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罗贯中塑造的,与史实反差最大的人物是谁?

月夜归舟


曹操,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评价曹操,认为曹操为发展农业、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还多次赞赏曹操的诗词。而《三国演义》把曹操描写为白脸奸雄。



三生40250241


《三国演义》罗贯中塑造的,与史实反差最大的人物应该是庞统。从演义记载中看,卧龙凤雏齐名,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了二人,也没有取得天下,还危机四伏,得三分天下还是势力最弱的。《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朔,以诸葛亮为主角,诸葛亮与庞统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庞统百无一用,刘备深受其害,放在现在庞统这样的军师我也不会要,卧龙庞统的才能和成就天差地别。。。。。。1、庞统出道以后,跑到江东周瑜那里任郎中小官,周瑜文武双全,对相貌丑陋,持才傲物的庞统根本不重视。庞统又跑到曹营为曹操献连环计,使战船连串能在水上平稳,被采纳。又到东吴被鲁肃引荐给孙权,孙权也不待见。再由诸葛亮写信举荐给刘备,庞统在东吴没有施展才华机会,到荆州直接化名参加刘备对人才的考试,卷试第一名,刘备见庞统相貌不佳,只委任个耒阳县令。庞统非百里之才,委屈呀,只顾喝酒,张飞巡示,有人告知好酒贪杯不理政事的县令。恰好有人告状,庞统步履跚跚而出,吵什么吵,些许小时,分分钟搞定,张飞倒要看看他如何处置,庞统一个时辰将耒阳县半年的积案处理好,由期是算帐方面又快又准,张飞大惊,奇才呀,得知龙县令就是庞统,马上报知刘备出城相迎。其实庞统做个县令郡守还很称职。刘备得知耒阳县令是庞统后,喜不自禁,天下奇才卧龙凤雏都得到了,何愁天下不定。拜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参军机。211年,刘璋为防张鲁进攻西川,在张松、法正的劝说下请刘备进川相助。庞统初投刘备,必须建功,自主跟随刘备入川,刘备以庞统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大将,领兵一万入川。。。刘备大军经几月拔山涉水来到涪城,刘璋从成都率文武来迎,二刘互道宗室兄弟情谊,入筵席。庞统密嘱魏延在筵席上舞剑杀了刘璋,群龙无主好夺益州。刘备刘璋相饮甚欢,庞统提议舞剑助兴,目示魏延,魏延执剑长舞,目标刘璋。蜀将刘贵见魏延意在主公,大急,提议双舞,仗剑护着刘璋,事已明了,刘备大怒,我兄弟相聚,你们到搞起鸿门筵来了,如有不弃剑者立斩,筵会不欢而散。一一这是哪根哪?若魏延刺杀刘璋成功,刘备贤能仁德半世英名将毁于一旦,益州文武也不会让外来户猖獗,还有刘璋之子刘遁就在雒城,刘备将尽失人心,遭益州大军围困。庞统未经刘备同意出此下策,百害无一利。后因相会之事,益州文武向刘璋进言,刘备此行居心叵测,不得不防,刘璋疑惑,向刘备大军供应少量劣质粮草,静观其变。事已挑明,刘备不得不做最坏打算,庞统献上三策,1、轻装袭取成都,2、就地进攻雒城,3、退回荆州。刘备权衡,1.太急,3、太缓,取2,以回荆州为名,诱杀蜀中名将杨怀、高沛。进攻雒城,雒城由刘璋之子刘遁与蜀中名将张任驻守,刘备大军多次进攻失利,庞统到最前线察看地形,亲自领兵迂回作战,在落凤坡被张任设伏射杀。。。庞统看似尽心尽力,实是才智平庸无能,初入西川喧宾夺主,可刘璋父子在西川经营了二十余年,西川人才济济,刺杀刘璋成功又能怎样?人家坚壁清野驻守,尽靠刘备一万人马能攻取得西川。还有轻袭成都是不可能成功,从涪城到成都有三百多里,到成都已是人困马乏,成都城高墙厚,又无援军,如何攻取,只有挨打的份。对雒城半年不能攻取,无计可施,庞统身为军师,以身犯险,置主公刘备与大军不顾,自己身死是以身殉职,可歌可泣。但给刘备留下具大危害,庞统死后,刘备大军士气低落,尽有大将黄忠、魏延、刘封、关平,刘备取西川无望,只得差关平回荆州请军师诸葛亮入川相助。若不是刘璋懦弱,或许刘璋顾及同宗之情,差大军把守出荆州要道,派几万劲军围困刘备,刘备又无粮草,蜀将李严、张任、刘贵可敌黄忠、魏延、刘封,刘备人马一月之内将全军覆灭。。。庞统一生仅出了个连环计,还流离于三家之间,初入西川使鸿门宴之计实在不妥,困浩城献三策都是败计,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只得凤雏,他连西川也得不到,刘备只能重操旧业,回家卖草鞋。以《三国演义》罗贯中记载,庞统在三国当时连二流谋士都算不上,卧龙凤雏齐名真是天下奇谈,庞统应该是和史实反差最大的一个重要人物吧。





刘坤忠120


《三国演义》刻画出有些人物和真实的三国人物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他们之间的差异!

