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吳鉤到底是什麼?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南園十三首其五》,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名篇。這裡的“吳鉤”,是指一種兵器。詩人通過吳鉤這種兵器來抒發熱血男兒的豪情,表達了“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


男兒何不帶吳鉤,吳鉤到底是什麼?


那麼詩中的吳鉤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起源:吳鉤出吳地


吳鉤之所以叫吳鉤,就是因為出產於吳地。它與干將、莫邪等神兵利器一樣,帶有神秘色彩。


說它神秘有兩個原因:一是其多次出現在古代詩人筆下,成為表達男兒熱血的一種象徵意象。二是其失傳了。所以後人只能通過文字記載來想象,解讀其形象。


吳鉤的來源,與吳王闔閭有關係。相傳當時吳地盛產金鉤,吳王闔閭自獲得干將、莫邪寶劍後,又懸賞百金以徵求天下最好的金鉤。有個傑出的匠人經過千錘百煉、反覆實驗,甚至不惜殺二子,以血入金,造出了兩把鋒利的金鉤,一名“吳鴻”,一名“扈稽”。這兩把金鉤有多厲害?據說呼喚兩鉤之名,兩鉤就會飛貼胸前。


男兒何不帶吳鉤,吳鉤到底是什麼?


傳說可不可信另說,但可見當時吳地冶金手工業的發達,以及尚武之風的盛行。


形象:彎刀?鉤子?寶劍?


失傳了的吳鉤到底什麼樣?


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說:“吳鉤,刀名也,刃彎。” 也就是說“吳鉤”其實就是刀刃為曲線形的彎刀。


這個說法受到冷兵器研究者的肯定。在70年代陝西出土的秦俑坑中,考古學家發掘了一種造型奇特的彎刀,有人將它和吳鉤關聯起來,給它起名“秦鉤”。


它大概長這個樣子↓

男兒何不帶吳鉤,吳鉤到底是什麼?


從圖也可以看出,這種實心彎曲,兩面開刃的兵器,在古代近戰中優勢明顯。它前可推後可鉤,出招奇詭,處處蘊藏殺機。既能與弓弩配合,從側面勾殺隱蔽物的敵人,又是緊身護衛,攜帶方便的“神器”。


可以想象當年吳王闔閭指揮著吳鉤與弓弩為前導的吳軍,馳騁在疆場之上,直搗楚都、爭霸中原,是何等威武雄壯!


古代高富帥標配


吳鉤在當時有多流行?從詩詞中可見一斑。


李白《俠客行》開篇就寫道:

趙客縵胡纓,

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

颯沓如流星。


豪放的辛棄疾說: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還有

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

驄馬金絡頭,錦帶配吳鉤。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


男兒何不帶吳鉤,吳鉤到底是什麼?


從這些詩句中不難窺出,吳鉤在當時已經是男兒英武形象的必需配件了。李白筆下的少年俠客英姿颯爽,銀鞍白馬配吳鉤,讓人羨慕不已。吳鉤還與錦帶、金絡頭等華麗的裝飾搭在一起,成為古代高富帥的標準行頭


吳鉤在古代戰爭史中停留的時間並不長(與劍,戟,戈,矛,弩等相比),屬於曇花一現。其原因,有研究者考證可能與其致命弱點:短有關。


隨著騎兵的興起,長距離有效殺傷促使長兵器更吃香,而吳鉤走向沒落,並最終湮沒在歷史塵埃裡。


但其在文學史上卻書寫了萬千豪情。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至今仍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滿懷。

男兒何不帶吳鉤,吳鉤到底是什麼?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蘇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