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鎮江夢”,到底是啥?

宋徽宗趙佶,是一位廣為世人所知的書畫家皇帝。電視連續劇《水滸》裡,李逵動輒要“奪了鳥位”的那個皇帝就是他,宋江“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那個皇帝也是他。這位900年前的大宋皇帝,他的皇宮在距鎮江千里之外的開封,他與鎮江有什麼特殊關係呢?有的。這個特殊關係就在於他曾經做過一個“鎮江夢”。

  什麼是宋徽宗的“鎮江夢”?  


趙佶 (1082—1135年) ,北宋第八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1100-1125年在位。他在親政以後雖然也有過一些善政,特別是糾正了當時對變法的否定,恢復了王安石的名譽,這方面儘管做法不夠完善,歷史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但是,宋徽宗的主要問題,在於缺乏政治睿智和務實精神,不能果斷處事,辦了不少蠢事,是一個沒有治政才能的人。他派人和北方的女真族金王朝訂立共同滅遼的“海上之盟”,結果金兵入關滅遼之後,乘勝侵犯北宋,等於給宋朝引狼入室。

宋徽宗的“鎮江夢”,到底是啥?

金兵滅遼之後,於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分兩路南下,長驅直入。宋徽宗嚇破了膽子,不敢抵抗,急忙遜位太子,使自己成了兩宋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太子趙桓即位,是為欽宗,改1126年為靖康元年。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金軍渡過黃河,宋徽宗連忙出逃。他說要去亳州(今安徽亳縣)燒香,其實是他向南逃跑的藉口。逃跑路上,很快就有追隨者奸臣童貫、高俅帶領的勝捷兵、禁衛兵各三千趕上來護駕,聲威赫赫,在盛大氣派中,於當月十五日到達鎮江。由於他帶頭出逃,東京立即掀起逃亡潮,朝廷出現了十走三四的局面,公卿士大夫遣家出京南下,以致徽宗的南方行宮百官麇集,儼然成了第二朝廷。因而,在當時就有了徽宗“將復辟於鎮江”(在鎮江恢復帝位)的說法(《靖康要錄》)。這就是本文所說的宋徽宗的“鎮江夢”。


宋徽宗“鎮江夢”的要害在復辟   


宋徽宗得知金兵大舉南下,嚇得魂飛魄散,當即“涕下,無語,但曰‘休休’”,“忽氣塞不省”,甦醒之後,右手不能握筆,只能左手寫字,幷嘆:“我已無半邊也,如何了得大事!”。他是在形勢逼迫之下才匆忙決定捨棄皇位的。他先安排兒子趙桓以太子身份監國,留守開封,繼而下詔罪己、內禪。儘管他嘴上在說讓位,“吾有此意者數年矣”,其實那是假話。如果沒有金兵南下,“方富於春秋”的徽宗(當年他才44歲)是絕不會退位的。這點,他的兒子趙桓也看得非常清楚:遜位,其實是為自己找個替死鬼。故而趙桓曾一再拒絕登基。


這就說明,徽宗遜位以後再行復闢是有思想基礎的。退位以後,他通過兒子欽宗發佈“玉音”,要往亳州太清宮燒香。他崇尚道教,亳州有太清宮,宋朝歷代皇帝都有車駕朝謁太清宮的習俗。他那時去燒香,也就可以為自己的逃跑,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這就是煙幕。逃跑還要放煙幕,就更加說明,他的退,是為了下一步的進,為了悄悄地、快速地向南逃跑,逃到心中已經想好的目的地——鎮江。


  鎮江是他復辟地的最佳選擇


宋徽宗的“鎮江夢”,到底是啥?

  宋徽宗復辟帝位,為什麼地點選在鎮江呢?


