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對於孩子來說 ,背誦詩詞從來都不是以量取勝,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奏效。家長不要把背詩的數量作為孩子成績的KPI,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經過深入的理解與情感的介入,加上寫作能力的刻意練習,才能在詩詞方面有所成績或造詣。那些完成任務式的背誦只能成為孩子及家長的一劑毒藥,浪費時間,讓孩子產生厭倦不說,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1

”我家孩子能背50首詩呢,來,寶貝,給阿姨背一個!“

在國學盛行的時代,很多家長都為孩子能背多首詩詞而沾沾自喜。

詩詞歌賦被眾多家長賦予了很高的價值期待,有的希望通過它來鍛鍊孩子的記憶力,有的希望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總之,不管怎樣,都盼望著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出口成章、知書達理的人。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有人講,通讀詩詞,便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可一切真得如此嗎?未必。

按照當時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我們大致可以背誦40,50首詩,但現狀如何呢?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受訪者認為年輕人語言貧乏的表現是基本不會說詩句(61.9%)和不會用複雜的修辭手法(57.6%)。

千言萬語,遇到美景,只會說“哇靠,真好看”

高興了,只會說“哈哈,真開心。”

我們漸漸只會用淺薄、蒼白的網絡用語來替自己發聲。

我們漸漸只能記起“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那麼幾首耳熟能詳的詩詞,水平和3歲稚童不相上下。

這就是我們幼時學習詩詞只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後遺症。

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2

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重蹈覆轍,辛苦背誦後的詩詞成為過往雲煙,作為家長,只有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詩詞,才能讓孩子走了康莊大道。

首先,在學習詩詞前,我們明確以下幾點:

l 分清有效知識和次有效知識

次有效知識就是相對孤立、片面的知識點,它就像一座大廈的碎磚片瓦。

只有將碎磚片瓦,通過鋼筋混凝土以及精確的建築構造,搭建起一座大廈,構成知識體系時,才能成為有效知識。

有效知識和次有效知識的區別就在於知識的聯結點和可應用的範圍,有效知識是進一步思考,舊知識孕育出新知識的構建過程。

我們要警惕把次有效的片面知識當成最高文化的表現形式,那實在是掩耳盜鈴。

記憶幾百首詩詞,並不代表有對詩詞的研究造詣和創作能力。

我們應該學會看見詩詞之間的聯繫,注重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

舉例,對於“愁緒”,各朝詩人都具有大量不同的演繹。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將愁容的虛無物質化為動態的江水,綿延不斷,愁容便有了長度。

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將愁搬上了船,於是愁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隨水流動,還可以用船來載。

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李清照與李煜

我們再來進行作者之間的比較,李煜是南唐國主淪為亡國之君,李清照生於詩書世家,但中年慘遭丈夫離世。兩人雖不同朝代、不同身份,卻有著類似的遭遇。

通讀兩人作品或傳記,我們可以體會他們從盛到衰的心境變化和男女詩人對離愁別緒的表達異同。

這樣讀詩詞,才能把古人留下的瑰寶吃透,嚼爛,豐富人生的經歷。

l 興趣是最好的武器

很多家長讓孩子背大量唐詩,通常孩子只是機械性地記住了讀音,不熟時候是一個個字讀,熟的時候就像是打機關槍,孩子讀詩就像趕任務,只能體會到枯燥和乏味,並不能真正發現詩詞的意境。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在不感興趣的情況下,盲目背誦,都是機械的記憶。

興趣才是最好的武器。

l 發展心智最重要

記憶力非常重要,這無可指摘,但是比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融會貫通的理解力、掌握學習知識的底層邏輯力、和獨一無二的創造力。

兒童專家尹建莉說:孩子學什麼是其次,讓兒童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才是最重要的。

詩詞的重要意義並不是讓孩子擁有“滿腹經綸”的表面虛榮,而是在於提升我們的情志境界、讓真善美滲透到孩子的人格修養,不對疲憊的學習生活產生厭倦,把樸實無華的日子過得像詩一樣美。

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3

我們說回到詩詞本身,詩詞到底是什麼?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同時,又有節奏的鮮明韻律感。