1.鲁肃

鲁肃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智者,真实的他为人豪气,目光长远,可媲美与魏国的荀彧以及蜀汉的诸葛亮,是一位英雄。在诸葛亮出山之前,鲁肃就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设想,甚至还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吴宫对。而小说《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中鲁肃形象的刻画的确稍嫌偏差,为了凸显诸葛亮和周瑜,鲁肃的个性被描述成过于忠厚而缺少谋略;《单刀会》一节中,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把鲁肃塑造成一个目光短浅,缺少胆识的人。

2.曹真

曹真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是个白痴。既不会打仗,屡败于诸葛亮,受挫于司马懿;为人又小气,最后给司马懿气病,诸葛亮再写封信给他,把他气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儿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优秀。演义中曹真能当上大将军,是因为他姓曹。而真实的曹真能够当上大将军,靠的不是“亲戚之宠”,而是自身的能力。诸葛亮北伐时,一共和魏军一共交手了六次,前四次都是和曹真交手,最后两次才是司马懿。曹真才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对手,四次全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3.周瑜

《三国演义》“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确如此,周瑜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4.刘备

《三国演义》表面是在赞扬刘备,但实际却是明褒实贬,罗贯中对刘备是不见声色、不溜漏任何贬义的高级黑。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很多事迹都移花接木给了别人,比如鞭打督邮,斩车胄,火烧博望坡,堵华容道等等。演义里的刘备完全变成了只会哭和收买人心的伪君子。











今古杂坛


三国演义毕竟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和史实比肯定会有反差,比如周瑜就是被罗贯中抹黑了的典型,但曹魏阵营中却有一位被严重低估了的将领——曹仁。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曹仁就像是一个活体经验包,总是被人干翻刷他升级。先有徐庶破阵八门金锁,后有诸葛亮新野水淹白河,南郡也是在曹仁的手里被周瑜夺走,是不是很窝囊感觉连曹洪都不如。

可正史上的曹仁善用骑兵、工于防守,他的作用不在于做出了什么事,而是防止隐患的发生。曹操打陶谦、攻张绣、灭吕布、平袁绍,曹仁总是独领一军,从来不出现在正面战场,因为他就是曹操战略布局的保镖,他不能确保战局的胜利,却可保在最坏的情况下能裨补阙漏而不至于崩盘。

看战绩如下:

敢领着几十个骑兵去冲阵数千敌军,并救下了被包围的部将牛金,还把敌人的前锋给震慑退了;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硬怼了周瑜一年多才退走,这勇气比起突阵逍遥津的张辽来,也不逞多让吧。


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了,曹仁带着区区几千人抵死不退,悍守住了摇摇欲坠的樊城,硬撑到徐晃的到来。

这两次守城,曹仁都是临危受命,在形势恶劣可用资源又少的情况下,稳定了战线并为后方争取到调整的时间。综上所诉,智勇双全曹子孝,严谨坚毅大司马。这就是我眼中的大司马,一个充满魅力的大将军。


用户80752119016


虽然《三国演义》写的很精彩,但小说终究是小说,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的人物形象是有区别的。就《三国演义》而言,小说形象和历史形象有反差的人物不在少数。

要说《三国演义》塑造的形象和历史反差最大的,我认为是:曹操。

《三国演义》是扬刘抑曹的,是把曹操看作国贼的,因此对曹操的形象塑造,多有不实之处。

就拿曹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哪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来说。《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史料的记载区别甚大。

关于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却是事实,有问题的是曹操杀人后的态度。史料记载,曹操杀了吕伯奢家人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自己,误杀了好人,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说明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一个辩护。当然,这种辩护并不能洗刷他的罪过。但能够凄怆,总算还没有丧尽天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里的人也是特指吕伯奢的家人,意思是:宁肯我对不起吕伯奢一家,也不能吕伯奢一家对不起我。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中,“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里的人就不是特指,而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意思是:宁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对不起我。这就大不一样了。

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成一贯如此,变成理直气壮了。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三国演义》是以“国贼”的基调在塑造曹操的形象,即是“国贼”又怎会塑造曹操“好”的一面,只会塑造曹操“恶”的一面。既已如此,《三国演义》和史料记载的曹操形象,自然反差甚大。

因此,要了解清楚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形象。看小说、戏剧,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史书。


