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镜花缘》作为清中晚期小说的一座巅峰,同时也是才学小说的开山之作。本书故事生动情节简单而又离奇有趣,可以分为俩个部分。前半部分主人公

唐敖,多九公林子洋三人,游历海外诸国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后唐敖看破俗尘,最后成仙的故事;后半部分则是武则天开科举选才女一百位转世花神纷纷中举。故事虽然设定在唐朝且情节乍看起来也无甚新意,但仔细思索,就很容易的看出故事之下晚清时期社会上汹涌澎湃的思想暗潮。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镜花缘》


角色

——被迫读书的人

《镜花缘》一书中出现的人物非常多,主人公即唐敖,多九公,林子洋三位。此外还有下凡转世历劫而又高中皇榜的一百才女。但人物身份的背景设定就十分值得琢磨。先看三位主人公。唐敖,是个无心功名,在父亲在"道德绑架"之下被迫科举的人。在我国的历代文学经典中,父亲这个意向通常都与专制不可逾越的权利相挂钩,在这里也毫无例外。在晚清时期,腐朽的科举,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依然是文人致仕的主要途径,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等级秩序,更是让读书科举在无形之中成了桎梏人民的绝对枷锁。中国的历代王朝都知道禁锢思想,保持思想上大一统与保证国家大一统之间的必然联系,而这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不断巩固,对人民思想的束缚也在康雍乾之后的中晚清时期到达了顶峰。在这种环境之下,唐敖身上的反叛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文庙供奉


——商人

再看剩下的俩位主人公,多九公与林子洋。俩人都是商人,要知道,在我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时期,"商人"这个职业一直都是被排斥被贬低的。李汝珍在三位主角中同时安排了俩位商人这一角色安排本就十分大胆。于此同时,这俩位商人的背景也十分的有作者的巧思。前面说到,商人,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在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反面教材,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三言两拍》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孙富等。而到了清中晚期,古典小说中突然涌现了一大批形象正面的商人。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一大批的商人。再到本书中的多九公与林子洋。其中林子洋就是一个做事有理有据从不唯利是图反而极重情义的商人。多九公则是一个仕途失败但没有与功名死磕反而转向经商的知识分子。这俩位,一位是拔高了商人的形象,一位则是从传统意义上的"上品"走向"下品"的转化者。更有意思的是这俩位过的都不错,其中的讽刺意味扑面而来。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货郎可以理解为最原始的零售业


——女性

本书中的女性主要是一百花神,而本书第32回和第33回所描写的女儿国的部分则是本书中女性的集中体现。尤其是本部分中招林子洋为皇妃后又让他裹小脚令人忍俊不禁,但男女角色互换后身份的转变带来的不同境遇,完全是一个镜像的世界,给人带来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女性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原始的朴素的女权主义。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正在绑脚的女性


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国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一直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劳动人民自古以来最朴素的追求,但这种原始的小农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也会不断进步改造。

于是从明中叶开始,有了一定规模雇佣工人的手工业作坊开始出现,一直到清中期,我国一直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与之匹配的就是人们对商贾看法的改变。同时,本书中除去主人公商贾的身份之外,也体现着对传统的反抗,对自由的热爱与推崇,当然也少不了及时享乐珍惜当下的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抛弃了神学的束缚,开始了对自我享受的追求,为此,人们还在佛罗伦萨的中心竖立起了一座钟楼来提醒人们流光易逝,及时享乐。

所以,当历史的典籍里后人给某个时间节点冠以"资本主义萌芽"这个标签时,不仅仅是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在于那个时期的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与追求出现了本质上的变革。精神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时代改变的收官之作。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文艺复兴的起源地


朴素的女权

书中有俩个国家非常值得留意"君子国"和"女儿国",假借"君子国"的名字,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与期许。非常直白的抨击了在清中期封建社会达到顶峰后的高压下的禁锢的社会,陈旧迂腐而又破败的封建教条与价值观。而"女儿国",则是作者借着"恶趣味"来表达自己原始的质朴的女权思想的部分,相比较于更出名——《西游记》中的女儿国,《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并不是只有女性,而是也有男性,这里男性和女性身份,自我认知,社会责任等等都完全互换了过来。可以说是"男人是女人,女人是男人。"

在君子国里,作者言语非常直接非常犀利的攻击了"妇女缠足"这一极度不合理的"习俗"。

——"吾闻尊处向有妇女缠足之说。始缠之时,其女百般痛苦,抚足哀号,甚至皮腐肉败,鲜血淋漓。当此之际,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种种疾病,由此而生。小子以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谁知系为美观而设!若不如此,即为不美!试问鼻大者削之使小,额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谓为残废之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即如西子、王嫱皆绝世佳人,彼时又何尝将其两足削去一半?况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此圣人之所必诛,贤者之所不取。"

让男性与女性角色互换,可能也是很多女权主义者最开始的女权萌芽的想法。互换角色与语境,才能让人知道女性的地位。让你知道我的痛处——基本的斗争意识已经体现。

当然,全书中上百位高中皇榜,善读诗书的才女的背后,则是作者在大声疾呼"让女性也拥有读书的权利"。

汹涌的思潮——我从《镜花缘》里看见的大清

女权海报


是虎头蛇尾还是鸡蛋里挑骨头?

在很多文评里,作者都对《镜花缘》的后半段多加指责。确实,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相比,故事情节简单淡化了许多。更多的则是作者在"炫技",毕竟这是才学小说的通病,借小说之名展示自己的才学情思,鲁迅先生的点评简单而又中肯到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

当然,李汝珍在本书里所提到的一些思想与主张,也只能放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与社会语境之下来讨论,毕竟他仍然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环境的制约,也没能彻底抛开旧社会的枷锁。很多问题,他看见了,但他也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是错误的解决方案。

怎么说呢?锦上添花固然可贵,但雪中送炭更被别人所看重。李汝珍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为在时代大学下碌碌众生送碳的那位,现在,我们也许更爱称他为"吹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