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仰望天空,就能和他對話

當我們仰望天空,就能和他對話 | 夜問

答案:亞瑟·C·克拉克。

當你拿著手機看到上面的答案時,你已經在體驗他的成就了。1945年,亞瑟·C·克拉克在《無線電世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通過公式、數據等論證具體預言了未來的地球同步衛星系統。他計算出用3顆衛星間隔120度排列,就可以實現電視和微波的全球覆蓋。他的設想在20年後實現了,到現在這個系統幫助我們進行全球通話、地理定位等廣闊的應用。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地球靜止衛星軌道命名為 “克拉克軌道” ,另外還有一顆1981年發現的492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克拉克”。

看到這裡,你以為他是個科學家,那你只答對了一部分。實際上,克拉克最大的貢獻還是在科幻界。他和阿西莫夫、海因萊因一起,被業界公認為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我們最熟悉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這是他為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專門創作的小說。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這部電影成了諸多科幻電影的靈感來源,裡面令人害怕的人工智能、光怪陸離的時空穿越、抽象難懂的黑石、人類文明的更迭……種種元素被後人不斷拆解,但沒人敢說真的讀懂了導演的意圖。

回到克拉克,對他而言,《2001太空漫遊》可能並不是他最引以為豪的作品,像《童年的終結》《天堂的噴泉》都是他思想的體現。《童年的終結》的開頭描述了外星人突然降臨地球的情景,這個場景在後來的電影《獨立日》《第九區》裡都能看到影子。而《天堂的噴泉》裡設想了一個能夠直達太空的電梯,這容易讓我們想到動畫《機動戰士高達00》和《銃夢》裡的場景。尤其在《機動戰士高達00》第二季的結尾,一句“The Childhood of Humankind Ends”(人類的童年結束了)更是直指小說《童年的終結》,可見克拉克小說對於後世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在澳大利亞被發現的一種恐龍也被命名為“克拉克”(Serendipaceratops arthur Clarkei),並且前綴有“斯里蘭卡”的意思。

斯里蘭卡?可能是不想忍受英國的天氣,也可能是嚮往印度洋的溫暖,克拉克在1956年移居了斯里蘭卡。在那裡他愛上了水下探險,甚至還發現了一座古廟遺蹟。直到後來他的小兒麻痺後遺症襲來,他才放下水下的爽快。

也許克拉克沒想到,若干年後有箇中國的科幻作家會在多個場合稱:“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這個作家就是劉慈欣。在獲得“2018克拉克獎”時,劉慈欣提及,克拉克的作品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西方現代科幻小說,正是上世紀80年代讀到克拉克作品《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使他成為一名科幻作家。當他讀完書,走出家門,看到浩瀚星空和壯闊宇宙時,科幻的種子就此種下。

克拉克於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蘭卡去世,享年90歲。他的墓誌銘上寫著“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願我們人類的想象力永不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