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之说?

纪实微视


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是有的,但这当中的排位,是进士大于举人的。

科举制的级别分别是,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了童子试,会被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级的乡试,通过的会被称为举人,举人再参加国家级的会试,通过后被称为贡士,最后进行由皇帝亲自参加的殿试,通过的为进试,因为殿试的通过率极高,一般举人通过会试后就会被称为进士。

进士出身的读书人,会被皇上亲点翰林之名,当官以后,往高了看那就是拜相入阁,或是封疆大使,要往低了看,最次也是个县令级别的官位,一生可以享尽荣华富贵。

而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往上考试,也没有立下特别的功劳,几乎是不会被委以重任的,当官的话最多也就是县丞一类的小官,但在生活中也会多出许多的优惠政策,也可以被称为老爷了。

综上所述,进士的地位以及带来的效益是远远大于举人的,但为什么成了金举人银进士呢?这个原因主要是跟录取难度有关。

由秀才考取举人的乡试,参考人员极为广泛,大家都想摆脱秀才的名号,变身成举人,所以这算是科举制度中竞争很激烈的一个环节了。反观贡士参加的殿试,通过率确非常高。外加进士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有点过于遥远了,举人还是容易接触到,所以举人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就高于了进士。

再看‘穷秀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考取秀才的童子试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在古代,读书是非常费钱的一件事,富贵的家庭才供得起,一般家庭,坚持不了几年就会穷的叮当乱响,就算有幸考中了秀才,如果不继续考下去,得到的也只是个名号而已,但此时家中可能已经一贫如洗了。所以老百姓心中才有了‘穷秀才’的印象。

这就是“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由来。








蝌蚪故事号


穷秀才、金举人、银进士,这三个名称,个人觉得需要从两层意思去理解。

一层是穷富,秀才为穷,金银皆为富。也就是说,读书人想改变命运变得富有,光考取秀才功名还不足够,要到更高的级别,举人进士,才会有金有银。

另一层是金与银的反差,谁都知道金比银珍贵,进士比举人地位更高,这个金银的反比,指的是乡试与会试的应试难度,比较而言乡试更高。

穷秀才也并不好考,得过本县县试,本州府府试、本地学政主持的院试,三道关。好在考试频次高,而且只是地方级别考试。

考上秀才后有秀才衣巾,可以禀见知县,见知县可不拜,免除赋税,公堂免责打。但实惠不多,成绩最好的秀才方能吃上廪膳仓,仅能勉强度日。而读书在古代是一件很花钱的事,入不敷出,所以叫穷秀才,贴切。

但下一步想再通过乡试考上举人,改变命运,考试难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乡试是一道真正的断金石。

明景泰七年(1456年),全国各省录取举人的定额:北直隶和南直隶各135,江西95,浙江、福建各90,湖广、广东各85,河南80,山东75,四川70,陕西、山西65,广西55,云南30。此后一直到明末,除了多了个贵州外,各省举人名额,都沿用此例。所以,两京十三省,三年一次乡试,全国共取约一千一百多名举子

明朝《文征明集》记载:“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

按大才子文征明的描述,乡试三十人才能中举一人,而之后的京城会试,十人可以中一进士。(会试后只是贡士,进士还需殿试,但殿试并不淘汰)这也是为什么,更显赫的进士为银,低一级的举人为金的原因。

只要中了举人,秀才家庭就可以享受免徭役免赋税待遇,会有贫民因此投靠。能和知县平起平坐,一般人见到都要叫声举人老爷,有机会可以以举人身份出仕当个小官。

除了只盯着状元的读书天才外。对大多数古代读书人来说,乡试成功是一个标准,意味着就此改写人生轨迹,读书改变命运。


刘羽舟和萧铭珏


在古代读书人要想当官,只能走科举这条路。那时的读书人分三个等级,秀才,举人,进士。走科举路要闯三关,童子试,乡试,会试。秀才是最低级的,中秀才后,国家可以免除他的税赋,傜役。见了县官可以不跪,也没什么别的待遇了。

举人的待遇就好多了,他的家人都可以免除税赋徭役,因此会有好多人挂靠举人,生活的悠哉悠哉。举人还可以做官,职位不高,倒也不必为生计发愁。

进士直接可以做官,职位也不低,干好了以后就是封疆大史,还可能封候拜相。前途比举人好。那么为什么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一说呢?

这就要从科举的考试说起了。考举人最难,录取比例是三十取一。进士录取比例是十取一。所以考举人竞争是最激列的。中进士后还要参加殿试,基本上是全部录取,只是名次不同而已。秀才如果考不上举人,那么就穷一辈子吧,除非家有钱。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二十岁就中了举人,三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秀才也不是谁都可以考上的,有的人七八十岁都考取不了秀才。可见走科举之路之难!






明月无辉


因为秀才在老百姓眼中只是个读书人,并不能在朝中做官,而做了举人就可以在朝为官,在古代的时候,中了举人后可以做县令的秘书,在中了进士后可以做真正的朝廷命官了,所以古时候说的这句话其实是按照仕途发展来说的,古代进士是在三十人中选出一人,而举人是十人中选出一人,举人最难考而秀才考上后最没用,所以民间才有了这句话流传下来。

老百姓称秀才为穷秀才的原因是因为秀才是需要在年龄很小的时候才能考的,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并不难,而且在古代读书非常费钱,那些穷苦家庭一般让孩子读书后就更加穷了,所以才有了穷秀才的说法。但是通过秀才考试中了举人后,就符合了做官的基本要求,就算以后考不上进士,那在父老乡亲面前也是很有面子的。

那些在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在朝中任职,如果官做得好,还有升迁的可能,也就是说,考中进士就离荣华富贵的日子很近了。虽然举人和进士的仕途不一样,但是两种考取的难度却不同,所以老百姓才会称举人为金举人,不是说举人的发展有多好,而是在形容考取举人的难度。

在古代举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考中举人后就可以和富商们平起平坐,而且还不用缴纳税金,也不用参加兵役,还有很多的政府资源能够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所以百姓才会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为什么会说金举人呢?难道举人比进士好吗?

