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卷子雞與杏皮茶的鹹甜印記

在河西走廊,喚醒我的是乾燥的風、是湛藍的天、是低壓的雲,鬧鐘成了無作用的存在。

  昨日的面香仍殘留身內,蠢蠢欲動的胃又忍不住要去尋找新的獵物了。這是我在張掖的第二天,這是我與甘州飲食的更深入觸碰。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卷子雞

這是無可爭議的張掖硬菜第一代表。我一直以為卷子雞是羊肉墊卷子的孿生兄弟,真正見到後我更願意相信它是張掖版的大盤雞。至於究竟有多大,這麼說吧,旁邊一桌四個人吃了箇中盤,我一個人吃了個小盤,大概就是這麼大。

  鹹香微辣而入味的雞塊,肉質韌而不柴。面卷子順滑勁道,裹卷著雞肉的香,即使是單吃麵卷仍是上好的口味。西北人的豪放與不拘一格,完完全全地投射在了這一盤油光發亮的卷子雞上。在吃完這一整盤的瞬間,我彷彿以為自己就是半個西北人了,在這天地遼闊之間,快意吃喝。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臊面

比之小飯與粉皮面筋,臊面是張掖街頭分佈更加密集的早點。臊面之名無疑讓人聯想起臊子面,唯親眼見後才知其與臊子面可謂天壤之別。

  臊面勾著濃稠的芡糊湯汁,鹹香微辣。麵條很薄,呈現出了與炮仗子搓魚子截然不同的軟糯之感,容易咀嚼也容易消化。面上撒著肉片、麵筋片、豆腐片等,具有非典型的“臊子”形狀。吃前將麵條拌勻,將掛滿湯汁的麵條送入口中,頓覺精神飽滿、身體溫潤,能毫不費力的喚醒新的一天。

  當地人常將臊面與包子(韭菜餡最為常見)同食,儼然成了一頓量大管飽的早點。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灰鹼面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灰鹼面

灰鹼面是張掖麵食家族中的又一成員,因和麵時加入灰鹼而得名,與蘭州的蓬灰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灰鹼的加入,麵條變得韌勁十足、彈力勁道,與滷汁相拌再配上一定的葷素菜,就成為了張掖餐桌上的日常主食選擇之一。

  談到這裡,不得不感慨張掖人對於一日三餐安排的合理性,早點之如粉皮面筋臊面等,容易消化而溫暖身體,食後讓人煥發活力;而正餐之如炒炮灰鹼面,葷素皆有,麵條量足,既提供三餐中最多的能量,也不失西北人對面條爽滑勁道口感的永恆追求。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馬場酸奶

得益於山丹軍馬場的存在,張掖成為了非高原地區能夠獲得優質奶源的少量城市之一。在張掖市區,常能看見售賣馬場酸奶的小店或推車小販,若是遇上,可千萬別錯過。由於酸奶的奶質優良,張掖的酸奶同高原的酸奶一樣,食用時需要撒上大量的白糖以中和其中的酸味。不要驚慌,因為那酸甜之味,剛剛好。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杏皮茶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杏皮茶

張掖的杏皮茶,在我的心目中是甘肅最好的。我永遠都記得2012年的夏天,在中心廣場旁的小攤上喝的那杯兩塊錢的杏皮茶。因為那杯杏皮茶,2012年的我在完成甘肅之行後,只記得蘭州牛大和這一碗簡單而泛著純粹果香的酸甜。

  今天的張掖街頭已大變了模樣,推著小車賣的杏皮茶也無跡可尋了,不過仍能在美食廣場或社區市場中尋到其蹤影。雖然每家的味道不盡相同,但這依然解不了那年夏天被杏皮茶種下的毒。這毒有多深呢?大概就是在張掖呆兩天卻喝了六杯杏皮茶那麼深吧。

  如果北上也有此物,我大概願意一輩子不喝咖啡奶茶呢。

  兩天時間,我相信我已儘量完整地呈現了張掖之飲食,而如釀皮粉魚之類,在張掖依然十分普遍,但算不上地方獨有,反覆嘗試意義不大。

  如果要寫一封給張掖的情書,或許少則三五千字。無論是它的秀色,還是它的可餐,都是當年的我與今天的我意識中抹不去的美好印記。遺憾的是,兩次都很匆匆,顧不得更多看它幾眼。

  不過聚散就如同禍福之相依相變,有一天我會歸來的,像遊子歸鄉的那般。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夕日甘州,今日夢州。

【555天吃遍中國】第19天 甘肅 張掖(二)

土塔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