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镇江梦”,到底是啥?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广为世人所知的书画家皇帝。电视连续剧《水浒》里,李逵动辄要“夺了鸟位”的那个皇帝就是他,宋江“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那个皇帝也是他。这位900年前的大宋皇帝,他的皇宫在距镇江千里之外的开封,他与镇江有什么特殊关系呢?有的。这个特殊关系就在于他曾经做过一个“镇江梦”。

  什么是宋徽宗的“镇江梦”?  


赵佶 (1082—1135年) ,北宋第八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1100-1125年在位。他在亲政以后虽然也有过一些善政,特别是纠正了当时对变法的否定,恢复了王安石的名誉,这方面尽管做法不够完善,历史还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但是,宋徽宗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政治睿智和务实精神,不能果断处事,办了不少蠢事,是一个没有治政才能的人。他派人和北方的女真族金王朝订立共同灭辽的“海上之盟”,结果金兵入关灭辽之后,乘胜侵犯北宋,等于给宋朝引狼入室。

宋徽宗的“镇江梦”,到底是啥?

金兵灭辽之后,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分两路南下,长驱直入。宋徽宗吓破了胆子,不敢抵抗,急忙逊位太子,使自己成了两宋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太子赵桓即位,是为钦宗,改1126年为靖康元年。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金军渡过黄河,宋徽宗连忙出逃。他说要去亳州(今安徽亳县)烧香,其实是他向南逃跑的借口。逃跑路上,很快就有追随者奸臣童贯、高俅带领的胜捷兵、禁卫兵各三千赶上来护驾,声威赫赫,在盛大气派中,于当月十五日到达镇江。由于他带头出逃,东京立即掀起逃亡潮,朝廷出现了十走三四的局面,公卿士大夫遣家出京南下,以致徽宗的南方行宫百官麇集,俨然成了第二朝廷。因而,在当时就有了徽宗“将复辟于镇江”(在镇江恢复帝位)的说法(《靖康要录》)。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宋徽宗的“镇江梦”。


宋徽宗“镇江梦”的要害在复辟   


宋徽宗得知金兵大举南下,吓得魂飞魄散,当即“涕下,无语,但曰‘休休’”,“忽气塞不省”,苏醒之后,右手不能握笔,只能左手写字,幷叹:“我已无半边也,如何了得大事!”。他是在形势逼迫之下才匆忙决定舍弃皇位的。他先安排儿子赵桓以太子身份监国,留守开封,继而下诏罪己、内禅。尽管他嘴上在说让位,“吾有此意者数年矣”,其实那是假话。如果没有金兵南下,“方富于春秋”的徽宗(当年他才44岁)是绝不会退位的。这点,他的儿子赵桓也看得非常清楚:逊位,其实是为自己找个替死鬼。故而赵桓曾一再拒绝登基。


这就说明,徽宗逊位以后再行复辟是有思想基础的。退位以后,他通过儿子钦宗发布“玉音”,要往亳州太清宫烧香。他崇尚道教,亳州有太清宫,宋朝历代皇帝都有车驾朝谒太清宫的习俗。他那时去烧香,也就可以为自己的逃跑,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这就是烟幕。逃跑还要放烟幕,就更加说明,他的退,是为了下一步的进,为了悄悄地、快速地向南逃跑,逃到心中已经想好的目的地——镇江。


  镇江是他复辟地的最佳选择


宋徽宗的“镇江梦”,到底是啥?

  宋徽宗复辟帝位,为什么地点选在镇江呢?


  徽宗早年就受封镇江。绍圣三年(1096年)赵佶14岁时,宋哲宗就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这可说明赵佶对镇江会有比其他地方更深的感情。


  镇江由州升格为府时间较早。开宝八年(967年)冬十月戊午,宋太祖赵匡胤就改原属南唐的润州镇海军节度为镇江军节度。又,早在政和三年(1113年)八月,润州就升格为镇江府。这表明,宋代的镇江是两浙最早由州升格为府的城池,是当时两浙仅有的两府之一(另一府为平江府,即苏州,五月升格;当时杭州、扬州均未能升格为府。)这可说明镇江在宋朝历史上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在军事上镇江易进易退。从镇江周围的山形水势来看,如果向北反攻收复失地,是非常有利的。这很有利于对付大敌金兵。如果军事失利,撤退南下也非常方便。宋朝南下灭南唐时,于开宝八年四月拔常州,过了五个月,才在九月夺得润州(《宋史》卷三·本纪)。这也就说明镇江守城之坚固。


  东南丰饶富裕。“沃野千里,郡县千百,中都百需,悉取给焉。”(陈东《少阳集》卷一),这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镇江就处于这个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厚的地区,加之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口,是水陆交通枢纽,唐宋皇朝东南财富的转输要地,它“西距汉沔,东连海峤,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读史方舆纪要》),政治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


  徽宗在镇江有着较深厚的人事基础。东南诸路是他和他的亲信们经营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区。蔡攸,亲信蔡京的长子,历任开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曾久驻镇江;任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的宋焕,是蔡攸的嫡堂妻弟,也曾驻守镇江;此前,蔡京四子蔡絛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不言而喻,这些条件对他在镇江复辟帝位十分有利。


宋徽宗的“镇江梦”,到底是啥?