当然不是,进士的地位当然比举人高,读书人的等级:秀才、举人、进士。

然而,一般来说,如果以举人的身份当官,开始都是佐官,比如县丞,也就是县令的副手。

而进士,才是天子门生,一出来就当翰林、县令等。

而这里说的金举人,银进士,是说考举人的难度太大。一个省的学子,都可以考举人,但最终录取的却很少,概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不过,一旦考上了,也就进入了特权阶层,可以当官。

而进士,则是举人进一步参加考试,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大约几千个举人,会有几百个进士。这个录取的概率,就比前者大许多了。

当然,只有举人才能考进士,但前者的录取几率太低太低,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秀才。看看《范进中举》的故事就知道了!而考上了举人,进一步考进士,就容易一些,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相对比例就大多了,也好考一些。

打个通俗的比方,考举人好比高考考清华北大,考进士好比清华北大自己内部期末考试,哪个难大家都知道了。


虔诚者路易


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试的录取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习惯上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称为进士。

综上所述,进士的等级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低。他们三者的命运前途也相差悬殊。

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点了翰林后,往往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拜相入阁,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长一类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可是,古代为什么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难道举人比进士还要高贵?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

乡试虽然只省级考试,但却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环节,淘汰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会试。

明朝《文征明集》记载:“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

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所以民间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当然,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但举人的前途命运还是远远不及进士。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六部尚书、总督巡抚以及殿阁大学士等高级官员,都是为进士准备的。一名举人,没有立下特别的功劳,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担任以上要职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20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3次参加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在乡下种田过日子了。

为什么又有“穷秀才”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童子试虽然是最低级别的考生,可难度并不低。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难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了白发苍苍都还没有通过童子试,依然只能被称为童生。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只有家底殷实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家里就给读穷了。最后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考取了秀才功名,家里也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你看,“穷秀才”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穷秀才”也只能继续往前考。因为接下来每过一关,他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考取了举人功名,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能不能当上,是另外一回事。哪怕他此后会考落第,回来后还能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高,跻身当地名流阶层,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经济上,举人不用交税,不用出徭役,还有更多收入来源。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读书补助。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普通家庭开销;许多人会将自家的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这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昨日星海


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试的录取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习惯上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称为进士。

综上所述,进士的等级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低。他们三者的命运前途也相差悬殊。

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点了翰林后,往往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拜相入阁,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长一类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可是,古代为什么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难道举人比进士还要高贵?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

乡试虽然只省级考试,但却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环节,淘汰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会试。

明朝《文征明集》记载:“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

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所以民间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

乡试虽然只省级考试,但却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环节,淘汰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会试。

当然,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但举人的前途命运还是远远不及进士。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六部尚书、总督巡抚以及殿阁大学士等高级官员,都是为进士准备的。一名举人,没有立下特别的功劳,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担任以上要职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20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3次参加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在乡下种田过日子了。

为什么又有“穷秀才”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童子试虽然是最低级别的考生,可难度并不低。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难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了白发苍苍都还没有通过童子试,依然只能被称为童生。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只有家底殷实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家里就给读穷了。最后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考取了秀才功名,家里也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你看,“穷秀才”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穷秀才”也只能继续往前考。因为接下来每过一关,他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考取了举人功名,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能不能当上,是另外一回事。哪怕他此后会考落第,回来后还能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高,跻身当地名流阶层,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经济上,举人不用交税,不用出徭役,还有更多收入来源。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读书补助。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普通家庭开销;许多人会将自家的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这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咯楼在


 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试的录取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习惯上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称为进士。

综上所述,进士的等级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低。他们三者的命运前途也相差悬殊。

  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点了翰林后,往往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拜相入阁,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长一类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可是,古代为什么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难道举人比进士还要高贵?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

  乡试虽然只省级考试,但却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环节,淘汰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会试。

  明朝《文征明集》记载:“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

  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所以民间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当然,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但举人的前途命运还是远远不及进士。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六部尚书、总督巡抚以及殿阁大学士等高级官员,都是为进士准备的。一名举人,没有立下特别的功劳,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担任以上要职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20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3次参加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在乡下种田过日子了。

  为什么又有“穷秀才”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童子试虽然是最低级别的考生,可难度并不低。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难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了白发苍苍都还没有通过童子试,依然只能被称为童生。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只有家底殷实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家里就给读穷了。最后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考取了秀才功名,家里也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你看,“穷秀才”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穷秀才”也只能继续往前考。因为接下来每过一关,他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考取了举人功名,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能不能当上,是另外一回事。哪怕他此后会考落第,回来后还能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高,跻身当地名流阶层,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经济上,举人不用交税,不用出徭役,还有更多收入来源。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读书补助。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普通家庭开销;许多人会将自家的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这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跪射俑


举人可以做官,不过都在地方,并不大但是却油水很多,进士前途远大但是头十年不会很好:全都在抄文件。秀才其实也不错:能领取基本工资,免除徭役(能免三个人),但是比起前面两位就比较惨了


黄亮0504


达到一定地位,钱财就会不请自来,而秀才,如现实之高中生,还没有能力让人赏识,所以只能伸手向父母要钱,而不会有钱财不请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