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大家都知道二战有欧洲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东线主要是在波兰东界至莫斯科一带广阔的俄罗斯平原上,苏德都投入了巨大的战争资源,最终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转折点。那么西线呢?要知道战争前夕希特勒通过闪电战横扫了欧陆一圈,英法联军还没怎么打就已经敦刻尔克大撤退了。而战争后期通过诺曼底登陆,盟军以很快的速度向德国腹地深入,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柏林。那么二战中间最长的那段岁月就“西线无战事”么?

当然不是,当时的西线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英国人坚强承受和抵抗德军的不列颠大轰炸,另一部分正面交锋的主要战场移到了北非。也就是说,纵观整个二战全程,西线战场耗时最长的战斗都在北非战场


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谈到北非战场,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无非就是两个人物,“沙漠之狐”隆美尔和“沙漠之鼠”蒙哥马利。这两位无疑是北非战场上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集团的主将,也分别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非洲军团司令和大英帝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鼠”和“狐”都是狡猾、机敏的代言,事实上北非战场的各种大小战役也都体现了这一点。

说是两大集团的对垒,实质参战国主要是盟军这边的英、法、美,美国就不用多说了,哪都有它。非洲是英法的重大利益所在,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非洲是其中比较集中的一块,而且当年三角贸易赚到第一桶金也是靠贩卖黑奴。法国对非洲的依赖更甚,因为法国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建立一个全球规模的大帝国,而是屈居海外殖民“千年老二”的地位,且绝大多数殖民地都集中在非洲。法西斯这边呢?早在一战的时候德、意就联合起来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那时候德国也是承担了最主要的正面对抗,而意大利早早的就跑到非洲去抢英法的殖民地,结果一败涂地。这次也是一样,轴心国的出兵国还是德国和意大利。


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战争的开端首先是意大利针对东北非地区(埃及)存在的三万多英军,而部署了三十万大军,又针对北非(利比亚)存在的六万多英军,部署了二十三万大军。结果就是意大利的东北非方面军竟然被不是殖民地的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包括苏丹人、肯尼亚人)给干趴下了,此时的英军也曾兵至了十五万。

从1940年年底开始,英军针对意大利东北非方面军展开反攻,一举推进八百多公里,本来意大利在东北非马上就要玩完了,但在第二年年初由于盟军的总体部署,英军需要抽调人马登陆巴尔克干半岛,导致意军没有马上失败。

与此同时,最大的“战争机器”德国也派出了隆美尔率领的一个坦克师和一个步兵师来到北非。德意联军面对数量少于自己的英军可以说是节节胜利,把去年英军推进的地区都拿来回到自己手里。本来英军已经全线缩回到埃及境内,隆美尔打算借机一举攻占开罗,但是由于在与顽强抵抗的英军战斗中也损失的部分兵力,导致兵力不足。它寄希望于德国能再派些援军过来,但希特勒当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东线战场,在俄罗斯平原集结了数量庞大的军队,结果就没给北非增援。这样一来,由于双方阵营的总体战略部署,都没拿北非太当回事儿,也就使得剩在这里的英军和德意联军形成了一种

稳定的对峙,谁也没有一口吞下对方的能力。


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受到巨大损失,北非的僵持局面也瞬息万变,先是英国对尼罗河集团军大幅增员,后来改编为第八集团军

,在总司令坎宁安的领导下对德意联军展开反扑,成功从埃及突进到利比亚东部,整个北非此时半数土地都在英军手里。按理说如此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德意军队很快就要覆灭了,但这时候沙漠之狐就要展现他这个雅号是怎么来的了。

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需要能够发现敌军的薄弱点,隆美尔就具备这一关键能力。英军自增兵以来虽然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为了尽可能的多收复土地,六个师和五个旅全都散落在庞大而辽阔的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所辖部队数量虽少,但那是装甲师,机动性不是步兵师和混合师能比的。隆美尔正是依靠这个优势,在各个英军聚集点展开突袭,柿子挑软的捏,先从最薄弱的地方打起,一会出现在这里、一会出现在那里。导致英军根本无法得知德意军队下一个目标是哪里,一场“速度与激情”正在北非上演。


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在沙漠之狐的表演下,英军的散落部队在人人自危的心理下,只得慢慢向后退却聚拢,一个月的时间就让德意军队推进六百里,接下来四个月间在英军慢慢聚拢的过程中又推进六百里。眼看着英军就要不行了,可是北非战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反转太多。1942年夏天,美国决定加入北非战场

那年秋天是德国的转折点,因为德军在东线战场遭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加不可能给孤军在北非的隆美尔以援助。而在美军的参与下,到十月份盟军的数量已经是德意联军的三倍。不仅如此,英国还派出了与沙漠之狐同样狡猾的蒙哥马利来接手第八集团军


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蒙哥马利的策略就是,不需要新加入的盟军从埃及登陆并加入第八集团军,而是原有的英军继续从东边打,新来的从西边突尼斯登陆,造成两面夹击并逐渐缩小包围圈的战略。兵法上讲,当自己的军队是敌军倍数的时候,应当采用围的战术,蒙哥马利演绎的就很好。在这种阵势下,再“狡猾的狐狸”东窜西蹦也只能活动范围越来越小。隆美尔向其他德国人的普遍性格一样,内敛而严谨,要不然面对这种局面,很可能会站在坦克上向天发出困兽一般的怒吼。

最终盟军聚合在阿拉曼,北非决战打响了。咱们看来这完全是一场“瓮中捉鳖”的行动,但隆美尔不是“鳖”,也没有那么好捉。他在盟军到来之前就在阿拉曼部署了长达六十公里的防御工事,最外围是地雷区;往里面第二层是防线,数量有限摆不出线形防御,就摆点形防御然后半圆形布置;再往里是纵深梯队,步兵在外、坦克在里;最里面就是隆美尔主力,火炮、飞机都抱团在一起;而再往后就是地中海了。


北非狂沙,看二战双方在总体战略牵制下的“狐鼠对决”


英军总兵力23万,面对总兵力只有8万的这个扇形防御阵地,蒙哥马利胜券在握,但他依然要秀一把。隆美尔不是点形布置嘛,那么也就是说如果盟军从某一个点突击,其他德军点就会过来阻击,蒙哥马利就想利用这一点和盟军数量多的优势在隆美尔各个点上进行同步突击,让他们疲于奔命。

从10月23日到10月26日这三天间,盟军对这个扇形堡垒进行了各个方向的突击。左边是印度军队、中间是新西兰南非军队、右边是英国澳大利亚军队,结果是三天内上演了一出“趟雷、趟雷、再趟雷,这雷区到底有多宽?”的表演,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连隆美尔主力都没见到。

蒙哥马利只得改变进攻策略,从原先的“玩飘”,改为利用数量优势像一把钢刀直接一条线捅过去,并将这个计划取名为“增压计划”。果然还是硬碰硬最有效,盟军空军对隆美尔核心区进行大面积轰炸,海军在地中海拦截了意大利的补给船,陆军很快就推进到隆美尔面前。德意联军全线撤退,而且由于海陆空的严密打击下,撤退过程中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隆美尔等高级将领和一个装甲摩托部队趁着下雨天退回到欧洲,其他军队要么被歼灭、要么被俘虏。

至此阿拉曼战役结束,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也到来,虽然后来希特勒在东线占不到便宜的情况下,意识到了北非对于自身南部安全的重要性,屡次派出新的部队前往北非,但都被盟军挫败。等到北非纳粹军队全都被肃清,诺曼底登陆也就来临了。

好了,关于二战北非战场聊完了,坚持手绘插图和通俗表达,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