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按职称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加工资好?

宅心13


大家对职称工资的理解不是太全面,有的人其实不真正了解工资具体有哪些项目,特别是年轻教师,看自己的工资发的钱少,没有其他老老师发的多,就一味地埋怨职称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实行的工资分配,主要是职称和薪级两大项,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有住房公积金等五金一险。

而职称工资中级的几档相差一二百元,高级的相差三四百元。而另一大项薪级工资,其实就是按照工龄计数的,说白了就是工龄工资,工龄工资相差大的有一两千元,工龄30年以上的两千多,而刚参加工作的10年一下的,也就1000元以内,所以工龄的时间长,评职称一般优先,职称级别高,工龄也长,相应的工资也就多,工龄短的工资一般就少了,有的工龄很长的人,职称中级的,但是工资也比工龄短的职称高的人工资高。

这么分析就说明,现在的事业单位实际是按照工龄工资和职称工资两大项综合考虑的,还是比较合理的。

不是大家以为的是按照工龄发工资还是按照职称发工资的,单纯哪一个都不合理啊。

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害羞][害羞]


潇洒君子2


拿我自己所在单位为例,我们单位共有25人,80%的员工平均年龄40岁,青年员工很少,所以当你以青年员工的身份身处这个大环境,你会觉得没有奔头,工作就那么回事,每天按时上下班,完成好该完成的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只有在每年年底写工作总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一年又一年,你依旧是一个模样。相比较在企业的同学朋友来说,我缺少了一种憧憬,一股拼劲,一种学习力。我们单位就是按照工龄调整工资级数,你到岁数了,会按照规定给你增加几十块钱,也影响你的年终奖励。年轻员工坐在一起经常会感慨:熬到年纪了,就什么都有了。单位大部分青年员工基本没有什么学习能力,不会因为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而去想办法通过学习来增进能力。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辞职的时候,你发现你除了现有的这些本事,其他什么都不会,还不如继续混日子。这种情况对于领导者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用人的时候,发现无人可用。所以,我觉得未来,对于工资的调整方法,可以更人性化一点:

1.针对老员工,着重工龄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职称学习设置奖励。

2.针对青年员工,着重职称学习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学习,也能够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不同年龄层、不同岗位,按实际情况,通过职称和工龄二者更好的相结合,来激发员工知道学习,落实行动,一个单位的学习气氛浓厚,将会带动无数个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柳涌


按照在职的人员来说,两种都有片面性,有的人虽然职称比较高,其实也是论资排辈婚“混”上去的,不代表有什么高水平,真实能力和职称完全不对等。而工龄本身就是论资排辈,我刚进厂一年多的时候,厂里经常搞技术比武,我连续几年都是本岗位的技术冠军,那些老师傅也比不过我,但是,人家工龄长,那时候涨工资的时候就是按照年限。退休后倒是应该统一,什么职称在退休后没有任何贡献,工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可以对工龄给予适当的考虑,但是不必太厚重,每多一年增加30、50的就可以了。


谨言慎行否则封号


退休人员加工资应该按照工龄来加最合理,退休了还有什么职称,你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一个退休人员,在职时你有职称比没职称的多拿很多了,退休的人应该按工龄,工资相差不会太大,如果按职称会相差很大,希望国家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都应该按工龄来拿退休费,这样大家都拿的差不多,贫富不会悬殊很大。


我快乐67097459


当然是按工龄加工资好。君不见,职称评定充斥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再给他们涨工资,就是错上加错。而工龄相对公正的多,只要在岗一天,毕竟就是为国家服务。工龄长说明为国家付出的多,为国家付出的多就应该获得国家的更多的工资。特别是那些曾经下过乡的老人(1976年前下乡知青),在下乡期间一些人得了各种疾病,至今还病患缠身,更应该给他们重点的加工资。