如何讓孩子提高孩子語言的審美感,韻律感,抵達情感的最深處。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

一、在大自然,在生活的場景中活學活用

大多數詩詞都是在自然世界中觸景生情,借物抒懷的,家長要善於在情與景中教學。

讓兒童走進活生生的大自然,把兒童直接感受的豐富經驗與詩詞結合起來。

在公園中,看到碧波粼粼的湖面遊動的鵝,讓孩子多觀察鵝的神態、動作,真正理解“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內涵。

在和孩子去旅遊時候,看到飛瀑,一邊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邊體會與聆聽瀑布直下的壯觀與水花擊打的振聾發聵。

在和孩子喝一杯午後茶時,吟出蘇軾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佳句,而不是跟孩子說“嗯,這明前茶很好喝。”

這種情景教學將真實的感受與精妙絕倫的語言縫合起來,可極大地加深孩子的印象,增進孩子語言系統的豐饒程度。

二、唱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在趣味中領悟詩詞魅力

多多鼓勵孩子參加以詩詞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詩詞朗誦、歌唱比賽,詩詞小品改編會、詩詞舞臺劇等。

我特別喜歡的一種方法就是讓孩子把詩歌畫出來,把詩歌轉為具象化的表達。

女兒很喜歡畫畫,我鼓勵孩子信馬由韁的在紙上畫出對詩詞的想象。

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這是女兒畫的《春曉》

畫完,女兒特別有成就感,積極地跟我介紹她的“大作”,這上面有鳥兒、樹枝、落花、草地、睡覺的人兒,詩中的要素一一不落。

我並沒有評價孩子畫的好壞,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儘管她現在的理解流於表面,但我們也不要焦慮,因為在成長的河流中,她自會對這首詩描述的春意、鳥啼無意、落花有情有更深的見地。

三、學會仿寫,是鍛鍊寫作能力的最快捷方式

從學詩過程來看,現在的教學往往是分析多、欣賞少。從能力培養看,往往側重於理解能力的訓練,而忽視寫作能力的培養。

古人遺留的這些傳世佳作,正是孩子們學習取之不盡的智慧寶庫。

而仿寫就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最快捷方式。

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也是創新的基礎。

例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很多孩子都會背,但都沒”用“過。

我引導女兒照著這首詩的意思,來寫一首自己的詩。

中秋的夜晚,月兒圓得像盤子。

我和爸爸媽媽的心,隨著回老家的車,一起飛快馳騁。

我問爺爺,家鄉的味道是什麼,

爺爺指著那瓶釀造的桂花酒,笑意盈盈。

是不是《清明》版本的《中秋》,我先教女兒,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她聯想到中秋節,我再次引導,那中秋節的特徵是什麼,人們的習俗又是什麼,吃什麼,做什麼,這樣她作詩時月圓、思鄉、小長假回老家、桂花酒……都自然登場。

最後,孩子用桂花酒來具象化家鄉的味道,一下把思鄉的情懷念變得熟悉而親切。

就這樣,我的女兒也成了小杜牧,她也可以像詩人一樣,用詩意來表達她的情感,用創造力來抒寫不一樣的語句。

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4

讓,季奧諾說過:人就像葉子,只要風經過,他就會唱歌。

每個孩子都是長翅膀的天使,他們都有著源源不盡的動力,飛向天空。作為家長,絕不可做拔掉孩子羽毛的幫兇,否則就是對孩子想象力與寫作力的摧殘。

不會讀詩,不會用詩,那麼背過再多的詩,看過再多的《詩詞大會》,那終究只是浮光掠影,浪費光陰,你永遠都不會像才女武藝姝那樣,讓詩詞滲透內心,成為人的骨和肉。

古詩詞:死記硬背學習法,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浪費

家長做好引路人,孩子才不會走上平庸的道路,讓本該美好的童年陷入平庸與雜亂。

要讓孩子有興趣,首先父母得有興趣。

孩子所有的學習樣本,都抵不過一個以身作則的父母。

孩子學習詩詞,不為了給家長漲面子,也不為了考試拿高分,而是為了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積極引導。

正因有”詩“,所以不凡。孩子不凡,中國的傳統文化更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