  徽宗早年就受封鎮江。紹聖三年(1096年)趙佶14歲時,宋哲宗就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封端王。這可說明趙佶對鎮江會有比其他地方更深的感情。


  鎮江由州升格為府時間較早。開寶八年(967年)冬十月戊午,宋太祖趙匡胤就改原屬南唐的潤州鎮海軍節度為鎮江軍節度。又,早在政和三年(1113年)八月,潤州就升格為鎮江府。這表明,宋代的鎮江是兩浙最早由州升格為府的城池,是當時兩浙僅有的兩府之一(另一府為平江府,即蘇州,五月升格;當時杭州、揚州均未能升格為府。)這可說明鎮江在宋朝歷史上的地位是比較高的。


  在軍事上鎮江易進易退。從鎮江周圍的山形水勢來看,如果向北反攻收復失地,是非常有利的。這很有利於對付大敵金兵。如果軍事失利,撤退南下也非常方便。宋朝南下滅南唐時,於開寶八年四月拔常州,過了五個月,才在九月奪得潤州(《宋史》卷三·本紀)。這也就說明鎮江守城之堅固。


  東南豐饒富裕。“沃野千里,郡縣千百,中都百需,悉取給焉。”(陳東《少陽集》卷一),這是當時人所共知的事。鎮江就處於這個全國經濟最發達、財富最豐厚的地區,加之位於運河與長江交匯口,是水陸交通樞紐,唐宋皇朝東南財富的轉輸要地,它“西距漢沔,東連海嶠,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讀史方輿紀要》),政治經濟地位都十分重要。


  徽宗在鎮江有著較深厚的人事基礎。東南諸路是他和他的親信們經營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區。蔡攸,親信蔡京的長子,歷任開府儀同三司、鎮海軍節度使、少保,曾久駐鎮江;任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使的宋煥,是蔡攸的嫡堂妻弟,也曾駐守鎮江;此前,蔡京四子蔡絛又被任命為鎮江知府……不言而喻,這些條件對他在鎮江復辟帝位十分有利。


宋徽宗的“鎮江夢”,到底是啥?


  宋徽宗圖謀復辟的明證


  倉皇出逃是實踐復辟夢的實際開始。靖康元年(1126年)春正月,宋徽宗已受群臣朝賀,被稱為“道君皇帝”,退居龍德宮養老,但他一刻也未清閒,只在龍德宮呆了兩天,就出宮詣亳州太清宮,說是要去“行恭謝禮”,卻並不在那裡駐足,而是隨之在十二天後就到了鎮江。


  據王明清《揮麈錄餘話》說:徽宗南下之初,隱姓瞞名,微服而行,自稱:“姓趙,居東京,已致仕,舉長子自代。”其旅途相當艱辛:“乘舟以行”,“以舟行為緩,則乘肩輿。又以為緩,則於岸側得搬運磚瓦船乘載。飢甚,於舟人處得炊餅一枚,分食之。”宋徽宗出逃如此倉促,卻又目的地十分明確——鎮江,一步也未耽誤,可見他確有預謀。


  收羅黨羽是實踐復辟夢的人事基礎。宋徽宗出逃鎮江,一路上,有大批奸臣、親信隨同。範訥統勝捷兵、高俅領禁衛兵各三千即時趕到。據陳均《九朝編年備要》等書記載,隨行人員除太上皇后、皇子、帝姬而外,還有蔡京的長子、領樞密院事、恭謝行宮使蔡攸以及宦官鄧善詢等。蔡京的甥婿、尚書左丞、恭謝行宮副使宇文粹中也隨後趕到。而統帥勝捷軍護從的範訥原本就是童貫的門客,後來仰仗童貫的權勢,官至節度使。


  到達鎮江後,徽宗還按照其自定標準,論功行賞,“增秩賜金”,以致“行宮如市,有再任者,有進三官者,有召赴都堂審察者。恩賞僭濫,非散官之比也。”(李光《莊簡集》)。“墨制紛然,專易守令,遷官賜報,略無虛日”,官員“惑於誥命並行,而莫知有朝廷矣。”(《三朝北盟會編·汪藻上宰執札子》)。蔡翛是蔡京的三子,初以恩澤為親衛郎、秘書丞,至保和殿學士。宣和中,拜禮部尚書兼侍講。“徽宗南幸,攸假徽宗旨,請翛守鎮江,對他封官許願,改資政殿大學士。”(《宋史》)。到達鎮江後,徽宗就駐蹕蔡翛府治,使那裡儼然變成一個小朝廷。