dzsdzsdzs


这两项似乎是现在工资确定和发放的基本参照,除了纯体力和纯计件的工作岗位外,基本都在这样执行。

单按工龄计发工资,一个立见的弊端是都靠混。

单按职称计发工资,一个立见的弊端是有了职称后也是混。

制约混的办法是奖金。可惜时下的奖金搞得太滥,单位有钱就多发,无钱就不发,使之类似于福利待遇,发了嫌少,不发就叫。

窃以为奖金最多一年发二次,年中和年终,应当有必备的来源,硬核的条件,公开透明的评定,成为员工大家明确的既定目标,而不是到时候再说的不确定东西。

以上所说主要是在单位内部能决定的内容,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奖金不在此列,职称工资拉开了过大差距也不在此列,这些问题应在與论方面加强呼呼,而涉及本单位的比如职评中扭曲的现象应在单位内仗义直言争取避免。


乡下人1个


我认为这两个都不能单独地去考量,最好的办法是论岗位,论贡献,论辛苦程度,综合考量!但最关键的是国家和领导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迎得人民的拥护,否则你再好的制度都是废纸。最典型的像屠呦呦,她虽不是工程院院士,但她的贡献比工程院院士还大,她的工资难道就应该比工程院院士低吗?类似我们身边的这种事情太多了!


xingfewn


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讨论下,究竟是按职称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加工资好?一般情况下,很多人认为职称越高代表着专业领域能力越强,目前基本都是按职称加工资的多。这合不合理呢?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职称高不一定能力强。职称确实能具有一定的反映工作能力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目前社会上升职称存在太多水分,关系户、用钱买等耍小心机行为可以说并不罕见,这样就使得职称的含金量下降,职称高,但是能力不一定相符。

那按工龄加工资会更加好吗?按我的看法是这个会更加好,首先工龄代表着经验,工龄越长,经验就越多,加薪那是当然的了。目前升职称多数需要发论文、做课题,专业职能好,不一定写文章水平就高,写不了论文,做不了课题,你的职称就无法提升,这样导致很多有能力的人升职称很有难度,如果工资就是没提升的空间了,这样只是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所谓术业有专攻,正如让一个临床大夫去做实验、发文章升职称,技术不行,又有什么用呢?


xjc小医


感觉这个问题需要区分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别的单位。如果是机关事业单位,那么按照职称加工资较好或者说职称对工资增长的影响比例大,而如果对于教师而言,则按照工龄加工资较好或者说工龄对工资增加的影响比例大。

一、重职称轻工龄的好处

1.选拔作用强。不管什么类型的事业单位,职称相对还是相对稀少的,所以越往上走竞争越大。由于稀少,所以能力强、表现好的先提拔,一旦有人占了这个位置,则职称会变得更少,这使得没评上职称的人更努力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晋升渠道有限的前提下,增加职称对工资影响程度,会对激励干部队伍有很好的作用。

2.目标导向强。职称对工资影响大的话,很多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早日评上职称。大家为了评职称知道干什么不干什么,比如写论文、参与课题等等。

二、重职称轻工龄的坏处

1.影响主业。评职称写论文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很多人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工作,这就违背了职称设立的初衷。尤其是教师队伍,不按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算工资,而主要以职称算工资,使得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参与一些没有必要的活动,搞得精疲力尽,哪还有多余的精力教学。

2.评上大吉。很多人把职称当作目标,评上了万事大吉了,工作激情大幅减退。然后新人再为了评职称而努力,评上了接着又缩减工作热情。这种恶性循环是极其不利于工作的。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的职称与提拔相似,所以应该增加职称对工资的影响,来提高工作积极性。教师队伍的主责主业就是教书育人,要大幅降低职称对工资的影响,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工龄)的比例,相信受益的将是更多的孩子。


报声平安


工龄代表一个人的工作时间的长短,是对本单位的忠诚度,这就是一个人在本单位的资历,当然应该加工资奖励了。职称代表一个人在本职工作的技术和业绩水平,标志着一个人在本岗位上的能力和水平,当然也应该给加工资,二者都应该加工资,但到底应该加多少,持有多大的比例比较合适却是因领导者的不同而不同,这里边是有很大讲究的,弄不好把好事变坏事,花了钱反而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的意见更大。我以为就一般而言,给职称加的工资应该高于工龄工资,为了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