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走进十八盘乡,宽阔平整的通村水泥路蜿蜒山间,鳞次栉比的村民新居依山而建,一股生机勃勃的新村气息扑面而来……路通、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随处可见,这对比几年前的十八盘,变化之大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2017年,张喜敏到十八盘乡任扶贫副书记一职,产业落后是张喜敏对十八盘的第一印象,这里产业少、贫困发生率高,大多数村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农村长大的他深刻明白要致富必须发展产业。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这是我们的千亩连翘种植基地,脱贫致富就靠这梯田上的‘摇钱树’!”张喜敏指着不远处的梯田说。顺势望去,目之所及,山上连成片的连翘长势喜人,这也将给刘坡村人带来财富。

  扎根十八盘乡两年多,张喜敏始终不忘入党初心,牢记为民使命,不改朴实本色与乡土情怀,奔走于田间地头,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我们村建起了千亩连翘示范种植基地。连翘是个好东西,满身都是宝,叶子加工成连翘茶,果实更是常用的中药材。”讲起连翘,张芳如数家珍,这寄托了他的希望。家住刘坡村的张芳,是当地有名的种连翘“老把式”。

  “办个合作社,让村民都能参与进来,既有财政奖补,又有金融支持,还能申请项目补贴,县领导也很重视连翘种植产业,这让我们心里更有了底气。”有好政策保驾护航,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张喜敏联合村“两委”班子在刘坡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他算了这样一笔账:“连翘三年长成,一亩连翘地干果产量在100公斤以上,目前的市场价格大概是每公斤在30元到50元之间,一亩地的纯利润平均在5000元左右,比种别的都强,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不成问题!”在他眼里,这每一朵嫩黄的连翘花都是宝贝。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张喜敏说起了产业蓝图:春夏有花,夏秋有果,边卖连翘,边搞旅游,从精准脱贫迈向乡村旅游特色村……除了连翘,如今的十八盘乡丹参、辛夷等中药材产业也初具规模。

  如今的十八盘,不仅是中药材种植产业红红火火,更可谓是“种菌专业乡”,在这里,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香菇。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多亏了张书记的大力帮扶,建起扶贫车间,统一收购香菇,再从扶贫车间销售香菇,既能保证菇农利益,又能让贫困户在家门口高高兴兴把钱赚了。在农忙季节工人还可以自行调节务工天数,大家都非常珍惜在家门口的务工机会,所以在车间内都加倍努力工作,收入也相对较高,真正实现了不出村、有活干、有钱赚。开创了贫困户就业脱贫的新路子。”扶贫车间负责人张颜召告诉记者。

  香菇分拣加工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把干香菇分拣成不同规格,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贫困户常桂家里平日里靠种植香菇谋生,过了香菇种植季节后,就没有其它赚钱门路了。家门口的香菇车间建成后,她就在里边务工,平均月收入4000多元,她说:“我今年种的香菇都卖到这个车间了,不愁销路,种完香菇还能在车间内打工,比干啥都强!”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两年多来,张喜敏一直用行动诠释这句话。

  由于十八盘的支柱产业是菌、林、果等种植业,为了解决农村秸秆禁烧问题,张喜敏想到了养牛。牛吃秸秆,牛粪再用回土地里做肥料,再加上肉牛带来的收益,这已经是一条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条了,但张喜敏还是在每个环节上都小心谨慎,多次联系养殖技术员朋友寻求建议。“这牵扯到贫困户的利益,容不得一丝马虎”在张喜敏心里,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牛场一建成,老百姓把秸秆送来,禁烧任务就减轻了。刘坡村肉牛养殖基地养殖规模是50头,现在通过创业贷,想继续扩大规模,那发展肯定是非常行的!”借鉴其他地区养殖经验,张喜敏扬长避短,村集体搭建舞台,让老百姓主动唱脱贫戏,在刘坡村建起了肉牛养殖基地。“牛厂带贫机制也非常好,刘坡村有47户贫困户入股,每年每户可以分红1000元,牛场每年再给村集体交三万元。”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张喜敏:一片丹心只为民


张喜敏对这片洒过血、流过汗的热土的无限热爱,回首这两年的工作生活,对于家人,他错过了很多关心、错过了很多陪伴,而对十八盘,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大家对他的认可。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要顾全大局。”(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雨 范晓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