壹零壹肆


与史实反差最大的是诸葛亮。

在史实记载中,诸葛亮的确是有辩才,治国治军,济世爱民,但《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集大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带有“主角光环”吧

举一些破解诸葛亮神话的例子吧:

1.诸葛亮的妻子在当时可谓是天下第一才女,攻打孟获市,克制禽兽战的喷火战车,北伐时发明的木牛流马,再后来诸葛连弩等等的发明其实都是诸葛亮的老婆发明的,然后把图纸给诸葛亮,他命人按照图纸打造的。演义中是把这个功劳都归于诸葛亮了的。

2.最经典的战役,如草船借箭,和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是赤壁大战结束后六年,孙权巡视曹操营寨,遭到弓箭手疯狂进攻,眼看船要翻了,孙权命人把船转身,另一边承受,这样船又平稳了,而且孙权的一条战船,并没有其他船随行。事实上,把钉在木板上的箭取下来加以利用,是冷冰器时代的一个知识。另一场战役火烧赤壁主要还是周瑜的功劳。至于借东风,更是演义中为了故事情节精彩,而进行的艺术化描写。

3.周瑜是死于征战途中的,并不是诸葛亮气死的。再说了,周瑜是一代儒帅,又怎么会嫉妒贤能之人呢。

4.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十分收到刘备的信任,但他在刘蜀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高的,并不是像演义中那样一开始就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

大家都知道不管电影、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做艺术加工。其根本就是运用想象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而具有活力的历史,改编得非常精彩。不管怎么说,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国之栋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这种忘我、战斗到最后一息的精神也是十分令人敬佩。

(以上参考史实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


伊莎贝拉Isabella


是曹操。一、曹操励精图治,统一了北方,为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所谓的“宁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其实是对曹操有很深的误读。这句话其实是曹操怀着无比愧疚的心理自己问自己:我这不是负了天下人,而不是天下人负我吗?三、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迁到许昌时,对汉献帝是无比的尊重,当时的都城洛阳已经破败不堪,皇帝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到了许昌后,曹操对汉献帝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为了保证汉献帝足够的尊严,曹操说送给皇上的生活物资都是先帝赏赐给自己父亲的,都在家里供着,从来没有敢用过。所谓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更准确的话说应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表明了曹操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基本稳定住那时的局势。曹操政治生涯相当大的部分,基本上恪守了君臣之道,是忠于东汉朝廷的,并不是什么“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像如上对曹操的误读,在《三国演义》里及其他野史记载里还有很多。四、宋代以后,最高统治阶级都积极树立忠君榜样,三国时期人物里以关羽为代表,被尊为“武圣人”,立关帝庙,而把三国时期的曹操认定为“乱臣贼子”加以批判,这对曹操的历史形象其实是不公平的。我们当代人读历史,应该以正史记载为基础,多方史料相结合 ,才能对历史有较为正确的理解。





德馨先生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其塑造成为了一个「常败将军」。第一次攻打新野时,布八门金锁阵,被徐庶看出破绽,不仅大败而回,而且还丢了樊城;第二次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刘备时,却被诸葛亮火攻,烧博望与新野,再次大败而回;在赤壁之战曹操败退回许昌后,奉命镇守南郡,与孙吴对峙,虽然依靠曹操的安排击退吴军,却被诸葛亮用兵符诈取南郡;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被关围困了好长时间,并放冷箭射中关羽右臂,用奸诈成就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战神形象。

  但在正史中,曹仁就不一样了,简直是曹魏阵营的典范。魏晋时期的傅玄《傅子》中,「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贲,孟贲;育,夏育。都是力能分牛的怪物。更了不起的是后一个:张辽还次于曹仁。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魏书九》中称,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年轻时很不羁,但为将军就严谨无比,还是浪子回头。连曹丕都拿曹仁来教训曹彰。端正吧?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大将军者,全国最高军衔。魏国第一任大将军是夏侯惇,但大家都知道夏侯惇带兵水平一般,资历了得;曹仁是第二任大将军,然后是大司马。官位最高。太祖军还,为绣所追,军不利,士卒丧气,仁率厉将士甚奋,太祖壮之,遂破绣。

  曹仁勇猛,但不是匹夫之勇。他非常擅长鼓舞士气,意志如铁,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