  宋徽宗图谋复辟的明证


  仓皇出逃是实践复辟梦的实际开始。靖康元年(1126年)春正月,宋徽宗已受群臣朝贺,被称为“道君皇帝”,退居龙德宫养老,但他一刻也未清闲,只在龙德宫呆了两天,就出宫诣亳州太清宫,说是要去“行恭谢礼”,却并不在那里驻足,而是随之在十二天后就到了镇江。


  据王明清《挥麈录余话》说:徽宗南下之初,隐姓瞒名,微服而行,自称:“姓赵,居东京,已致仕,举长子自代。”其旅途相当艰辛:“乘舟以行”,“以舟行为缓,则乘肩舆。又以为缓,则于岸侧得搬运砖瓦船乘载。饥甚,于舟人处得炊饼一枚,分食之。”宋徽宗出逃如此仓促,却又目的地十分明确——镇江,一步也未耽误,可见他确有预谋。


  收罗党羽是实践复辟梦的人事基础。宋徽宗出逃镇江,一路上,有大批奸臣、亲信随同。范讷统胜捷兵、高俅领禁卫兵各三千即时赶到。据陈均《九朝编年备要》等书记载,随行人员除太上皇后、皇子、帝姬而外,还有蔡京的长子、领枢密院事、恭谢行宫使蔡攸以及宦官邓善询等。蔡京的甥婿、尚书左丞、恭谢行宫副使宇文粹中也随后赶到。而统帅胜捷军护从的范讷原本就是童贯的门客,后来仰仗童贯的权势,官至节度使。


  到达镇江后,徽宗还按照其自定标准,论功行赏,“增秩赐金”,以致“行宫如市,有再任者,有进三官者,有召赴都堂审察者。恩赏僭滥,非散官之比也。”(李光《庄简集》)。“墨制纷然,专易守令,迁官赐报,略无虚日”,官员“惑于诰命并行,而莫知有朝廷矣。”(《三朝北盟会编·汪藻上宰执札子》)。蔡翛是蔡京的三子,初以恩泽为亲卫郎、秘书丞,至保和殿学士。宣和中,拜礼部尚书兼侍讲。“徽宗南幸,攸假徽宗旨,请翛守镇江,对他封官许愿,改资政殿大学士。”(《宋史》)。到达镇江后,徽宗就驻跸蔡翛府治,使那里俨然变成一个小朝廷。


  勤下“圣旨”是实践复辟梦的现场演练。宋徽宗到东南不久,便通过行营使司和发运使司向东南各地接连发布了三道“圣旨”。其一叫《截递角》,意思是不许东南各地官府向都城开封传递任何公文。其二叫《止勤王》,意思是不许东南各地驻军开赴开封勤王,截留路过镇江的三千两浙勤王兵作为卫队。其三叫《留粮纲》,即不许东南各地向开封运送包括粮食在内的任何物资。这三道“圣旨”都事关重大,等于徽宗在镇江,钦宗在开封,诰命并行,使朝廷不能号令东南,国都处于既缺兵又缺粮的绝境;令“监司莫知所从,州县观望风旨”,使开封政权难以维持。这样,一旦有机会利用,东南的“小朝廷”就很容易跃升为“大朝廷”。


  大建宫阙是实践复辟梦的物质准备。不说徽宗南逃一路上沿途骚扰百姓,“所至,藩篱、鸡犬为之一空。”到达镇江后,据《汪藻上宰执札子》称,更是“缮营宫室,移植花竹,购买园池,科须百出。”镇江府上报钦宗(向朝廷报销费用):行宫“官兵日给六千余缗”,“以镇江行宫日给计之,月当用二十万缗”。


  种种迹象表明,徽宗确有在东南另立朝廷的一系列行动。


  宋徽宗“镇江梦”破灭的原因


  开封人言籍籍。宋徽宗南逃镇江以后的种种表现,很快便传入开封,一时间,都城之内,“物议汹汹,莫不惊骇”“东南之地恐非朝廷”(李光《庄简集》)。徽宗“将复辟于镇江”之类的传说流播甚广。太学生陈东更向钦宗上书说:“今日事势之急,殆有甚于北敌者”,“江浙之变,萧墙之祸,不可不虑!”这些言传,显然是对徽宗复辟十分不利的。


  东南民不聊生。东南地区本来就是徽宗黑暗统治时其宠臣横行霸道的重灾区,童贯、朱勔民愤极大。加上徽宗以前大搞“花石纲”,此行又沿途骚扰百姓,“所至,藩篱、鸡犬为之一空。”到镇江后更立即“缮营宫室,移植花竹,购买园池,科须百出”“二浙之民,将见涂炭”“民既愁怨”,两浙极有可能再度酿成民变。当时就有评论认为,宋徽宗在东南“岂得高枕而卧耶”?如此这般,可见在民不聊生的东南,宋徽宗想在镇江复辟,“地利”的条件也是不存在的。


  钦宗生疑不安。钦宗很早就对徽宗存有疑虑。当对其父在东南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以后,更明确表示“道君意不可测”“朕自道君在外,我食不安!”(《续资治通鉴·宋纪》)于是,他与徽宗针锋相对,果断降旨,“令依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指挥”,要求徽宗“除教门事外,余并不管”。靖康元年二月十日,金军撤离开封以后,钦宗急于采取强硬措施,从速解决东南问题。


  大臣催促北归。既然钦宗对乃父生疑,大臣少宰吴敏等就建议,派人前往东南催促徽宗北归。于是,钦宗先一面将徽宗的亲信蔡攸贬官,又一面亲自降诏蔡攸,叫他“专一扈从太上还阙”,就是要蔡攸前去催促徽宗离开镇江,北归开封。既而,钦宗又接连两天与曾经护送徽宗南逃的另一亲信宋焕面谈,恢复他已经被解除的“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的官职,责成他从速再往东南,奉书行宫催促徽宗北归。更任命门下侍郎赵野为“道君皇帝行宫奉迎使”,前往迎接徽宗。后来,宋焕总算说服了徽宗,并陪同徽宗一起走上了返回开封之路。这样,宋徽宗的镇江复辟梦,只做了两个多月,就彻底破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