯盟了,便下令撤軍,便讓令尹不要出戰。那令尹子玉哪能輕易罷休呢,咱楚國啥時後怕人哪。楚成王沒辦法給他留下了300架戰車。

四、離間曹、衛、楚,激將子玉

子玉這邊想打,先軫那邊也缺個人練手。子玉便提出楚國和晉國同時撤軍。先軫不幹了,憑啥晉國放兩國而楚國放一國?而且你一句話讓三國脫離戰亂,便宜都讓你楚國佔了,如果不打這屎盆子就算扣在我晉國身上了。這好人與其讓那楚蠻子做,何不我自己上呢?釋放了曹衛,讓他們與楚國絕交。晉文公立刻依計行事。

五、避實就虛,破其兩翼

子玉中了激將法,立刻出兵攻打晉軍。先軫派下軍給馬匹披上虎皮,擊退鬥志全無的楚國右軍陳、蔡兩國聯軍,有下令對壘楚國左軍的晉國上軍佯敗,楚國左軍追擊,先軫率領中軍攔截,上軍反包抄,楚國左軍也潰敗。子玉一看都傻眼了:我哥明明告訴我中原打仗都和那宋襄公一樣傻,這個先軫咋這麼多花樣呢,我也別上去作死了,完全不是人家的對手。不過,後來子玉這傢伙壓力山大,老是覺得楚成王不能放過自己,便畏罪自殺了。

六、城濮大捷,一戰稱霸

城濮之戰的勝利,充分證明了先軫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都說韓信計策良多,每戰都不同花樣。而先軫呢,各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沒花錢便離間了齊、秦、楚三國,略施小計便讓曹、衛和楚反目成仇,又鞏固宋這樣的同盟,總而言之,還挑撥了楚國君臣關係,總而言之,晉國一戰而稱霸。

崤之戰

一、秦晉關係發生微妙變化

挫敗了讓中原頭疼已久的楚國後,秦穆公雖有恩於晉國,此時兩者關係卻回不到從前。為啥?誰願意成功後,才被人提醒“如果不是我,哪有你的今天這樣”的話語呢?晉國聽不進去,秦國當然更不願意看到自己養出了個白眼狼。

雖然晉文公是秦穆公的老女婿,但這女婿的年齡比丈人還大,何況周天子親自封霸,因此,秦穆公也不好多說什麼,只是在耐心等待晉文公去世的那一天。

二、先軫主戰伏擊秦軍

秦穆公終於等到了,晉文公屍骨未涼,他這個老丈人都不派人過來弔唁,就忙著攻打鄭國去了。晉襄公老實巴交,任憑他欺負。先軫卻看出了秦穆公蠢蠢欲動的心,鄭國與秦國並不相鄰,你去攻打它又什麼目的?難不成再玩個假道伐虢,回頭滅了晉,還是欺負我主子年少好欺負,如果由著秦國橫來,那麼晉國剛得來的霸主之位即將化為烏有。

因此,先軫力排眾議,堅決請求在崤山伏擊秦軍。晉襄公最終同意了,秦軍便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伏擊戰,除了三位大將被生俘,其他全軍覆沒。

三、崤之戰重創秦國,秦穆公斷絕東征念頭

崤之戰後,秦國受到重創,再也無力東望中原之地。不過,晉襄公卻聽信晉文公夫人(秦穆公女兒)之言,釋放了三位秦將,讓先軫氣得當場發火,臨走還頭也不回地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讓晉襄公十分尷尬。

四、先軫不顧而唾,以死明志

後來,先軫也常覺得當日之行為太過了,就在打贏了箕之戰後,脫下頭盔鎧甲,跑到狄軍中戰死了,其實就是故意以死明志,向晉襄公表明自己的忠心。

結語

先軫巧施連環計狂挫南楚,使晉文公稱霸,再使伏擊戰重創西秦,奠定晉國數百年基業。

那他在人們心中的口碑如何呢?

  • 發動鞍之戰的中軍元帥郤克對晉景公說:“自己給先軫提鞋都不配。”

  • 儘管先軫不如戰國四大名將如雷貫耳,但瞭解他的人都對他十分敬仰,有網友曾為他題詩“西鎮強秦南伏楚,天降戰神睨英雄”。晉國第一中軍元帥,春秋戰神,先軫絕對擔得起此稱謂。

讀春秋思無忌


先軫是誰?作為春秋第一戰神,兵家戰略思想的先驅者,為什麼鮮少有人知道他呢?

相較於孫臏以及《孫子兵法》的家喻戶曉,先軫的重大功績的確被無情忽視了。

但是如果你去翻閱諸多史實記載,無論是《東周列國志》,還是《春秋戰國史》,以及《通史》,都詳細記載了先軫輔佐晉文公稱霸春秋的幾次重要戰役,從而奠定了晉國之兩百年的春秋霸業。

尤其是“城濮之戰”和“崤山之戰”,在這兩大重要戰役中,先軫開啟了兵家陰謀論的先河。在此之前,人們固守君子禮儀,即使是在打仗的時候,依然遵守“戰爭禮儀”。

比較有名的就是宋襄公在打仗時,命令戰士不要傷害負傷的戰士,也不要俘虜白頭髮的老年軍人。

所以,時代造就了諸多思想,也深刻影響了先軫的“兵不厭詐”的戰略思想,在當時先軫的這一思想為大多數人所不齒。

但是,正因為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手段,打破了春秋戰爭的常規,以及這種超越時代的軍事思想,幫助華夏民族擊退了南蠻夷族的入侵,加速了統一的步伐。

先軫智力過人、戰功赫赫,但是《史記》中並沒有單獨為他列傳,《左傳》中對他的敘述也只是寥寥幾筆,這是為什麼呢?

《左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先軫怒曰:“武天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

這段話記錄了先軫因為晉襄公聽信婦人之言放走秦國三將領而質問主上的情景,甚至敢於犯上直接呵斥主上並吐唾沫。

由此可以看出,先軫雖然擁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但是,卻是個典型的武將;雖然忠勇耿直,對國家對君王一片赤誠,但是性格暴烈,不會玩權謀,因此也會得罪相當多的權勢貴族,可能這也是文官史家基於種種而不為他單獨列傳的原因之一吧!

先軫是一名武將,並沒有把自己的軍事思想記載下來,也沒有文官為他著書立說。《漢書》中有提及《孫軫》這部兵書,有人持觀點認為是先軫所著,但這一觀點並沒有被證實。

先軫的這一劃時代的戰略思想,孫臏不但總結起來並且豐富拓展開來,由此開啟了《孫子兵法》的傳奇時代!





梅語香魂


晉國中軍將先軫。英勇果敢,足智多謀。

城濮之戰,奠定了晉國霸業。

秦晉崤之戰,大勝秦軍。

箕之戰,大敗狄人,俘獲首領。因失禮於襄公,遂脫掉鎧甲,殺入狄人陣中,戰死。

先軫一生縱橫戰場未嘗敗仗,只是敗給了自己。


阡陌有序


大家對於漢名族的認識大多來源於秦大一統以後,對於漢文化的認知體現在漢武帝威服四方之後,整個漢文化的奠定逐步形成!


之牧


先軫好帥[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