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醫學研究生堅守抗疫崗位:作為前線醫生,越難越愛

“年夜飯是跟同學一起在宿舍吃的自熱火鍋”,25歲的山東姑娘、廣州醫科大學研究生張素第一次沒有回家過年,“年初一一大早就參與搶救了一名腦出血的危重患者,可惜還是沒能救回來”,回想起當時心肺復甦時的情景,張素至今仍然感慨萬分。

像張素一樣沒有回家過年的學生還有許多,一人飾多角色的他們,一邊是臨床型研究生,要完成導師交予的課題研究任務,一邊是規範化培訓醫師,參與醫院各個科室的臨床工作。自1月份以來,張素就與同學、同事一直默默衝鋒在醫院的戰疫陣地,至今仍堅守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

“90后”医学研究生坚守抗疫岗位:作为前线医生,越难越爱

圖為張素。受訪者供圖

家住湖北黃岡的黃凌平是張素的研究生同學,春節前就從父母處得知家鄉的疫情較為嚴重。當時,她心中只想著上完最後一個夜班就立馬回家,“看著長輩們在微信群裡發的信息,我好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

可看著鉚足幹勁抗擊疫情的其他同事,黃凌平還是退掉了火車票。1月20日,她在朋友圈裡寫下這樣一句話:“作為前線醫生,越難越愛。”

“90后”医学研究生坚守抗疫岗位:作为前线医生,越难越爱

圖為黃凌平。受訪者供圖

既然不能回家過年,那就全身心投入到戰疫一線工作上來。正在急診科輪科的黃凌平毛遂自薦,做起了120救護車上的“擺渡人”。“接到120急救電話,我們要立馬準備急救用品跑上救護車,並打電話給患者家屬詢問基本病情和具體位置,確保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急救和轉運。”據黃凌平回憶,疫情期間她出診最多的一天達11次。

“家裡情況還蠻好的,父親當起了志願者,每天給小區的居民測量體溫。”24歲的黃凌平談起父親時,倍感驕傲,“都是努力生活的人,就應該互相幫助,這是父親教的道理”。

急診專業的朱志遠第二次沒有回家過年,相比其他同學,1992年出生的他顯得更加“老成”。“每天上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給患者測量體溫,然後繪製體溫曲線。經手的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這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做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朱志遠告訴記者,做人最重要的無外乎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兒。

“90后”医学研究生坚守抗疫岗位:作为前线医生,越难越爱

圖為朱志遠。受訪者供圖

因為疫情,來自湖南的熊瑤也選擇了堅守一線。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年三十她是與在廣州工作的哥哥一起過。“年三十那天不用上班,我去了哥哥家過年,吃過年夜飯後,就藉著手機屏幕跟遠方的父母抹了一會兒眼淚。”想起當晚與父母視頻的情景,24歲的小姑娘有些哽咽。

在熊瑤心裡,醫生一直是一個很酷的職業,更是一個感觸人間溫情的職業。一對老人的愛情故事讓她印象深刻。“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因為腦幹梗塞住進了ICU,她的老伴每天都會過來探視,雷打不動。探視的時候,還總對著昏迷的老伴說一些年輕人愛說的甜蜜話語,還總聊起他倆年輕時候的故事。”熊瑤笑著說,這就是最美的愛情和最動人的親情。

“90后”医学研究生坚守抗疫岗位:作为前线医生,越难越爱

圖為熊瑤。受訪者供圖

疫情還未消散,這群“90後”醫學研究生仍然堅守崗位,全力戰鬥。淬火成金,百鍊成鋼,這支青春之師正身體力行,篆刻下“自強不息,迎難而上”的青春印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龍龍 通訊員 凌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