奇正国学


《三国演义》罗贯中塑造的,与史实反差最大的人物应该是庞统。从演义记载中看,卧龙凤雏齐名,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了二人,也没有取得天下,还危机四伏,得三分天下还是势力最弱的。《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朔,以诸葛亮为主角,诸葛亮与庞统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庞统百无一用,刘备深受其害,放在现在庞统这样的军师我也不会要,卧龙庞统的才能和成就天差地别。。。。。。1、庞统出道以后,跑到江东周瑜那里任郎中小官,周瑜文武双全,对相貌丑陋,持才傲物的庞统根本不重视。庞统又跑到曹营为曹操献连环计,使战船连串能在水上平稳,被采纳。又到东吴被鲁肃引荐给孙权,孙权也不待见。再由诸葛亮写信举荐给刘备,庞统在东吴没有施展才华机会,到荆州直接化名参加刘备对人才的考试,卷试第一名,刘备见庞统相貌不佳,只委任个耒阳县令。庞统非百里之才,委屈呀,只顾喝酒,张飞巡示,有人告知好酒贪杯不理政事的县令。恰好有人告状,庞统步履跚跚而出,吵什么吵,些许小时,分分钟搞定,张飞倒要看看他如何处置,庞统一个时辰将耒阳县半年的积案处理好,由期是算帐方面又快又准,张飞大惊,奇才呀,得知龙县令就是庞统,马上报知刘备出城相迎。其实庞统做个县令郡守还很称职。刘备得知耒阳县令是庞统后,喜不自禁,天下奇才卧龙凤雏都得到了,何愁天下不定。拜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参军机。211年,刘璋为防张鲁进攻西川,在张松、法正的劝说下请刘备进川相助。庞统初投刘备,必须建功,自主跟随刘备入川,刘备以庞统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大将,领兵一万入川。。。刘备大军经几月拔山涉水来到涪城,刘璋从成都率文武来迎,二刘互道宗室兄弟情谊,入筵席。庞统密嘱魏延在筵席上舞剑杀了刘璋,群龙无主好夺益州。刘备刘璋相饮甚欢,庞统提议舞剑助兴,目示魏延,魏延执剑长舞,目标刘璋。蜀将刘贵见魏延意在主公,大急,提议双舞,仗剑护着刘璋,事已明了,刘备大怒,我兄弟相聚,你们到搞起鸿门筵来了,如有不弃剑者立斩,筵会不欢而散。一一这是哪根哪?若魏延刺杀刘璋成功,刘备贤能仁德半世英名将毁于一旦,益州文武也不会让外来户猖獗,还有刘璋之子刘遁就在雒城,刘备将尽失人心,遭益州大军围困。庞统未经刘备同意出此下策,百害无一利。后因相会之事,益州文武向刘璋进言,刘备此行居心叵测,不得不防,刘璋疑惑,向刘备大军供应少量劣质粮草,静观其变。事已挑明,刘备不得不做最坏打算,庞统献上三策,1、轻装袭取成都,2、就地进攻雒城,3、退回荆州。刘备权衡,1.太急,3、太缓,取2,以回荆州为名,诱杀蜀中名将杨怀、高沛。进攻雒城,雒城由刘璋之子刘遁与蜀中名将张任驻守,刘备大军多次进攻失利,庞统到最前线察看地形,亲自领兵迂回作战,在落凤坡被张任设伏射杀。。。庞统看似尽心尽力,实是才智平庸无能,初入西川喧宾夺主,可刘璋父子在西川经营了二十余年,西川人才济济,刺杀刘璋成功又能怎样?人家坚壁清野驻守,尽靠刘备一万人马能攻取得西川。还有轻袭成都是不可能成功,从涪城到成都有三百多里,到成都已是人困马乏,成都城高墙厚,又无援军,如何攻取,只有挨打的份。对雒城半年不能攻取,无计可施,庞统身为军师,以身犯险,置主公刘备与大军不顾,自己身死是以身殉职,可歌可泣。但给刘备留下具大危害,庞统死后,刘备大军士气低落,尽有大将黄忠、魏延、刘封、关平,刘备取西川无望,只得差关平回荆州请军师诸葛亮入川相助。若不是刘璋懦弱,或许刘璋顾及同宗之情,差大军把守出荆州要道,派几万劲军围困刘备,刘备又无粮草,蜀将李严、张任、刘贵可敌黄忠、魏延、刘封,刘备人马一月之内将全军覆灭。。。庞统一生仅出了个连环计,还流离于三家之间,初入西川使鸿门宴之计实在不妥,困浩城献三策都是败计,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只得凤雏,他连西川也得不到,刘备只能重操旧业,回家卖草鞋。以《三国演义》罗贯中记载,庞统在三国当时连二流谋士都算不上,卧龙凤雏齐名真是天下奇谈,庞统应该是和史实反差最大的一个重要人物吧。





f梦飞翔f


我认为小说与史实反差最大的应该是曹操。因为罗贯中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明显有抑魏扬蜀的情感倾向和人物定位。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豪情满怀,有横槊赋诗的儒将风范。而小说中的曹操,被丑化和曲解成一个阴狠毒辣的奸雄形象。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曹操马踏麦苗时故作姿态的自刎,比如曹操对邹夫人美色的垂涎,都在刻意向读者展现三国乱世中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的发家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