  勤下“聖旨”是實踐復辟夢的現場演練。宋徽宗到東南不久,便通過行營使司和發運使司向東南各地接連發布了三道“聖旨”。其一叫《截遞角》,意思是不許東南各地官府向都城開封傳遞任何公文。其二叫《止勤王》,意思是不許東南各地駐軍開赴開封勤王,截留路過鎮江的三千兩浙勤王兵作為衛隊。其三叫《留糧綱》,即不許東南各地向開封運送包括糧食在內的任何物資。這三道“聖旨”都事關重大,等於徽宗在鎮江,欽宗在開封,誥命並行,使朝廷不能號令東南,國都處於既缺兵又缺糧的絕境;令“監司莫知所從,州縣觀望風旨”,使開封政權難以維持。這樣,一旦有機會利用,東南的“小朝廷”就很容易躍升為“大朝廷”。


  大建宮闕是實踐復辟夢的物質準備。不說徽宗南逃一路上沿途騷擾百姓,“所至,藩籬、雞犬為之一空。”到達鎮江後,據《汪藻上宰執札子》稱,更是“繕營宮室,移植花竹,購買園池,科須百出。”鎮江府上報欽宗(向朝廷報銷費用):行宮“官兵日給六千餘緡”,“以鎮江行宮日給計之,月當用二十萬緡”。


  種種跡象表明,徽宗確有在東南另立朝廷的一系列行動。


  宋徽宗“鎮江夢”破滅的原因


  開封人言籍籍。宋徽宗南逃鎮江以後的種種表現,很快便傳入開封,一時間,都城之內,“物議洶洶,莫不驚駭”“東南之地恐非朝廷”(李光《莊簡集》)。徽宗“將復辟於鎮江”之類的傳說流播甚廣。太學生陳東更向欽宗上書說:“今日事勢之急,殆有甚於北敵者”,“江浙之變,蕭牆之禍,不可不慮!”這些言傳,顯然是對徽宗復辟十分不利的。


  東南民不聊生。東南地區本來就是徽宗黑暗統治時其寵臣橫行霸道的重災區,童貫、朱勔民憤極大。加上徽宗以前大搞“花石綱”,此行又沿途騷擾百姓,“所至,藩籬、雞犬為之一空。”到鎮江後更立即“繕營宮室,移植花竹,購買園池,科須百出”“二浙之民,將見塗炭”“民既愁怨”,兩浙極有可能再度釀成民變。當時就有評論認為,宋徽宗在東南“豈得高枕而臥耶”?如此這般,可見在民不聊生的東南,宋徽宗想在鎮江復辟,“地利”的條件也是不存在的。


  欽宗生疑不安。欽宗很早就對徽宗存有疑慮。當對其父在東南的所作所為了如指掌以後,更明確表示“道君意不可測”“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續資治通鑑·宋紀》)於是,他與徽宗針鋒相對,果斷降旨,“令依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指揮”,要求徽宗“除教門事外,餘並不管”。靖康元年二月十日,金軍撤離開封以後,欽宗急於採取強硬措施,從速解決東南問題。


  大臣催促北歸。既然欽宗對乃父生疑,大臣少宰吳敏等就建議,派人前往東南催促徽宗北歸。於是,欽宗先一面將徽宗的親信蔡攸貶官,又一面親自降詔蔡攸,叫他“專一扈從太上還闕”,就是要蔡攸前去催促徽宗離開鎮江,北歸開封。既而,欽宗又接連兩天與曾經護送徽宗南逃的另一親信宋煥面談,恢復他已經被解除的“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使”的官職,責成他從速再往東南,奉書行宮催促徽宗北歸。更任命門下侍郎趙野為“道君皇帝行宮奉迎使”,前往迎接徽宗。後來,宋煥總算說服了徽宗,並陪同徽宗一起走上了返回開封之路。這樣,宋徽宗的鎮江復辟夢,只做了兩個多月,就徹底破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