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罩看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

馬雲回贈日本100萬隻口罩,堪稱現代版本禮尚往來,那古代有哪些禮尚往來的故事呢

導語:中國民族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關於朋友,親人交往都有著很多的禮儀,在古代,古人更是崇尚“禮”字,行事皆以“禮”標準“,禮尚往來”這四個字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代表著古人的交友哲學,古人交友提倡多多走動,而不是那種很多年不聯繫你,突然遇到了困難,再找你幫忙,這樣怎麼可能。

從口罩看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

別人給你送來了禮物,你要講究回禮,這樣一來二去,朋友之間多多走動,關係自然而然就深厚了,這次疫情期間,馬雲回贈日本100萬隻口罩,更是完美的體現了中國人的“禮尚往來”禮儀之邦的風範,本文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的“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的出處

“禮尚往來”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上》這本書在古代有著很深的地位,是集合儒家禮儀於大成的一本書。

《禮記-曲禮上》是古代的四書五經之一,為學者必讀書目,這本書描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執行的禮儀,比如它對做官員禮儀的要求:

這句話講的是君王對臣子的禮儀之道,大意是:“大夫到了70歲就可以退休了,如果不退休的話。君王就應該賜給他座位和手杖,在本國因公外出,可以有婦人陪從。若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在上述場合與人講話,可以自稱“老夫”,但在朝廷上與自己的國君講話則要自稱己名。鄰國來問,國君必問於老者以答之。”

從口罩看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

禮記是古代人的行事準則,其中內容非常全面,覆蓋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認為,君子行事,應和乎禮。

禮尚往來,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否則不和乎禮。

禮尚往來的故事典故

陽虎送孔子烤乳豬,孔子回訪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他力求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都能夠做飯和乎禮的要求。

孔子為了傳播他的理念,曾經周遊十二國去遊學,由於孔子的名聲非常響亮,在列國中都非常有名,每到一處,達官貴人們就會登門拜訪,讓孔子不勝其擾,只能找個理由不見他們,自己躲個清淨。

有一次,孔子開壇講學,孔子是魯國人,魯國的君主魯定公,認為孔子有大才能,經常請孔子到宮中講學。

當地的豪紳陽虎前去見孔子,孔子知道他有事情找自己,就藉故不見他,陽虎也無可奈何,直到有一次陽虎為孔子留下了一隻烤乳豬,孔子身為君子,講就禮尚往來,沒辦法只有去回訪陽虎。

從口罩看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

戰國貧民貧苦也要禮尚往來

戰國時有個叫鄉下人。家裡很窮,他的友人來訪,為他帶來禮物,他必定會帶著禮物回訪,他的妻子埋怨他說:“家裡窮的都快揭不開鍋了,你好友送的禮物為什麼不用來貼補家用,還要賣了他們買別的禮物想送呢”,他回答:“東西他送給我,我再回贈他,金錢沒有減少,但是在禮尚往來的過程中,留下的確是深厚的情誼”,他的故事傳出去後,十里八鄉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君子。

感言:“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好品德,是祖先就給我們的人生智慧,在我們遇到困難時,雖然我們自己的東西很貴重,送給了別人,但是別人也會回禮,這其中個人沒有損失什麼,的情誼就會增加,相反如果送出去的東西沒有回禮,就證明這個人不可深交。

中日同屬儒家文化圈,拋開歷史問題不談,日本給我們贈送物資幫助我們度過難關,這是一種情誼,而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馬雲發揮了中國人禮尚往來的傳統,為他們提供幫助,這種行為彰顯了中國人的大國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